

白 杨:原名杭存根。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曾获第一届《人人都是诗人,诗意人生》全国网络大奖赛一等奖。诗作刊登在《劳动报》《文学报》《齐鲁文学》《河南文学》《中国诗歌网》《文学百花苑》《上海诗人》等刊物。诗集《白杨诗选》由上海文汇出版社出版,诗集《涧水微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诗集《时光之河》由北京团结出版社出版。
《抵达》
文/白杨
夏天的雨,捉摸不透
忽而暴躁,忽而温柔
重温——
那夜暴雨如注的亲吻
雨后,一声鸟鸣
冲破厚厚云层
思念破茧成蝶
翩翩于花丛
匍匐在软香温玉的诱惑
彼岸的眼眸
深潭似的含情脉脉
人山人海的站点
鲜花,掌声,艳如妖姬的笑容
八千里之外
灯下的咸涩的泪水
打湿了纸巾
2021年8月1日 于沪上
【今音评论】
意味深长与证明可行之道
白杨的《抵达》首先是看诗歌人物的情绪在被影响或者是感觉到了禁锢,这时候才会有意味深长的一番话语道出,在这里也可以指诗歌的第一段四行,其中有个服从或者是否适应的话题。
同时,说到禁锢,也可以指通常把诗歌定格于文字表面的欣赏所写下的洋洋千言,但就劲道而言,必须有所指和鲜明,作为要求也未尝不可。否则就是浪费文字。诗歌评论更加需要有驰骋的一面,在它的深度,在文字表意的背后,最好体悟出人生的通道甚至有上千条的可能,而这首诗,只是表现了其中一条通道。
从通道的认识角度出发,来看这首诗发展的轨迹,与众不同的地方是要求评者把它说出来,而不是打擦边球的一掠而过。这时候诗歌的第一段从表现手法看,在掌握了雨的特性之后,也表现出了它有着一掠而过的痕迹。
像这样的诗歌细节,需要评论能够印证的是人物的思想与情操与其相悖的地方是什么。因为第一段已经给人物提供了和设计了这么一个被禁锢的环境。这也是诗歌从故事的角度来进行定位的最原始的,也是人物准备出发时所遭遇到的现实困境。它有一个矛盾的切面被结构在了里面,是指人物的事与愿违。
如果结合诗歌题目的“抵达”来进行定位,能够吻合的地方在哪里,像这样的理解,非常需要把它看出来,悟出来和写出来,这样认识,才能对得起和尊重作品的说法,否则就是捣糨糊。
同时,诗歌的深度是在你不知道和不了解的情况下,能够用尊重的眼光才能得到相得益彰的经验借鉴和补充。这是间接的存在。在诗歌创作中,如何得到更多的运用,用间接的人生经验去创作出能让某一个层次的读者喜欢的作品,这就是成功之道。
这个成功是看诗歌的实质部分,而不是看头衔之类的东西。像这样的区别方法,同时也自觉运用到对这首诗歌的赏析当中,自然也就会逐渐体会出其中的大道从简的思维方式,那就是在“抵达”过程中的有所为和有所不为。
这时候,评论题目中的意味深长才可以立得起来。有其他作者也曾经写下了很多有关意味深长的诗歌,但没能够引起关注的原因就在于被社会忽视或者漠视。哪怕是大腕和大咖,他们的作品照样被社会忽视和漠视的现象也存在,这只能说明现实的残酷和变数,不是你能够掌控得了的。
当然回过头这首诗歌,继续围绕“抵达”说事,可以结合诗歌人物的智商和智慧来进行赏析,首先,人物利用智商压制了正在进行时的“雨”的负面效应,而是把更多的思考放在了第二段的将来时的“雨后”,这是由人物的生活智慧所致。
生活是需要智慧的,像这样的定义在这首诗歌的第二段可以作为一个例证来考量,这时候,也看到了第一段和第二段之间的跳跃。作为对待人生的态度也有千种,也有人甚至用风情万种来描绘和比喻世象,这也不为过。像这样的千种和万种,从这首诗歌的结构上看,被设计在了第四段的第一行的“人山人海”。
从人物的行动环境的设计来看,这个“人山人海”和该段第三行的“八千里之外”,都可以看作是对人物的设障处理,这也是诗歌在处理上如何体现对矛盾设置和处理的方法,可以揣摩,但不易复制。这是从“人山人海”的角度来进行辨析的。
如果从这首诗歌的建议角度去考虑,还是需要尊重的。当然,也有人按照这样的《抵达》会去写反抗或者恕难从命的主题,这也属于万紫千红当中的一类,结合这样的现象,会发现这首诗歌里面的人物是作出了明智的选择,符合自然而然的法则。
接着,再来考量这首诗歌就是真心话当中的一种,现在有的诗歌说假话空话套话,几年都不会变样,这就没有希望了。最后要说这首诗歌的特征就一个字:旺。
评论作者简介:今音,王荣根,出版长篇小说15部,评论25部,中短篇小说选1部,诗歌选1部,合集3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