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春奉献军营,无怨无悔
文/洪德华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有限的生命中总有一些令人难忘的岁月,那些岁月虽然走过许久,但有一段光荣的岁月总是记忆深刻。
“咱当兵的人 ,有啥不一样,只因为我们都穿着,朴实的军装,咱当兵的人,有啥不一样,自从离开家乡,就难见到爹娘,说不一样 ,其实也一样,都是青春的年华,都是热血儿郎……”听着这首豪迈光荣的军旅歌曲,丈夫对自己当兵的青春岁月感慨万千、记忆犹新。
1980年10月30日,他接到了新疆柯尔克孜自治州边防武警支队的入伍通知书,光荣地成为新疆边防武警支队中的一员。
那天中午他们坐上了去克州的专列,从吉木萨尔县到达了阿图什车站,下车后,按照指挥员的点名,他们站到了自己所在营的位置,他被分配到武警支队。第二天上午,全营的百余名新兵在营部操场集合,张营长第一个点了他名,并对他说:“你们家弟兄几个都是当兵的,你们军人家庭,可不能给军人丢脸哪!”看着张营长一脸严肃,他大声答道:“请营长放心,我一定好好干!”
张营长简短的动员完毕,随后便让营部工作人员拿来笔纸,让大家下定决心:不怕苦,不怕累,以优异的成绩当好边防武警战士,感恩党和父母,给父老乡亲争光。接着,新兵营中此伏彼起地响起了洪亮雄壮的口号声,加油声,呐喊声。
随后的半年时间里,他们全营的新兵经过了队列、步伐、擒敌拳、轻武器射击等训练。新训完毕,又回到营部参加专业训练,他们的作业每次都是队列队形、刺杀、投弹等,进行过擒拿格斗(模型)演习。那时身强力壮,精力充沛不懂得什么是累。
有人说,军人的生活是单调的,我要说那是他不懂军人、不了解部队生活。当兵那三年,他们天天基本都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每天早上哨子一响他们立刻起床出早操,出操完毕就是整理内务,打扫卫生,他们每个人都要把被子整理成“豆腐块”,全班被子、军挎、牙缸、毛巾都在一条线上,多余的物品一律整齐划一地放在“小包房”。每天的训练或在营地周边或驱车到离营地数十里的野外,朝气蓬勃的士兵们敢闯敢试,谁也不甘落后,有时受到批评,也有些委屈,但是第二天一切如常,又在训练场上摸爬滚打,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
闲暇时间,他们常到自己班的“自留地”侍弄黄瓜、西红柿、冬瓜、茄子、豆角等蔬菜,比赛着看哪个班的菜长得好。最有趣的还是要数团里看电影唱红歌了,各营之间都会一起拉歌。拉歌可是一门学问,指挥者念念有词:我们唱过你们唱,扭扭捏捏不像样;一营唱得好不好,再来一个要不要?战友齐声喊道“要!”紧着就是由高到低、由低到高的掌声。歌声此起彼伏,掌声一浪高过一浪,谁都不服输,谁也不认怂,《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唱祖国》、《团结就是力量》、《学习雷锋好榜样》等,一首首感党恩、颂祖国、扬正气、讲团结的雄壮豪迈的歌声响彻云霄。三十多年过去了,他们的歌声和口号在自己心目中依然那么响亮,那么铿锵有力。
每至周末,他们要参加比赛活动,内容有队列队形比赛、拔河比赛、歌咏比赛、擒拿格斗比赛、投弹比赛、擦拭枪比赛、保养牵引车辆比赛、打扫车辆营场卫生比赛,有一些战友经过营长批准后可以外出购物休息,其他人则在军营休息。那时的他们在休息日除了外出、与战友们打球、下棋,就是看书、写日记,为回地方上大学、文学创作、就业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战友战友亲如兄弟,革命把我们召唤在一起,你来自边疆我来自内地,我们都是革命兄弟”天南海北的战友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常常在班务会上、训练间隙说与战友们听,有的战友文化程度低,有战友帮助他写信;有的战友家庭困难,有战友不声不响地给他家中寄钱;战友住院,连队派人到医院陪护;哪位战友父母来了,全连战友都轮流前往看望、嘘寒问暖,就像是自己亲生父母一样亲。
他们当兵六年生活费不高,但伙食水准并不低,大家种菜养猪腌制小菜,野营拉练休息时间,挖药材卖钱改善伙食。
都说部队是臧龙卧虎之地,此话一点不假。战友中具有琴棋书画、吹拉弹唱特长,厨艺、医术者应有尽有,由于经常帮灶,战友们大都学会了炒菜、蒸馍、擀面、包饺子包子等炊事技艺,时常能在家中来人时露一手。他们在驻地或在野营拉练期间,都会帮当地老乡担水劈柴打扫室内外卫生,充分体现了军民鱼水情深,他们这些男兵还学会了缝被子补衣服。由于他的刻苦努力训练和较强语言表达能力,成为一名优秀新兵,1983年12月20日他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1984年他调去了武警车队。在那里跟着班长学会了很多汽车维修和驾驶员理论及实际操作知识,为他复原后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有人说:当兵后悔三年,不当兵后悔一辈子。丈夫当兵却从未后悔过。行如风、站如松、坐如钟是军人的真实写照,当兵让他们学会了服从,学会了“从不言输”的意志。当兵为了保家卫国,当兵的人个个钢筋铁骨,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他的战友中有许多立了大功,有的回到地方也做出了突出贡献,有的虽然已经驾鹤西去,但是战友情谊,永远难以割舍。
青春岁月,是生命的一段旅程。当过兵的人将一生中最好的年华留给了军营。如今战友们遍及全疆各地,有两个战友微信群,时常保持联系。18岁当兵,24岁退伍,那身边防绿至今仍是他们的最爱,红五星、红领章现在想想依旧令人兴奋。
时光流逝,军人作风永不改;岁月剥蚀,光荣传统永不丢。
一个人生命中有过当兵的历史,一辈子也不后悔。正如奥斯特洛夫斯基名言: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作者简介】
洪德华,教师,新疆吉木萨尔县人,州、县级作家协会会员,爱好写作、琴棋书画。自2004年至今多篇散文、诗歌、教育教学故事、论文、案例、信息发表在各种报刊、杂志、网络、教研平台上,并获县级、州级国家级各类等级奖项。坚信: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热评精选】
洪德华老师以朴实的语言,深厚的感情诉说着丈夫当兵的历史和当兵的故事。当兵,是一辈子的荣光,当兵,是一生的财富。军营,是锤炼勇敢和坚强的熔炉,军营,是磨砺品格和意志的学堂。坐如钟,站如松,走如风是军人的行为准则,听指挥,守纪律,跟党走是军人的基本素质。哪里有灾难,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是军人的战场。无论是刀山,无论是火海,无论是地震,无论是水患,军人表现的永远都是无所畏惧的军人本色。
建军节之际,洪老师怀着对军人的爱戴,对丈夫的深情,写下这篇《青春奉献军营,无怨无悔》的美丽文献,字字句句都是妻子对丈夫的无限崇拜和全身心支持,军功章有妻子的一半是无解可击的真理。致敬,可爱的军人;点赞,军人的妻子!(点评:李花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