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婆婆的口头禅
文/穆剑薇
性子直爽外向的婆婆,说话嗓门儿高、语速快,走路带风,做事风风火火,一点儿也不像年近八旬的老人。无论什么场合,熟悉亦或陌生,她都能很快跟大家热络起来,不知不觉间成为现场的核心。
婆婆把儿媳跟姑娘一样待,无话不说,我们妯娌俩在她面前也毫无拘束可言,这么多年的相处模式,一直都是她说,我们带着耳朵听。往往是她眉飞色舞、抑扬顿挫地说了一大段,得到我俩很用心得两声回应:“嗯、嗯。”老太太不止一次地恨我俩铁不成钢“人家都说娶了媳妇抱婆脚,你俩可好,一丝抱的迹象都没有,惜字如金。”此时,必然“顶嘴”:妈,这多好啊,您说,我们听,免得抢话尴尬哦。“嘿!顶嘴话倒不少。”哈哈一阵笑声之后,婆婆继续她的连珠炮演说。
近几年来,婆婆有个保留的金句口头禅“我可舍不得死,得好好活着!”
婆婆手巧、干活利索。年轻时为生产队地毯厂的两位驻场师傅做饭,那是从天津请来的技术顾问,掌握着地毯的编织工艺和质量验收,被奉为上宾。每隔两周,队长会派人在池塘中撒网捞出几条白鲢鱼,让婆婆做她最拿手的“红烧白鲢”为两位师傅打一次牙祭,两位师傅呢会成心剩下一些让婆婆吃。香喷喷的炖鱼,简直堪称天下第一美味啊,婆婆哪里舍得吃,她小心翼翼地连汤一起盛在碗里,傍晚偷偷带回家。重新热好,变魔术般端上桌子,三个娃开心地大喊:“呀,我们又有鱼吃啦。”三人大口大口伴着窝头,最后把鱼盘都擦得干干净净,再吧嗒吧嗒嘴,一脸满足地拍拍小肚子。
婆婆到现在还保持着一个习惯:每年过了腊月初十,就不再蒸馒头,而是拿出模子,开始准备过年的面花。春节后回城上班,给我们带的面花和包子,能吃到二月二。每次刚开口劝她少蒸,不要存放太多时,她的话匣子就会打开,絮叨起来:你们懂啥,面花过年必须多蒸,这样才会越吃越有,生活越来越富裕。那些年穷啊,平常根本就见不到馒头,只有过节过年那几天舍得蒸馒头,年三十儿晚上再炒几个菜,那就是最丰盛的家宴了。哪像现在这么好啊,大米、白面、鸡鸭鱼肉,天天随便吃,都吃腻了、不新鲜了,孩子们的嘴也叼喽,饭菜一剩,下一顿就倒掉,多可惜,心疼啊!此处,我们立马改口:“妈,您说得对,您这面花蒸得一点儿都不多,好像还不太够。”
老太太笑着嗔道:“别打岔,听我接着说。现在不仅吃得好,这住的也好啊。还记得你们刚结婚时咱家的房子吗?”
当然记得,印象太深刻了!窄窄的胡同口处,推开两扇油漆剥落、外表沧桑的木门,是三间矮矮的土房,窗户很小。屋子的地面,每到夏天潮得几乎能渗出水来。东西两屋都有土炕,中间一间是厨房兼着客厅,两个通炕的锅灶,每天早上婆婆在外间烧火做饭,炕沿儿、墙缝处就会有一缕缕白烟不断冒出,吸上几口烟味十足的空气,很快睡意就消失了,这袅袅的轻烟,直接治好了我的懒病,在老家早上绝不会睡懒觉了。
这已经是过去式了。婆婆眉飞色舞、脸上的皱纹儿都笑成了一朵花儿。
现在,我住着红砖亮瓦的新房大舍,享受着电视、空调、冰箱,洗衣服也有洗衣机代劳了。新农村建设把咱门前的这条小路变成了泊油路,还有了一个非常响亮的名字——向阳路。你们开车回来,直奔家门口,原来的泥泞、打滑儿,再也不会了。老太太我也用上了智能手机,除了接打电话,还学会了用微信,想看大重孙子,一个视频呼叫,就拉到了眼跟前儿。为了解闷儿,我和你爸在小院里专门留下两块空地儿,不砌地砖,种上茄子、豆角、黄瓜、韭菜、生菜……,青青葱葱,还纯绿色无公害,放心吃、随便吃,看看!这不就是神仙过的日子嘛,过去连想都不敢想的。这都是托共产党的福,社会好啊!我赶上了好时侯,我可舍不得死,得好好活着!”
婆婆的幸福,都包含在了她这句口头禅里“我可舍不得死,得好好活着!”
作者简介:

穆剑薇,中学高级教师。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河北省散文学会会员、沧州市作协会员、黄骅市作协副秘书长,有作品发表于《中华诗词》《西部散文选刊》《渤海风》《散文风》等报刊和网络平台,征文多次获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