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诗词与党史(14)
作者:虎跳峡
诵读:月亮泉
毛主席《西江月•秋收起义》
一九二七年
军叫工农革命,
旗号镰刀斧头。
匡(kuāng)庐一带不停留,
要向潇湘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
农民个个同仇。
秋收时节暮云愁,
霹雳一声暴动。
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背叛革命,大革命失败。为挽救革命,党的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毛泽东在发言中突出强调:“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八七会议,实现了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会后,诗人以中央特派员身份到湖南传达会议精神、改组省委,并任前敌委员会书记,将各路武装5000余人统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师,于9月9日发动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在攻打长沙受挫后,果断改变计划,在江西永新进行三湾改编,率部队沿罗霄山脉于10月下旬转战至井冈山,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从进攻大城市,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是中国革命具有决定意义的新起点。
这首词,创作于秋收起义后,抒发了对工农革命武装的赞扬之情。
上阕写起义的行动。“军叫工农革命”:1928年5月,中共中央正式规定:“在割据区域所建立之军队,可正式定名为红军,取消目前工农革命(军)的名义”。“镰刀斧头”: 1933年4月,中共中央决定,把党旗党徽中的“斧头”图案调整成为“锤子”图案。“不停留”:传神地写出了军情紧急,士气激昂,力求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起暴动。用“匡庐”、“潇湘”两处名山名水代指地名,富有诗情画意。一个“直”字,体现了工农革命军坚决的态度,充满必胜信心。
下阕写起义的缘起和声势。“地主”两句,揭示出农民暴动的根本原因和正义性,“同仇”来源于《诗经》“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暮云愁”:象征反动势力压顶,百姓生活窘迫,写出了“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氛围,凝重、激越、悲壮。“霹雳一声”承接“暮云愁”而来,这是暴风雨的前奏曲,“霹雳”:来源于汉代辞赋家枚乘的赋作《七发》:“夏则雷霆霹雳之所感也。”
这首词采用赋的艺术表现手法,达到了雅俗共赏的艺术境界。既具有鲜明的纪实特色,又富有文采;既明白晓畅、比喻形象、节奏紧凑,又平中见奇、气势磅礴、刚健有力。采用典故口语化。
建党百年再次拜读这首《西江月》,感而得句:
挽救危局靠武装,
南昌起义第一枪。
秋收暴动开新路,
创建苏区上井冈。
(2021年3月13日)

李学贵,大学学历。秦皇岛市政协第八至十届秘书长,曾任秦皇岛碣石暨徐福研究会顾问。参加编撰《人民政协教程》、《党和国家领导人在秦皇岛》、《秦皇岛年鉴》,主编《秦皇岛市政协志》、《秦皇岛政协文选》,结集诗词文《岁月如歌》。近年来在市老年大学学习朗诵、声乐、鼓曲、体育舞蹈,主持文艺演出。喜欢读书和写作,撰写《人物/诗词与党史》、《诗词名篇与秦皇岛》及其他诗词文稿数百篇。《人物/诗词与党史》已撰写60篇,年内计划完成100篇,作为向建党百年的献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