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母亲的手擀凉面
文/李广勇
炎炎夏日,酷热难耐,食味寡淡。每到这个时节,最能忆起母亲做的手擀凉面条。那种从凉水里捞起的面条,盛在一个大瓷碗里,搭配上合口的拌料,稍用筷子调拌两下,眨眼功夫,一碗凉面条瞬间下肚。此时,顿感凉气从肚里深处往外冒,满身透着一种舒爽的凉意。如今,想起母亲做的手擀凉面,一种“妈妈的味道”总会萦绕心间,幸福满满。
小时候,我的老家居住大山深处,三面环山,沟壑纵横,道路崎岖,典型的穷山僻壤。记得在那个年代,村里属集体所有制,依靠挣工分过日子。由于村里多属山坡地,且当时水源匮乏,高杆粮食作物不适宜山地生长,一般只能种植耐旱抗涝的地瓜。在那个年代,我们一家四世同堂,共有12口人,且劳动力少,生活条件相对困苦,一日三餐,多为地瓜粥煮红薯,单调无味。好在母亲善持家务,同样的地瓜面能做出多种花样的饭食来。最使我唇齿间回味的美食,还是在夏日里母亲做成的手擀凉面条。
记得一个夏日的星期天,我跟随父亲和两个哥哥到地里给玉米锄草。巧在那天,烈日炎炎,没有一丝的凉风,让人汗水淋漓,炙烤难耐。只好回家避暑。母亲见我们回来早,又逢天气炎热,破例要给做凉面条吃。
在那个食物匮乏的年代,夏日能吃上碗凉面,可谓奢侈伙食。于是,我们兄妹几个立刻来了精神,不约而同的举手赞成,随之一家人都跟着忙活起来。大哥担起水桶到村外井里打凉水,二哥拿瓶子到村经销店买香醋,三哥帮忙扒蒜切咸菜,姐姐则帮忙给锅烧火,一家人忙得不亦乐乎。唯我年龄最小,贪玩好动,屁颠屁颠地跟在母亲身后,好奇地看着母亲做面条。
不妨说,对于手擀面条,既是一个技术活又可称为功夫活。那时候,白面属于家庭的稀罕物品,少之又少,我们家一年也就能分到两三百斤小麦,白面粉只能留给年迈的奶奶开小灶和招待客人用,平常我们很难吃上顿纯白面。但是,要想做手擀面,若只用地瓜面会出现四分五裂,面粉粘合不到一块,只有掺合上白面才能成型,擀起面来劲道成片。因此,母亲先用一个葫芦瓢,盛上两大瓢地瓜面,然后再盛上两大瓢白面,掺合在一个大瓷盆里后开始和面。
母亲自幼心灵手巧,做惯了家务,手擀面条轻车熟路。只见母亲肩上搭上块毛巾,把袖子挽起来,麻利地揉合起来,三下五除二将一个圆圆的面团和好,而盆子上不挂一点的面渣,清洁如洗。母亲把和好的面放在案板上,用一块布盖在上面,旨在醒面劲道。稍许片刻,母亲再把整个面团分成均匀的几块,操起一根三尺多长的擀面杖,熟练地擀轧起来。随着擀面杖“左右逢圆”的擀轧,那圆圆的,薄厚均匀的面片即刻完成,这时,母亲会将平滑无皱的面片叠加起来,顺手拿起一把面刀,伴随着“梆、绑、绑”有节奏的刀切声,根根又细又长的杂面条像变着戏法样排列在面案上。
望着母亲娴熟的做饭手法,我从心里由衷佩服母亲的切面技艺,难怪四邻八舍都夸母亲是一位做饭的好手。蓦然间,在我的内心中,萌发出一种对母亲的感动。我感激母亲为家的辛勤付出,更感激母亲给大家庭带来的温馨。我不由地拿起搭在母亲肩上的毛巾,帮母亲把额头上浸出的汗水轻轻抹去。

同在这个时候,大哥把从井里打来的凉水倒进一个大盆内,二哥三哥早已把吃面条的拌料端上了桌,姐姐也把锅里的水烧得滚烫开,一切准备就绪。不大功夫,母亲将煮熟的面条放在清凉的井水里,用井水再来回冲换三两次,等面条冰凉后,用一个铁笊篱盛到碗中。
这浸凉后的面条,因掺和了地瓜面缘故,面条出锅显的黑黝黝,但仍然爽滑筋道,软而不黏,加之拌上自家腌制的胡萝卜咸菜沫、老醋、蒜泥、用自家瓜干换来的麻汁后,一并搅拌到凉面碗中。呵!这夏日的凉面,让人看着就垂涎欲滴。此时,一家人围坐在正堂屋的方桌上,先把头碗凉面送给奶奶,然后再给父母,你推我让,相敬如宾,其乐融融。记得那时,我排行最小,哥哥们总会让我先把面条盛满,我也从不客气,端起调好的凉面条,抢先跑到院子里那棵枣树下,蹲坐在一块石凳上,美美地享用起来。一碗下肚,那凉意从嘴里清爽全身,接着再盛一碗吃下,小肚子便鼓胀起来,拍拍圆圆鼓鼓的小肚,学着大人的样子,也伸一伸懒洋洋的小腰,一种春天般的惬意感溢满心间。
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夏日吃凉面已成为一个家庭最普通的饭食。各家超市堆满了粗、细、白、黑各色各样的面条,可谓应有尽有,琳琅满目。反正只要合你口味,即可信手拈来。而凉面的拌料亦随之丰盛起来,少不了的香油、麻汁、黄瓜丝、香椿比比皆是。然而,就我而言,每当端坐在空调室内,捞起一碗白白的面条,拌上五颜六色的调料,吃在嘴里时,总吃不出母亲手擀面的味道。
人们常说:“父母在,家就在。”悠悠岁月,时光如梭。如今,时过境迁,父母已离我远去,兄弟间也都另起炉灶,童年庭院的故事与喧嚣慢慢变成了回忆。我终于幡然醒悟,找寻吃不出童年味道的缘由,是不是少了浓浓母爱亲情的注入?是不是少了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情愫?
多少年已过去,多少岁月已流走,多少个白昼和夜晚,每当端起碗来,总会遥想起童年时代一家人吃凉面的记忆,遥想起故乡的那个老院子,以及院子里那棵枣树、石凳,更能遥想起母亲手擀凉面的味道。
李广勇简介
李广勇,男,1961年生于东平县接山镇,中共党员、大专学历。1991年至今,先后担任东平县人民广播电台编辑;电视台记者、编辑;电视台新闻部主任;电视台专题部主任;制片人;对上宣传部主任;现任东平县作家协会主席;新阶联副会长、常务理事。
其作品陆续在《人民日报》《农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大众日报》、《山东工人报》、《青年思想家》、《青年记者》等30多家中央、省、市级报刊、电台、电视台发表各类作品2600多件,有85件分别获得省、市级好作品奖励,并出版发行了《东平湖的传说》《科技与发展》《老家朝阳庄》《美丽之变》《家在东平》等书刊。
都市头条因您而精彩!感恩相遇【都市头条向幸福出发头条号】【都市头条向幸福出发文学社】【共赏好诗词头条号】【河头店不忘初心文学社】老师们!【都市头条向幸福出发编辑部】下设16个编辑窗口!如下:【主编.李红】【儒子叟国娇】【向幸福出发编辑部】【蓝天白云】【影子】【真心对你】【荷塘月色】【香】【乡愁】【姜海修】【品墨竹】【你安好我安心】【西门吹雪】【雪冰心】【吴金祥】【雨后初晴】本团队下设28个专题!如下:【都市头条向幸福出发编辑部】【都市头条向幸福出发文学社】【河头店不忘初心文学社】【文学范耕净土】【中医中药益寿延年】【共赏好诗词】【美声主播乐园】【专注原创字画】【专注原创歌曲】【专注原创摄影作品】【专注原创对联作品】【唐风宋雨寄君情】【千里与君同】【同醉唐风宋雨中】【有缘千里来相会】【唐诗宋词知多少】【东风送情笛声悠】【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蓝天白云书屋】【都市茅棚】【温馨书苑】【月湖草堂】【闲庭竹韵】【真心诗苑】【荷塘月色】【香】【南湖書香斋文学社】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感恩相遇【都市头条向幸福出发编辑部】老师们!自2021.2.22日起本编辑部将免费为身边有团队精神的、有困难的、有利于大众的人和事做宣传!《用行动传递爱,用爱将心相连》此作品配图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