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何中华文明一枝独秀 289
文/三木秉凤
世界几乎所有的国家与民族都对自己的国家历史及民族文明作出肯定并充满自信,当西方有人提出“文明冲突论”之后,许多欧美学者不约而同地思考同一个问题,就是人类文明消失的原因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五千年来中华文明却一枝独秀?我们知道全世界的人类文明包括美洲大陆的玛雅文明,非洲的埃及文明,中东地区以巴比伦为代表的两河流域文明,波斯文明,南亚次大陆的古印度文明,古罗马以及古希腊的城邦文明等等,皆已消失!而很多学者将人类文明的消失归咎于战争,然而中国自二千五百年前春秋战国起亦是一个战火不熄的地区,中国甚至多次外族入侵及统治中原,如南北朝时期的五胡入中原,北宋时期的契丹入南侵建立辽国,南宋时期向金国称臣,以及蒙古人建立元朝,满人建立清朝,日本侵华在中国实行日本殖民教育等,然而中华文明却从未因为战争因素而中断或者消失!这是为什么呢,西方学者在此问题上百思不得其解!

文明的核心是文化!这涉及到了人类文明的核心与基础问题。文化是文明的灵魂,一个人类文明的消失首先是民族文化的消失或民族文化认同感的放弃,而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什么呢?中国文化建立于“伏羲画卦,文明肇始”。阴阳、五行、干支三大文化体系构成了东方文化的核心之核心。易为百经之首,五行为中医基础,干支是中国农业及历法的基础,所以中国古代历法、中国草木医学、中国风水建筑学以及包括儒道法墨等诸子百家学说无不以其为根生出枝叶的。而中国文化是建立于道学之上的文化而非术性文化,在文明历史的长河之中,非善性的邪径小术几乎被大浪淘沙而尽,而道却恒存于世。
中国对全世界公开宣示要以非战争手段而和平崛起,中国抛弃西方的“文明冲突论”并且提出了“文明互鉴论”的主张,我们认为世界人类各民族文明、地域文明、宗教文明、国家文明无优劣之别,通过交流互鉴完全实现文明共荣。中国提出的发展理念绝对不是欧美世界的“白人优先”理念,而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这就是中华文明的开放、包容、和谐、共生、互利理念的发映,这才合乎人文自然之道。什么是道?《易》曰:“一阴一阳谓之道”,大道无形,但五行相生相克而化生出万物则为术,术为万象之形,而宇宙的根本形态不过“水火金木土”而已。干支体系则是对由道向术作出准确定位与定性,中国人将万物之本数分为十级,一为开始而十为圆满,天干就是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太阳光照由弱到强约十年左右一个黑子周期,中国古人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将其分为十段。地支就是月亮对地球的影响,月亮每三十天围绕地球公转一次,一年约公转十二次,中国古人借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支来代表每次公转状态。然后中国古人将阴阳之气、五行之性用干支体系固定下来,干支所体现日月气流变化的每一拐点我们称之为节,由此一年形成了二十四个节气,古人根据阴阳气流之变化,测出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节,六节为一季,四季为一年,六十年为一甲子,由此以致无穷无尽。所以道是规律的体现,道以御术,道之用则为术!

《道德经》言:“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古之礼与法同义,皆为社会秩序的维持工具,但“礼”是人伦道德的自觉产物,而“法”则是统治阶级的意志产物,在中国法家思想没有产生之前,礼是德治的核心内容。不管自然之道还是人伦之道,恒守其道而有所获称之为德(得之同义字),由道生德,故为道德。所以我们称天地为天尊地卑,而人伦秩序如男尊女卑、长尊少卑、君尊臣卑等等三纲五常等级观念由此产生。
中国是礼仪之邦,谦虚、礼让、仁义、互助是文华文明的精神内涵。礼是什么?礼是人伦之德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人伦秩序的维持工具。所以中国礼治体现出一种宗法特点,即族群的和谐性与自觉性。将礼用推而广之就是德治。所以,东方文化素来处于等级约束之中,但注重亲情,因为尊卑观念的存在与发扬,对长者或逝者之“孝”成为人伦文化的核心。西方自古罗马时代起,西方文化就关注利益分配与个体的自由,西方文化则注重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一切活动打上了契约的烙印,社会秩序依靠法律下交换完成互助,法治已成成为西方公民的自觉性。然而中国古典道德文化的自觉性与西方法治文化的自觉性由此出现天壤之别,道德自觉是对社会秩序维护自觉,而法治自觉是对破坏社会秩序的惩罚畏惧。

那么中华文明为什么能恒久不衰且一枝独秀呢?中国是世界唯一“孝行天下,事死如事生”的国度,对千万年之前祖先的祭祀仍是大孝的沿革。大道中之“孝道”让中华儿女的在千万年的“老”与“子”之间代代承传。如大孝治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中孝治家,“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小孝治身,“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千百年来,世界其它文明在随着人类战争、互相殖民、自然灾害等因素不断消失。二战期间,欧洲犹太人与爱斯及摩人同时受到纳粹迫害,但爱斯及摩人战后变成一盘散沙流浪世界,而犹太人却在迫害后反思复国,这就是犹太文明的内涵强大,这也是犹太文化认同的力量!由此观之,以“孝”为核心的中国伦理道德教育,让中华民族的传承之中增加了血浓于水的缘缘情感,成为中华文明在祖先认同及文化认同中的核心内容,只要中国文化尚存且被炎黄子孙认同,只要中华文化没有消失,中华文明就会海纳百川永不止息!


【世界大同文化传媒】由三木秉凤先生创建。三木秉凤本名周凤森,1968年生,山东潍坊营里人,专业法律,道学、哲学、文学、世界古典哲学,是战略学爱好者。
在中央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为传承经典文化,延续中华文脉,提升民众文化素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三木秉凤团队于2017年 2月正式创建了【世界大同文化传媒】这支网络文化队伍。该团队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初衷,与中央同频,与民族共振,以文化自信促文化复兴,以文化复兴促文化繁荣,以文化繁荣促文化大同,以文化大同促世界大同。
自建队以来,不断吸引全国各地共识之士加入团队,现已有二十多位主编老师,文章发布于新华网、搜狐网、腾讯微博、新浪微博、都市头条等多家媒体。在此欢迎全国各界有识之士自愿加入,为这支文化队伍发展壮大,为中华文化光耀四方一起努力奋斗。
三木秉凤先生微信号:www1836307207。

主编简介:
汤守玉,网名冰清玉洁,湖南衡阳人。作协会员,各种文学样式皆涉足,作品散见各类纸刊和网刊。现为《三木秉凤文化传媒十一刊》平台主编,微旬刊《大文坊》签约作者。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传承优秀文化是民族的责任和使命。以三木秉凤(周凤森)先生为首的三木秉凤文化传媒创建以来,为弘扬中国民族文化,致力于以文化荟萃智者,广交贤人,为实现世界文化大同而努力奋斗。赢得了民众的赞同。2020年,为了发展壮大三木秉凤文化传媒,期待各界朋友的加盟与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