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焦寿轩
诵读/神话

旧时候,在八百里秦川的关中地区,老人过世后,特别讲究厚葬。而厚葬当中尤其讲究逝者入殓时身背下的那副棺木,亦即民间长久以来传说的人到了阴间所居住的房屋。
一般情况下,老人到了花甲之年,便开始着手为自己准备寿材。凡有儿女者,多由子女为其张罗。无子女者,自己也要为自己张罗。
我的父母算得上一世高寿,母亲先病逝,虽没父亲寿高,但也超过古稀之年——七十五岁离世,而父亲则达到耄耋之年——八十七岁仙逝。
两位老人,儿女双全,兼之父亲本人又是木匠出身,且技艺高超,当了一辈子木匠铺的掌柜的,而且专门生产、经营棺材,确有这个优越条件。也由此刚刚五十出头的时候,他就开始告诉刚刚当家的我哥,为他们老两口早早选寿材料准备加工、装饰……
所谓选料,在当地唯有去城南三十多里以外的终南山秦岭一带的深山老林里挑选树龄高、树径粗、树杆高直、节疤少、生长在阳坡的大油柏木树。伐倒后,按尺寸先截成几段,把直径大的元木用锯破解成五寸、四寸和三寸厚的板材,并命其专用名词:“枋块子”。再把直径较小的元木破解成一寸、寸半和二寸厚的板材,也有其专用名词:“枋挡头”。再把这些薄厚不一的板材统统靠墙竖起来,自然阴干,以防变型。干透后,即可加工造棺,但亦有它的专用名词:“全枋”,这都是些行话。
全枋有五寸墩子、四村墩子、三顶四和二重(zhong )子四种规格与类型。五寸墩子就是指棺材的盖、底、梆齐为五寸厚,四寸墩子亦然,三顶四则是指棺材的两梆为三寸厚,盖和底都是四寸厚,故曰“三顶四”。二重子,则是用二寸厚的杂木板全成的薄棺材,是为少数无家无业流浪汉或特困户的人准备的。
此外,还有一种极少见的“四块瓦”的棺材,就是用特宽的四块整板材全成的,如今已经绝迹了。那么在全枋时是怎样把较窄的枋块子相拼成较宽的当块子的呢?一般来说,以两块枋块子拼成一块枋梆,一副棺木两梆需用四块,以三块枋块子拼成一块枋盖或一块枋底,共计再需六块。拼法是把枋块子的侧面顺长做出榫头和榫眼,也叫卯头和卯眼,再在其上抹上牛皮胶,从榫眼一头将榫头对准榫眼卯合卯地插入推进拼齐即可。但一般五寸墩子因材厚都会做成双榫的,即双卯。凡做双榫的两条榫的中心线必须是绝对平行的。
棺木装饰,没啥规定,全凭爱好。可我哥为二老的寿材没少动心思,他请匠人设计并施用糯米浆汁打底,以纯蚕丝白色绸子将整副棺木分片儿里外粘裹一层,再用天然黑漆造面儿,最后用石膏塑造二十四孝简图镶嵌在两副棺木的两梆外面。

这就是我父母的两副极品寿材,从选料、全枋到装饰的全部技术操作流程,认真而精致。前后历时近十年才完工,粗略计算总共花掉约两千肆百元“民国三年,耳屎未掏的袁大头”,平均每副一千贰百元现大洋。
这两副寿材全好后,一起抬上正屋的二楼上,放在楼梯入口的两旁的大柁上,用布帘苫盖严实,妥为保管。
七八年以后的一九五二年家乡土改时,户县县城甘亭镇共有大小地主十四家,家家都有全好的枋,其中十三家的枋(棺材)一齐收缴,当众劈碎,以火焚之。唯独给我父母的留下了。本应也当众损毁的两副极品棺材及所有备用的寿衣,因为父亲被划为开明小地主,虽有剥削但无罪行,且一生善举多多,故此宽大处理。
一九六九年母亲病故,就用的其中一副,父亲仙逝后也用的其中另一副,据说,它埋地下至少能挺一百二十年不腐烂。

——作者简介——

焦寿轩,男,1931年生于陕西省户县。幼年读私塾,高小毕业后,于1949年7月读高中二年级时报考西北军大参军入伍。毕业后分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一野十九兵团保卫部任政治侦查员。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时调任十九兵团留守处保卫科和军法处工作。1953年至1954年,先后在解放军第五政治干部学校保密室和解放军六十三速成中学政治处干审办公室工作。1956年进京分配到总参高等军事学院保密处任助理员。1958年8月26日被总参临时军事法庭划为右派下放团泊洼劳改。1961年摘掉右派帽子回归干部队伍,在天津河北区宜兴埠农场工作。因两地分居64年自愿放弃干部身份安家黑龙江省勃利县。198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临时军事法庭撤销1958年原错误判决,回复军籍,同时补办转业手续。落实政策后先后在县百货公司和商业局任职。1992年离休后读书为乐,颐养天年。
——主播简介——

神话:当过解放军,进过大学门,喜欢唱唱歌,播播音。追寻着美好和纯真!唯愿人人健康开心,家家幸福温馨!了多部长篇小说、长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