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锣鼓巷
——北京有一条786米长南北走向的街巷,它曾经叫罗锅巷、蜈蚣巷,如今叫锣鼓巷。
任学路
罗锅巷、蜈蚣巷、锣鼓巷,
如果不是标准普通话发音,
听起来好像,
没什么两样。
名字的变化,
虽然是依据谐音而来,
却是蕴涵着,
七百多年的历史沧桑。
罗锅巷是说,
南头低,
北头也低,
中间是高的地方。
蜈蚣巷表示,
左边多,
右边也多,
对称的胡同很长。

锣鼓巷证明,
市民平和,
温馨安康,
生活的乐曲铿锵。
这里有正规的四合院,
宽大敞亮,
院子里青瓦的大北屋,
画栋雕梁。
石榴树、葡萄架、大鱼缸,
老北京民居的式样。
枣树壮、柳丝长、槐花香,
老街坊倾心地来往。
这里有达官贵人留下的脚印,
这里有平民孩子笑声在荡漾,
友好相处的街坊,
融洽和谐的气场。
这里有齐白石的画室,
这里有沈雁冰的书房。
冬季不显得寂寞,
夏天有几分清凉。
中央戏剧学院,
把演艺人才培养。
特色风味餐馆,
将北京烤鸭品尝。

在以前能听到,
钟鼓楼的暮鼓晨钟敲响;
往西没有多远,
就是什刹海的粼粼波光。
今天的锣鼓巷敞开胸膛,
观光客来自四面八方。
今天的锣鼓巷名声远扬,
已然是新时代的形象。
锣鼓巷啊锣鼓巷,
生活的画面五彩斑斓;
锣鼓巷啊锣鼓巷,
生活的锣鼓高亢响亮。
(2018年8月3日中午完稿)
记得这里有柳树,为了确认,3号上午到锣鼓巷核实,在南口的确有四棵大柳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