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人物传记随感录374
李鸿章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本名章铜,字渐甫、子黻[fú],号少荃(一作少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安徽合肥人,中国清朝晚期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将领,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世人多称“李中堂”,因行二,故民间又称“李二先生”。
李鸿章为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进士,早年随业师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与捻军起义,并受命组建淮军,因战功擢升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累加至文华殿大学士,封一等肃毅伯。期间着手办理洋务,创办了北洋水师。甲午战争失败后,作为特使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后,参与“东南互保”,并北上谈判,次年与庆亲王奕劻代表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不久即病逝于北京,享年七十九岁。死后获赠太傅,晋一等肃毅侯,谥号“文忠”。其著作收于《李文忠公全集》。
李鸿章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视为“再造玄黄之人”。但因其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加之个人贪腐、决策失误等问题,也受到诸多批评。

读《权臣不奸》有感
权臣不奸说鸿章,位极人臣雄兵掌。
治国方略无人及,朝野内外无不仰。
权臣虽非为奸臣,威权过重人恐慌。
虽说弱国无外交,所为还是为人伤!
注:“权臣”实在就是影响力大而已。

读《李鸿章挨日本人一枪换回一万万两白银》有感
三眼花翎黄马褂,失而复得赴东瀛。
谈判后归驿馆路,脸颊中弹血溅迸。
昏迷之中长声叹,此血可以报朝廷。
一枪换回银亿两,奇闻传遍四海听。

作者简介:
陈宝田,笔名龙山石,男,1949年2月出生,山东肥城人,中共党员,中学教师,诗人,书法家,毕业于泰安师范专科学校。一生热爱文学,尤其喜欢诗歌创作,有作品见诸报端,为首届感动中国文化人物得奖主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