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我千古红颜 瓷我毕生知音
——读邵征先生《鲁国制陶、瓷技艺传承与开发》
王长鹰
一片平静的土地,有了阳光和雨露,便可以生出粟麦与高粱,此为刀耕之获;同样的一片土地,有了炉灶和高温,便可以烧出粗陶与精瓷,此为火种之智……
总之,有了勤劳,人类就找到了果腹的资本;有了智慧,人类就生出了腾飞的翅膀……有了腾飞的翅膀,人类就有了无穷的梦,就有了无尽的追求和向往……
二十多年前看《泰坦尼克号》,在生与死的较量中,笔者曾写下一篇《用爱活着用生命活着》的激情感受;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在邵征先生烧土成陶、淬陶成瓷的激越奋进中,笔者有感于此,便想尝试写一篇关于邵征先生即将付梓发行的《鲁国制陶、瓷技艺传承与开发》的专著的感受。
这部4万5千多字的作品,说起来并不算长,与小说类文艺作品相较,大约相当于一部中篇小说的样子,但作为一部关于制陶绘瓷技艺纯理论的大作,尤其植根于古鲁国这片深厚沃土之上,几千年来祖祖辈辈生息繁衍、从无到有、培植文明之花、结出文明之果的寻根溯源之作,其苦心与宏志举目可见!
一个人,生在这个世界不容易,而用这有限的生命作为蜡炬,去燃烧自我照亮梦想更不容易……
邵征——这位怀揣无数梦想的70后,就这样走来,带领他的团队,带着一群火热的追梦人,在深厚的古鲁国大地上,翻开表层的泥土,揭示鲁陶鲁瓷前世今生的传奇和力量!
邵征爱陶醉瓷,爱的热血沸腾,醉的义无反顾,走进济宁高新区他的山东美缘陶文化有限公司,放眼可见,大大小小的是陶,层层叠叠的是瓷,书画家们躬耕绘制着的还是陶与瓷……
如果不深入细致地研究他的理论与追求,怕是很难理解他为何要把一家文化公司定名为“美缘陶”,只有通达了他的理论,读懂了他的内心,一切的山穷水复才变得柳暗花明!从知陶恋陶,到爱陶醉陶,陶,在邵征的内心,是五百年前的红颜,是一千年前的知音,是千古美人,是千秋倩影……爱陶千年不知返,醉陶一生不知悔,用在邵征身上,怕是千真万确!
不然,在别人眼里枯燥难懂的烧陶制瓷理论,为何在邵征这里却妙趣横生?!不然,在一般书画家眼里难上加难、从不敢轻易试水的陶瓷绘画,在他这里却培养出了成群结队的一大批名流……
越是在别人眼里没戏的时候入戏,在他人眼里无彩的时候出彩,在“危”字下面发现“机遇”,在“功成名就”时“急流勇退”……
这也许不仅仅是邵征的陶瓷绘画理论,更像是他的人生哲学!陶与瓷,在寻常百姓家里,是装谷的器皿,是吃茶的杯具……
而在邵征这里,却经营成了“形而上”的图腾,“上层建筑”的标杆。比如,他在他的《鲁国制陶、瓷技艺传承与开发》中这样写道:“《孔子圣迹图》是一部反映孔子生平事迹的连环图画,也是我国历史上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最早一部连环画。
从明代算起,流传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以时间为经、事例为纬,反映孔子的生平事迹,不失为一册我国现存最早的反映人物事迹较全、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连环图画,是一部形象化的孔子编年史。
总之,《孔子圣迹图》不仅是我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珍贵遗产,而且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审美价值和收藏价值。”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邵征才满怀信心地带领“美缘陶”的创作团队,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大胆谋划与创新,先后开发出了以先师孔子为主题命意的系列精瓷绘画杰作,像“先圣小像、職司委吏、在川觀水、化行中都、在陳絕糧、宋人伐木、醜次同車、五乘从游”等等,无不通过生动有趣的瓷版画面,把几千年前的历史典故衍变成了眼前的瞬间永恒,不仅国人称道,许多外国友人也爱不释手!
一本并不算厚的册子,读之,思之,苦之,乐之……掩卷冥想,便泛出许多思古之幽情。
表面上看,邵征是在谈陶说瓷,往深处想,才蓦然恍悟,他是在借陶与瓷的支点,撬动历史的大门,在历史的河流中捕捉浪花,在高古的智慧中寻觅知音……
也许,那里躲着他的千古红颜;也许,那里藏着他的远古知音!
邵征说过:“在现实中要踩住自己的影子,让自己脚踏实地,活成奋斗者!”
邵征还说过:“在历史中要放飞自己的影子,让自己化古为今,活成追梦者!”
这是邵征的青春和使命!同时,这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青春和使命!!是为序!
2021年7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