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国一位教育家曾说过类似的话:英国的教科书说英国最伟大,法国的教科书说法国最伟大,应该让学生读到这两种教科书。有人反驳道:哪学生到底信谁呢?这位教育家回答说:学生不信谁了,教育便成功了。
在这位教育家看来,学生“不信谁”了,教育便成功了。当然,这里所指的“信”,是“迷信”的意思,“不信谁”,就是不迷信别人,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让学生不断增强分析能力、辨别能力和判断能力,让学生越来越相信自己,越来越懂得用自己的眼光来审视世界,用自己的心灵来感知世界,用自己的思想来思考世界,这才是教育的成功所在。

美国的著名心理学家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曾经说过:“当所学的东西都忘掉之后,剩下的就是教育。”爱因斯坦也曾经引用过斯金纳的这句话,“所谓教育,就是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后剩下的东西。”爱因斯坦曾经在一次演讲中说道:如果你把学校教授给你的一切知识都忘记了以后,剩下的那部分内容就是教育,我们的生活就是去运用剩下的内容去思考,去迎接并战胜困难,去开创我们的事业,去追求我们的美好生活。
知识长期不用是会忘记的,但是能力却可以沉淀下来;灌输想法是很容易忘记的,但是教育的熏陶却可以长久沉淀下来。我们剩下的内容越多,那么就说明教育是越有效果的,如果什么都没有剩下的话。那么这种教育就是无效的教育。

一个人在学校学习不就是为了受教育吗?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掉,还怎么受教育呢?教育又起什么作用、开设学校又有什么意义呢?这句话,关键落脚在定义最后“剩下的东西”这字眼上。教育最后“剩下”什么呢?西汉经学家刘向说过这样一句话: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刘向的这句话,把受教育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入于耳”,要听得进去;第二个阶段是“藏于心”,要记得牢,藏在心间;第三个阶段才是教育的关键,才是教育的落脚点,要“行之以身”,即要把所学的知识、所受的教育化作自身的修行和教养。把教育家下的定义和刘向说的话综合起来看,意思就很明白了:教育不是死记硬背,教育不是停留在你所学的知识上,而是要把你所学的知识所受的教育全部融入在你的血液里、骨子里、生命里,让知识和教育化为无形,最后“剩下”的,便是你有形的修行和教养了。由此看来,教育就是让受教育者成为他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