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毛板船
(听宝庆人讲宝庆故事)
(33)
我曾查阅过有关湘军起源的资料。据史学大家陈寅恪考证,湘军分为三支,一是江忠源为代表的湖南楚军,一是曾国藩为统帅的湘中湘军,一是左宗棠为主将的湖北楚军。
有个说法,说曾国藩是湘军鼻祖,有点不符实际。即使是湘勇的创始人也不是他,而是他的老乡,比他大四五岁的罗泽南(湖南双丰人)。
罗泽南是大儒大将,文武双全。曾经是一位老师。李续滨、李续宜、曾国华、曾国荃等湘军名将都是他的学生。
朝廷正式编练湘军的时候,回籍丁忧的曾国藩已经是朝廷二品大员,罗泽南才是一个小小的在乡生员。湘军这面大旗当然必须由曾国藩来扛。
曾国藩最初奉旨操办团练,就是以罗泽南的一千余名湘勇官兵为基本班底的。他视罗泽南这位大哥为肱骨臂膀,每日须臾不离左右。
而罗的谋略良策确实也让曾国藩取得了不少对太平军的胜利。
武昌告急,曾国藩派罗泽南驰援胡林翼。他是经过了几个痛苦的不眠之夜才艰难地做出了这个决策的。
后罗泽南在武昌战役中中流弹阵亡,曾国藩跌足捶胸,痛不欲生。

后在九江围城战中,他也是后悔没有早听罗泽南“跳城攻击”(即跳过九江直接攻击安庆)的建议。害得他失去了塔齐布这个大清国第一巴图鲁(勇士)。
塔齐布是湘军第一勇将,也是湘军唯一的满人将军。他曾将号称太平军第一猛将的曾天养力斩马下,立下了赫赫战功。
但是,塔齐布是被太平军悍将林启荣活活气得吐血身亡的。就是因为他在坚固的九江城下损兵折将,屡战屡败。

就连曾国藩也是被林启荣逼得差一点投鄱阳湖自尽。在足智多谋、英勇善战的林启荣的统帅下,九江城成了一道清军无法逾越的铜墙铁壁。
看到这里,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就不明白了,为什么同是友军有难,作为湘军就可以舍死救援,而作为同是农民起义军的太平军却是隔岸观火呢?难道他们不懂“唇亡齿寒”的简单道理吗?
只能从文化这个角度去思考了。作为一支有文化的军队,湘军战胜太平军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而根据史籍考证,江忠源的湖南楚军才是湘军最早的起源。
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义军猛攻桂林。江忠源在家乡新宁招募五百乡勇随文华殿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赛尚阿疾驰桂林救援。

以区区五百楚军为主力的二千清军竟然打败了七倍于己的太平天国大军,令清廷大喜过望且难以置信。
腐败的清廷也拨不出救兵粮草,唯有“发帽子”,加官进爵。据查,至清朝末期,新宁被朝廷册封的五品以上官员有三百多人。有“五里一道台,十里一巡抚”的说法。
咸同之后,清廷已经进入腐朽没落的尾声。不像早中期官授实衔,升官必发财。“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许多以军功搏得功名官衔的将士其实只是浪得虚名。
还有一个说法,太平天国是“成也新宁,败也新宁”。

在太平天国起义的前几年,新宁的瑶族八峒地区爆发了好几次大的农民起义。(道光16年、道光27年、道光29年)这些起义强烈地震撼了腐朽的满清政权的根基。
虽然后经清廷官兵疯狂镇压,这些起义失败了。但是失败后的农民起义军大多去了广西,成了后来金田起义的骨干力量。
但是后来把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打入十八层地狱的也是以新宁人为主力部队的湘军。这就是为什么不管是朝廷还是义军,对新宁都是又爱又恨的原因了。
后来我也明白了一个文化现象,为什么“新宁人尚武”。
我有一个好朋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岩鹰拳”的传承人刘烈红,他就跟我讲过一句话“新宁人喜爱武术是与生俱来的,是刻在骨子里的”。我对这句话印象深刻。

正因为江忠源对湘军的成军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所以连曾国藩都要尊称他为“湘军之父”、“湘军鼻祖”。
同治年间有个“八生员”是说法,即有八位没有经过科举而做到了朝廷巡抚总督以上的二品大员。
不经过科举而能做大官在古代是不可想象的,但他们的确是凭军功挣到的。
他们是:曾国荃、彭玉麟、李翰章、刘长佑、张树声、刘坤一、李续宜和刘蓉。
这中间,除了李翰章(李鸿章之胞兄)和张树声之外,其他全部是湖南人。
除了战略上的错误,石达开还犯了不少战术上的错误。
最要命的就是那个没有后方没有补给点大兵团作战,被他自己打成了消耗战。
(宝庆城外早就被骆秉章左宗棠把人撤进城里,能吃的和能用的都被一把火烧得干干净净)。
您说,石达开他能不输吗?他一败退回广西,二败在几年后的大渡河。
那个时候,四川的守将已经换成了能征惯战的骆秉章,而他又为了孩子的生日错过了最佳的渡河时机,最后落了个凌迟枭首的悲惨下场。
一代耀眼的将星从此陨落。
(未完待续)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