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句容状元李春芳探秘
▓ 李洪文
(二十八)《西游记》目录第一回“心性修持”影射儒释道三教同修“大道”
石猴、美猴王、孙悟空、齐天大圣、斗战胜佛的成长“源流”之过程,正是石猴“心性”修持的过程,也是“大道”产生的过程。故“大道生”影射儒释道三教同修“正道”。
石猴的“心性”“修持”什么东西呢?
《西游记》第一回天生石猴漂洋过海,来到灵台方寸山。山中有座斜月三星洞,洞里有一个神仙,名须菩提祖师。“斜月三星”即一弯斜月再加三点星,合成一个“心”字。故“斜月三星洞”影射“心洞”。石猴来到“心洞”门口,和洞中童子有一段对话:
“里面走出一个童子……仙童笑道:‘你是个访道的么?’猴王道:‘是。’童子道:‘我家师父正才下榻登坛讲道,还未说出原由,就教我出来开门,说:“外面有个修行的来了,可去接待接待。”想必就是你了?’猴王笑道:‘是我,是我。’童子道:‘你跟我进来。’”
由此可见,石猴“心性”所要“修持”的是“心”,是“道学”。
菩提祖师传授的“道学”包括哪些内容呢?
《西游记》第二回中有交待:
“一日,祖师登坛高坐,唤集诸仙,开讲大道。真个是——天花乱坠,地涌金莲。妙演三乘教,精微万法全。慢摇麈尾喷珠玉,响振雷霆动九天。说一会道,讲一会禅,三家配合本如然。开明一字皈诚理,指引无生了性玄。”
由此可见,菩提祖师的“道学”包括“道”“禅”“三家”。“三家”即影射儒释道三家。原来菩提祖师传授的是相关儒释道三家的“道学”。
来菩提祖师这里学习“道学”的徒弟多不多呢?
《西游记》第一回樵夫有交待:“那祖师出去的徒弟,也不计其数,见今还有三四十人从他修行。”
从“不计其数”一词来看,学会这种“道学”的人已经很多了。
据此,这里的“道学”原来就是影射“理学”,它是两宋时期产生的主要哲学流派。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深远。理学的天理是道德神学,同时成为儒家神权和王权的合法性依据,理学以儒家学说为中心,兼容佛道两家的哲学理论,论证了封建纲常名教的合理性和永恒性,至南宋末期被采纳为官方哲学。
“见今还有三四十人从他修行”。那么,这三四十人是哪些人呢?
“三四十人”即影射“理学”的名家三四十人。他们是北宋的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南宋的杨时、朱熹、陆九渊、林希逸,元朝吴澄、许衡、刘因、 郝经、姚枢,廉希宪,张文谦,刘秉忠、赵汸、汪克宽、华幼武、吴海、戴良、李祁、张宪、梁寅、苏天爵、张昶等,明朝湛若水、王阳明、朱得之等,广义上还包含三苏、王安石、司马光等人。
“理学”是宋明时期的一种崇尚理性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它又分两派,即以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客观唯心主义和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主观唯心主义。前者认为“理”是永恒的,先于世界而存在的精神实体,世界万物只能由“理”派生。后者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认为主观意识是派生世界万物的本原。
《句曲诗综》收入大茅峰“华阳洞”“蓬壶洞”“玉柱洞”图。
《西游记》校定者华阳洞天主人李春芳对大明“心学大师”湛若水、王阳明的学说评价如何呢?
李春芳《甘泉湛先生文集叙》有:“夫道在人心,匪言弗彰。古今立言者,即人人殊,要以明道而已。自孔孟既没,微言䆮绝。迨汉晋诸儒溺意词章,言愈烦而道愈漓。有宋嗣兴,濂洛辈出,周之纯心,程之定性。其旨归于揭斯道之真诠,觉斯民之朦瞆,非有二化也。我明熙洽二百余年,人心丕变,文教大兴。白沙陈公身任斯道,倡明正学,溯濂洛以接洙泗,为一代儒宗。吾师甘泉湛先生蚤游其门,独得其传,乃与阳明王公日相讲明绝学,振作斯文,而王公语人则曰‘致良知’,先生语人则曰‘随处体认天理’。夫道在人心,昭明洞达,靡所不贯,靡所不烛。舍天理,非良知,舍随处体认,非致良知。盖道一言一,而教亦一也。”
李春芳《重修阳明先生祠堂记》有:“阳明先生祠,少师存翁徐公督学江右时所创建也。公二十及第宏词博学,烨然称首词林,一时词林宿学,皆自以为不及。而公则曰:‘学岂文词已耶!’日与文庄欧阳公穷究心学,闻阳明先生良知之说而深契焉。江右为阳明先生过化地,公既阐明其学以训诸生,而又谓崇祀无所不足以击众志,乃于省城营建祠宇,肖先生像祀之。遴选诸生之俊茂者,乐群其中,名曰‘龙沙会’。公课艺暇,每以心得开示诸生。而一时诸生多所兴起云。”
《西游记》第一回标题和内容为什么要着重谈“心学”呢?
从李春芳《重修阳明先生祠堂记》可以找到答案:“夫致知之学发自孔门,而孟子良知之说则又发所未发。阳明先生合而言之曰:‘致良知,盖以知取诸性而自足,不必求之于外也。知善知恶之知致则好善恶恶之意,诚推之家国天下可坐而理矣!’”原来李春芳认为“心学”非常重要,推广“心学”有益于家国天下之治理。
《西游记》第一回谈“心学”,后面目录有没有呼应之处?
从《西游记》的目录上来看,“心”字共出现二十七次。如第四回标题《官封弼马心何足,名注齐天意未宁》中出现一个“心”字;又如第七回标题《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中出现“心猿”一词,而且在《西游记》一百回的标题中,“心猿”一词竟然出现十七次(第七回,第十四回,第三十回,第三十四回,第三十五回,第三十六回,第四十一回,第四十六回,第五十一回,第五十四回,第五十六回,第七十五回,第八十回,第八十一回,第八十三回,第八十五回,第八十八回);再如《西游记》第二十三回标题《藏不忘本,四圣试禅心》中出现“禅心”一词,第四十四回标题《法身元运逢车力,心正妖邪度脊关》中出现“心正”一词,第五十回标题《情乱性从因爱欲,神昏心动遇魔头》中出现“心动”一词,第五十八回标题《二心搅乱大乾坤,一体难修真寂灭》中出现“二心”一词,第六十七回标题《拯救驼罗禅性稳,脱离秽污道心清》中出现“道心”一词,第六十九回标题《心主夜间修药物,君王筵上论妖邪》和第七十三回标题《情因旧恨生灾毒,心主遭魔幸破光》中出现“心主”一词,第七十六回标题《心神居舍魔归性, 木母同降怪体真》中出现“心神”一词。
江苏大学文学院李金坤教授《句容古诗词赋三千首》书评。
华阳洞天主人李春芳隐居的茅山有没有出现过“儒释道”并修的现象?
《辞海》“陶弘景条”有:“创立茅山派……时称‘山中宰相’,其思想就脱胎于老庄哲学和葛洪的神仙道教,并杂有儒家和佛教的观点,主张儒释道三教并流。”
《西游记》目录中“心”字反复出现,联系《西游记》目录一百回中的“心猿”“禅心”“道心”等来看,第一回标题中的“心性修持大道生”即影射儒释道三教同修“至仁”“至善”之“大道”。故此《西游记》即为句容状元李春芳校定完稿确凿无疑。
作者所著《句容县志》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