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瑞金革命烈士纪念馆公布的资料,长胜村有名有姓的烈士有105位,其中有后代的就有103位,根据《红军失散人员花名册》登记在册的失散人员有8人,参加革命,后来因伤回家的荣军至少有近百人,还有很多无名烈士,敌后游击队成员,再加上长胜村三位共和国开国大校,总的参加革命的有几百人!再加上情报员,儿童团,挑夫,放哨,妇女洗衣队等等,占有了村总人口一千人的近半比例。是名副其实的“红军村”。

根据资料显示:105名烈士中,在1930年之前牺牲的一位,1931年牺牲的七位,1932到1934年10月前七位,1934年10月(长征后)牺牲的90人,也就是说:绝大部分都是牺牲在长征途中!有很多连牺牲的细节都不知道,很多烈士证书上只是一句话“北上无音信”。 几百人参加红军,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105位,光在长征路上就牺牲了90位,根据现有资料显示,长胜村大部分都是红九军团的,而被誉为“战略轻骑兵”的红九军团瑞金人大部分都在长征途中牺牲了。

红色长胜村留有壬田游击队指挥部旧址——千年文化道场山仙岽巍然屹立
山仙岽地处瑞金市壬田镇红色长胜村东南方,位于壬田与合龙交界处;是长胜村地势最高的地方,也是赣闽古驿道所经之处。山顶有千年古寺:“天福仙寺”,古寺俯瞰南面悬崖,地势高峻,发源于武夷山脉的绵水在山脚下悠悠向西南流去;东边是千年赣闽古驿道,漫长石阶路曾经输送过无数的商贾和物流。红军长征后,山仙岽一度成为“壬田游击队指挥部”所在地,游击队指战员曾在这里领导当地群众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
山仙岽地理位置优越,是进行游击活动的绝佳场所。从瑞金县城或石城到长汀的赣闽古驿道在长胜村穿村而过,山仙岽脚下的驿道石拱桥(后改名:长胜桥)一头连着壬田,一头通往福建。因交通便利,这个地方成为游击队获取粮食、油盐、衣物等生活用品的重要场所;也因地势高峻,一眼可以看清驿道行人情况,而古寺又在繁茂树木的掩护下,成为天然的瞭望台;加之长胜村大多是红军家庭,群众基础好,游击队能得到全村群众的支援和配合,山仙岽自然成为壬田游击队重要活动场所的不二之选。
壬田游击队在山仙岽游击队指挥部里,获取了重要情报,获得了“长胜战斗”的巨大胜利,全歼国民党赖仕忠团一部,击毙赖仕忠,缴获大量军用物资。
长胜村人世代引以为荣:铭刻红色历史记忆的长春亭和长胜桥
长春亭,建于清朝乾隆50年,长8.6米,宽5.5米,呈长方形状,整座茶亭由大块沙条石建成,顶部用木头做成人字形屋顶,上面盖青瓦片,茶亭两边高出屋顶,用赣派风格马头墙封顶,门楣和大门立柱用整块大型条石建成,整体建筑风格端庄大气沉稳。茶亭内部上方红漆大梁上,用黑色墨汁写着:“皇清乾隆伍拾年孟冬月,熊登瀛、翰文氏鼎建”。
长胜桥,建于清朝乾隆50年,原名:“石拱桥”,是赣闽古驿道必经之路。因八一起义部队经过,而改名“长胜桥”。
桥由大块沙条石斗拱而成,条石严密无缝,接缝处用“三合土”填住,据说是和长春亭同期而建,捐建功德主也是熊登瀛。桥宽4米左右,河面跨度10米以上,由单孔桥建成,因此,桥面跨度大,桥面高拱,气势宏伟,是瑞金市不可多得的石拱桥,两边是大条石板砌的台阶。
1927年8月25日,“八一”起义部队,在叶挺和贺龙的率领下,经过长春亭和长胜桥。1929年3月9号,毛泽东、朱德率领新四军到达壬田,打土豪放粮仓,10日经过长春亭和长胜桥,踏着石板路,沿着赣闽古驿道,11号到长汀,14号打下长汀城。红军长征后,长春亭和长胜桥,又见证了“壬田游击队”队员为了革命而奔波。几百年来,长春亭和长胜桥,成为赣闽两省古驿道上的一个历史风景。今天,已经作为红色长胜,“八一”名村长胜村的红色历史标志,成为人们缅怀历史,追记先烈的红色历史古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