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家乡的灶糖
作者:李宝智
尽管流年似水会冲淡人生中的许多情感,沧桑岁月会抹去记忆中的一些往事,然而,儿时的记忆,恍若眼前。像我们这些年过半百的人,因为经历了磨难与坎坷,总是格外怀念人生中最为天真无邪的时光。在我多姿多彩的童年中,能让人至今魂牵梦绕的是那一块块齿颊流香的家乡灶糖。这是村里小孩唯一奢望的小吃。

那时,小孩子基本上没有零食、小吃。在我们村,灶糖是逢年过节专门制作的一种小吃食品。一般情况只有在农历腊月二十三那天才能吃到,因为这一天俗称小年,也是祭灶日。至于为什么在祭灶时才能吃到灶糖,小时候根本不问,只要能够解馋就好;长大了才明白,这里还大有学问呢。原来制作灶糖还有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哩。这灶糖有个突出特点就是“粘”, 上面粘着芝麻,所以酥里有脆,甜中有香,憨厚的庄稼人希望用这种甜蜜的粘合力,封住灶王爷的嘴,不让他到天庭汇报时胡乱说话,以免招惹玉皇大帝生气,让百姓遭殃。灶王爷两旁的对联始终都是这样两句:“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这就是老百姓把良好愿望寄托予此。

灶糖还称作“胶牙糖”。村头巷尾还流传着另一种说法:从恭送灶爷神上天这一刻开始,意味着大年一步一步地临近了,为讨吉利,家长们语重心长地嘱咐自家的孩子不可口无遮挡,胡说八道,更是禁说鬼、杀、死、穷之类的灾凶词语。但孩子终归是孩子,一玩起来,长辈的什么叮咛和交代都抛到了九霄云外,于是家长便祈求灶君用灶糖将孩子们的牙齿粘住,免得他们在过年的时候说出犯忌的话来。

我的家乡千阳县文家坡乡南塬,自清朝起就做灶糖,年少家贫,制做灶糖是我爷爷,父母亲的手艺。那时我家有一间专门制糖的作坊,爹娘每年必做灶糖。作坊虽说面积不大,仅仅只有两间瓦房,但是里面非常干净整洁,尤其是那口直径超过三尺的大锅,实在令人咋舌。作坊在平时基本上不生火,不冒烟,只有过了秋收季节才开始正式熬糖。

灶糖的主要原料是大麦芽和小米,这两样在农村虽然比较常见,但在那缺衣少食的年代非常珍贵。灶糖的制作工艺比较复杂,对火候的要求极其严格,过火了,糖会发黑变焦,含在嘴里发涩发苦,难以吞咽;火侯不够,不但糖分熬不出来,而且无法人工拉拽,最后成了一个无法食用的糖坨,只好白白浪费。

出糖的情景,在孩子们的眼里近乎壮观:沸糖降温之后,两名劳力赤手将黏稠的热糖从锅里拉起,缠绕于一根固定的粗木桩上,再向远处拉拽,然后将糖柱托住,拉出韧劲后则无须托抬;再拉,拉至堂屋尽头,约有5米来长,那架势与农村搓麻绳的样子几乎如出一辙,如此反复数次,坯样才算大功告成。紧接着才是加工制作,将糖柱切成一段段的块状,迅速用棒槌碾压,等到扁圆形的糖饼现出雏形,这就意味所有的工序基本结束。不过在吃之前,还要再加点儿干糖粉,吃起来不但粘牙耐嚼,而且香甜可口。

作为传统的美食,灶糖已多年销声匿迹,现在的孩子难以看到它的踪迹。只有像我这般年龄的人还记忆犹新。家乡的灶糖,我甜蜜的童年,父老乡亲的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平安幸福。
哦,家乡的灶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