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坚守仁道的做人原则
在插叙了孔子师徒围绕人才问题的这一段讨论之后,接下来又回过来承接“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话题,继续讲做人的原则了:
【原文7·12】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富”,指富贵的生活,包括升官发财。“求”,即争取得到的意思。“可求”就是合于仁道,可以去争取之意。“执鞭之士”借指地位低下的差事。这一章的意思很明了,就是说,如果富贵合乎于仁道可以争取得到,那即使是做执鞭赶车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但是,如果富贵不合于仁道不能去追求,那我就一定按照我所喜爱的仁道做事,绝不会贪图富贵而放弃信念与追求——这就是孔子的做人原则。

“三慎”所体现的仁道精神
由于坚守仁道,孔子一生对待斋戒、战争、疾病三类事情极为严肃谨慎:
【原文7·13】 子之所慎:齐、战、疾。
齐:同斋,斋戒的意思。古人在祭祀前要沐浴更衣,不吃荤,不饮酒,不与妻妾同寝,整洁身心,表示虔诚之心,这叫做斋戒。现在,在伊斯兰教等宗教民族中依然保留有斋戒的风俗礼节。以严肃谨慎的态度对待斋戒,是“诚敬”的表现。
战,即战争。孔子主张以仁道安天下,反对依靠武力征伐来解决诸侯之间的争端。但是,他也不是绝对地反对战争,只是认为战争的发动要合乎仁道,慎之又慎,不能依靠武力威慑逼人屈从。这就是他肯定“汤武革命”而认为“春秋无义战”的根本原因。同时,孔子对于军事也是很有研究的,他不是不懂得军事,而是不轻易谈论战争而已。
疾,即疾病。这里其实是指日常保健问题,体现出孔子对于生命的珍惜,是孝道的表现。孔子认为,人的生命乃父母所赐,而且,父母是无时无刻都在关心儿女,因此,敬重父母,就应当珍惜自己的生命,重视小疾,使自己健康,不让父母为自己的健康担忧。从这里我们可以窥视出孔子的养生之道。
斋戒、战争、养生这三件事不光是春秋时三大社会问题,就是现在也同样重要。而且这三件事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没有诚敬的态度,没有仁爱精神,没有孝道思想,是无法做到的。我们看现在社会上,有些人遇到不顺心,就会想到“死”:要么要么以自杀相威胁,要么以“抑郁”为理由,悲观厌世,企图以“死”来逃避现实。当然,这些现象的存在自然有其深层次的社会原因,但从个人修养的角度看,却是大不应该的。我们不妨试问:你的生命是从哪里来的?是你自己给予自己的吗?不是的,是父母给予的,父母为我们的生命付出了艰辛,所以,我们的生命,如果要说“所有权”,其实首先应该是属于父母的——这就是“我是父母的儿子”这句话的分量!真正懂得了生命的意义,你还有什么理由不珍爱自己的生命,不敬重他人的生命呢?!人类社会之所以追求和平和谐,追求仁道,其终极目的,不是别的,就是为了使人类能够远离相互残杀,使人人活得愉快,活得有尊严。这便是“孔子三慎”所体现出来的仁道精神。

下面的这一章,插述了一段孔子钻研《韶》乐的小故事,用以说明孔子对于学问的执着精神:
【原文7·14】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韶,舜时流行的乐曲名。我们在学习《八佾篇》时知道,孔子对于上古舜时的乐曲非常赞赏,称其“尽美矣,又尽善矣”,即,不仅音乐的旋律、意境之美达到了极点,而且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也好到了极点。这一章是说,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乐,深深地陶醉其中。为了研究这种尽美尽善的音乐,他废寝忘食,竟然三个月在吃饭的时候都没有尝出肉的味道,达到了忘我的程度。

史永峰,笔名冷梦良。自喻一介武夫。在全国各类报刊杂志和学术期刊发表小说、散文、杂文等文学作品和学术论文百余篇并多次获得过不同等次奖项,出版有专著《论语通俗解读》一个杂文散文集小册子《阿Q重返人间》,曾获中华艺术学会、《十月》杂志社颁发的首届“中华文学艺术界精英奖”和“华夏英才金爵奖”,并应邀参与过人民日报出版社的图书编写,担任过光明日报出版社的特约编辑。2006年以来,多次被《文化在线》等文化网站评为年度“知名作家”。现为陕西省孔子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丶中国孔子基金会宝鸡孔子学堂客座讲师、宝鸡市孔子研究会理事,宝鸡市传统文化促进会理事、讲师团讲师,宝鸡市作协会员、宝鸡市文学创作学会副秘书长、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
《论语通俗解读》是作者呕十年之力撰写的一部集学术性丶文学性于一体,兼有一定史学价值的学术著作,由《团结出版社》正式出版,有精装和平装两种。该书突破了传统以来对《论语》一章一条孤立注解阐释的陈式,既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孔子的社会理想、政治主张和仁道学说,又生动活泼地再现了春秋社会变革时期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受到了我国著名学者刘学智先生等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被认为“既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又是一部优美的文学著作,兼有一定的史学价值,有很强的可读性、耐读性和趣味性。”目前己被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陕西省图书馆、西北大学丶长安大学丶宁波大学等高校图书馆珍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