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时光的缘故
文/一帆海
我看见,春风
摇动几下树梢
一朵花儿
便开了
我看见,小草
与阳光相恋
雪水融化
冒出纤细的嫩芽
我看见,喜鹊
一点声音都听不见
在那棵树上
搭起巢穴
时光走着走着
成了晨起草尖上的露珠
成了等待夜幕降临的星星
成了奔跑的文字
如果你是
一杯温暖的时光之水
我便是一叶茶
我们有缘在一起
王勇赏析:诗人的情怀浪漫而深沉,抒情而严肃。世间万物融为一体的就是和谐,淡淡的绿色沉淀,再沉淀,淡成虚无,在奔忙的世界,消磨自己,直到时空宁静如柔柔的梦!
因为时光的缘故
文/一禾
乡音无人打理
往事经年失修。记忆里,几处
聚在廊檐下说话的
光阴不见了。那日夜守候
在田间地头破衣烂衫的
稻草人。不见了
一片片田野像极了
一粒粒忘记灌浆的稻子。一根
紧拽着远方的旧电线上
两只麻雀用岁月磨砺的爪,弹着
一指空弦。把村庄当成
一把。掏空的琵琶
蒋步清简评:
表象和意象交替出现,写实与隐喻相得益彰,所有铺垫都指向乡村因为时光的缘故而产生的变化,既切题又不露一丝刻意的痕迹,那种高超的运用文字的能力令人印象深刻。若能注意语句结构的多样化和数词的灵活变化,当可令本诗更耀眼夺目。
因为时光的缘故
文/徐霖
光阴中
时光溜走
一切万物
在时间的间隙里
成为昨天的故事
空气中
蓝天白云并纷
在风声雨声里消失
一切故事
在昨天的黎明回放
走来走去
一切的声音
傍着昨天的光阴
形影不离
蒋步清简评:
本诗三咏三叹,惆怅与感慨相融,意象与抒情完美贴合,读来令人心潮起伏。本诗的语言准确又有穿透力和空间感,若能注意用词的新鲜性而不是使用生僻词,当可达到诗歌语言运用的至高境界。
情寄通肯河畔
文/杨秀峰
我的故乡位于通肯河畔南岸一华里。河的对岸左边和明水县相连,右边与拜泉县比邻。
虽然离开故乡多年了,但是我是吃通肯河的水长大的。眷恋故乡的情愫,使我对那里的每条河流,那里的每片树林,那里的每块草地,以及那里的山山水水沟沟洼洼发生的许多趣事,都给我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回忆……
从我家到通肯河岸,是一条笔直的乡村小路,路两边是一条长长的堑壕,左边连接大片草地和一个水泡子。右边是广阔肥沃的土地。每年春暖花开时,路边杂草丛生,野花绽放,牵牛花的藤蔓更是缠足绊腿。堑壕尽头连接拦河大坝。我站在拦河坝上,瞭望广阔无垠的原野,树木和草地郁郁葱葱,一眼望不到边。更养眼的是那条日夜奔流不息的通肯河,它像一条银链泛着粼粼的波光,在阳光的折射下呈现出五颜六色的光环儿,真是美极了。走在岸边,我的整个生命都在尽情呼吸,被那温馨的气息沐浴和洗涤。我的血液、我的灵魂、我的思想,会更加纯洁透明。我风跑着、跳着,被一支悠长的民歌绊了一跤。惊起了灌木丛中一轮含着鹅黄草芽的初阳。此时我的触觉像长满了耳朵,在缤纷的世界中有一种声音在呼唤着我。你可知道,在通肯河南岸的怀抱中,还拥着一个俗称大土泡和圈儿沟子的天然蓄水处。和通肯河又像是子母河,相互对望,近在咫尺。河水湍急,大土泡水深恬静,圈儿沟子虽不比浏阳河却也弯多水长,都是捕鱼爱好者的乐园。
那时候,父亲爱打鱼,我经常给父亲背鱼篓跟在身边,有时候像个假小子,学校放假就一个人扛着几个闷鱼囤,带个小米饭团做鱼食儿跑到大土泡去闷鱼。我将栓好的鱼囤插好后,就去采花。过一会儿把栓囤子的柳条往出一拽,哇!白花花的鱼儿欢蹦乱跳,多的一个囤能倒出一大捧鱼,真叫人开心快乐。
夏季,特别是雨季,低洼处的水泡子有水便有鱼。不管大人孩子带上浅筐、捞鱼网,几十个人集结在一个水泡子捞鱼,人声鼎沸,笑语飞扬,那场面热闹非常。待到把水搅浑了,老头儿鱼呛得张着大嘴黑乎乎的浮出水面,每当这时候,捞鱼者更加起劲,像不知疲劳似的,真是欲罢不能啊!
每年端午节,我都会跟着父亲、姐姐们一起去通肯河边儿的大草甸子和柳条通,找野鸭蛋,采黄花菜,酸巴姜。遍地野花在风中摇曳,树林中有多种鸟类,披着华丽的羽毛,有的我还叫不上名字,在啁啾、欢唱。时常还有野鸭和山鸡飞起,真的使人陶醉,让你心荡神怡。此情此景,这清清淡淡的温馨,将我整个人生舒展。我喜欢静静地躺在大自然的绿毯之上,仰望碧蓝的天空,聆听耳边的风声,感受满眼的翠绿,是那样的茫茫苍苍的延伸着,一直伸延到天边和云朵交融在一起,展现着大自然的壮美、磅礴气势,向着梦中那片土地,升起一种图腾。
记得那是六十年代,有一年黑龙江涨大水。通肯河也任性了,洪水泛滥。河水漫过了河床一直蔓延到坝下,白茫茫的,一片汪洋。
最初,我们还在坝下洗澡戏水,一连几天阴雨天,河水暴涨,来势迅猛。为了千家万户生命财产的安危,也为了千顷良田不遭受洪水的灾害,公社组织成立“抗洪抢险指挥部”,调集各行业人力资源抗洪救灾。连挖再抬,就近取土,给大坝增高。最危险的时候水面和大坝持平,风吹浪涌,水从坝外溢到坝内。情势万分危急,关键时刻,党员干部带头冲在前,将坝下大片黄豆秧连根拔出,摔成“泥孩子”给大坝加固。那些抗洪抢险的勇士手挽手,肩并肩,趴在大坝上誓与大坝共存亡。场面实在撼人心魄,骇人听闻,惊险壮观。抗洪战士们硬是用身躯连接的人墙和无私无畏的拼命精神,捍卫了百姓生命财产的安全,赶跑了洪水,保住了家园,创造出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
每当回想起那惊魂的一幕,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什么是英雄?英雄不是固有的,它是客观事物的产物。我觉得那些抗洪战士,个个都是我心中的英雄。胸臆中,似乎有许多激昂悲壮的故事要讲,激情暗涌,直冲喉咙。当我再次站在岸边,静听流动的水声,这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风格,我喜欢。通肯河啊!在日光的照射下,我感到盲目,感到了深深的渴意。
秋天的通肯河畔,像一幅美丽的画卷,摄人魂魄。湛蓝的天空,白云飘缈,紫燕穿梭,蝴蝶和蜻蜓翩翩起舞,草丛里的蝈蝈和蟋蟀也像比赛似的叫个不停,偶尔还夹杂着几声蛙鸣,一不小心脚下就有冤死的生灵。不同农作物呈现着别样的色彩,相互辉映,格外醒目,好一派风光旖旎的景色。
有风吹过,林涛阵阵,那涛声冲淡了天的蓝,树的静,令你遐思和神往。那一刻,我多么幻想,像一只雄鹰,放飞梦想,翱翔在蓝天,饱览树的绿,山的美,稻谷的金黄,以及宇宙和自然界的博大胸怀。
通肯河的冬季也很迷人。大雪覆盖了百草万物,白皑皑的银色世界,让你感觉是那样纯洁,那样冰爽,那样凛冽,仿佛空气中也流淌着飞雪的清新。农民闲暇中寻找乐趣,有的套野兔,有的撒药寻觅野鸡,有的穿冰眼捞鱼。我踩着厚厚的积雪发出吱吱的声音,似乎在格林童话中嬉戏,在冰雪世界中穿行,真的是美轮美奂,让你产生许许多多的奇思妙想。
今年清明节,我有机缘回到日思夜念的故乡。在亲友的簇拥下,来到了阔别已久的通肯河畔。经过农村土地改革,展现在我眼帘的是大片黑土地。没有了树木,没有了草地,也没有了大土泡和圈儿沟子,有的是几处机器犁地的轰鸣,通肯河也失去了往日的威风,变得缠绵乖顺。
新的视野、新的感觉、新的希望、托起了我新的梦想。我好像看到农民在播种希望的同时,也在播撒着未来。那金色的稻浪中寄予着我无限的思乡之情,预示着通肯河畔的前景更加绚丽辉煌。
逻辑课
——辨马经
杨勇
低头吃草,一亩驴唇对了半亩马嘴,
啸叫赚得温饱,何况隔夜继续青草。
牛头对应马面,同事,慢性子品质,
常暗下狠手,马,把马尾巴翘到天边。
而丹墀之上,单词在为鹿和马争吵,
草包肚子,逃逸线再快也在皮鞭之中。
活到胡子下雪的世纪,同意鹿还是马?
我赞美马不是鹿,也赞美鹿不是马。
承认马鹿是动物,学名Cervus elaphus,
雾霾混淆着差异,山林让它保持清晰感,
吃草,隐居,有着词语打扰不了的性灵。
龙马,不是一种动物,传说一种精神,
象征飘逸境界。但西天取经的典籍为证,
龙马为存在之物,作为唐朝和尚的脚力,
白龙马兴风作浪后,无意识地遍踏坎坷。
仙凡二界科普师徒4人,屏蔽5人之功,
畜牲界陷入尴尬,告曰:查无此物种。
马虎大意是典故,马虎是种什么动物?
马和虎并驾时消失了,又出现在嘴巴上,
身体有马虎,甚至脑袋里有马马虎虎。
针尖和线索缺席,捆不住个体的马匹。
一锅粥在熬修辞,一锅修辞在熬粥。
跟马前卒掰手腕,跟一件件马甲较劲。
譬如马蜂吃花和甜露,并不扬四蹄奔跑。
譬如马屁,模糊着气味和组织。马屁成精,
马屁精是马的修炼结晶还是驭人之翅膀?
譬如马戏,马不是演戏,是小丑献演,
譬如马脚,不是四蹄,露了就更不是。
外语不按套路出牌:马克龙不姓马,
马尔克斯也不姓马,马烈不等于烈马。
虽然老子是老子,马子却不是马先生,
马子的夜壶历史在香港电影里有艳情。
马太弱了,被坐实后,成了马太效应。
马裤不给马穿裤子,马靴不给马做鞋子,
马刀不是马用的刀,马云不是云里的马,
跑马场马不真跑,马革不裹自己的尸体。
马桶用来人间尿溺,马赛克用来屏保。
马尾松用来做木头,马头琴用来呜咽。
惟马首是瞻,错了。惟马识途,也错了。
马后炮附加威力后不跟你谈防火墙体系。
词典曰 : 马是“哺乳动物,耳小而直立,
颈部有鬃,尾生有长毛。是重要力畜之一,
可供拉车,耕地、乘骑等用。”最后补充:
“皮可制革”。哦,逻辑,也是混乱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