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鲁迅纪念馆是新中国建立后第一个人物性纪念馆,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名人纪念馆。
上海鲁迅纪念馆坐落在鲁迅公园(原虹口公园)里,它始建于一九五一年。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扩建后的新馆。新馆仍保留二层庭院式江南民居的风格,青瓦粉墙,山墙高耸,在正面墙上镶嵌着“鲁迅纪念馆”的白底黑字的大字,是周恩来总理当年题写的。
进大门是一个庭园,右首是“百草园”,种有许多鲁迅作品中写到过的植物,如何首乌、木莲藤等,呈现了鲁迅作品的特有氛围。
穿过庭园,便是高大宽敞的大厅,建筑体现了中西合璧的格调。在大厅左首,一座高二点五米的鲁迅全身铜像端坐在窗前,鲁迅先生手执烟卷,神情肃穆,目光深邃,似在沉思。
在一楼设有“奔流艺苑”与“朝华文库”。“奔流艺苑”是专题展厅。由巴金题额的“朝华文库”,专门收藏鲁迅的弟子、友人以及与鲁迅有直接接触的现代文人的文化遗存,每人一专库,有冯雪峰、陈望道、许广平、巴人、黄源、曹靖华、李霁野等十六人的专库,从他们身上也折射出鲁迅的光辉。在一楼设有“奔流艺苑”与“朝华文库”。“奔流艺苑”是专题展厅。由巴金题额的“朝华文库”,专门收藏鲁迅的弟子、友人以及与鲁迅有直接接触的现代文人的文化遗存,每人一专库,有冯雪峰、陈望道、许广平、巴人、黄源、曹靖华、李霁野等十六人的专库,从他们身上也折射出鲁迅的光辉。
纪念馆现有馆藏文物8万余件,有大量珍贵的鲁迅手稿、遗物,文献照片。其中包括有《故事新编》、《藤野先生》、《<坟>的题记》、《为了忘却的纪念》、鲁迅逝世前两天所写的未完稿《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等手稿;《赠邬其山》诗稿;《毁灭》的译稿;瞿秋白、丁玲、柔石等的手稿; 陈望道翻译的,1920年8月上海社会主义研究社出版的《共产党宣言》初译本,为目前我国仅存的少数几本之一;以及中国现代早期创作的木刻6000余幅等。馆藏文物主要由历年征集以及鲁迅夫人许广平、鲁迅生前友好捐赠组成。
二楼是鲁迅生平陈列厅。宽敞的大厅里,弧形的墙上排列着六幅浮雕,每幅高二点六米,宽一点一米,用黑玉石雕成,每幅都有鲁迅先生的头像,反映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战斗与生活,生动而概括地展现了鲁迅的一生。
步入二楼,就见到著名诗人臧克家的诗《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这首诗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 1949年10月19日是鲁迅逝世13周年纪念日。这一天,臧克家前往鲁迅在北京曾经生活、工作过多年的故居,缅怀这位伟大的中国文学家,并于1949年11月1日在北京挥笔写下《有的人》这首诗。
我站在闪闪发光的诗句的大墙前,反复阅读诗篇,回忆鲁迅的一生,浮想联翩,久久难以平静。
在陈列厅看到, 鲁迅逝世前十天与青年版画家围坐交谈的蜡像。
陈列厅里的立人碑上,刻着鲁迅的手迹“人立而凡事举”。这是鲁迅“立人”思想的核心内容。意思是,人格站立起来后,才能办成任何事。鲁迅这个思想,发人深思。
在陈列厅中,我们还看到"民族魂"挽幛。鲁迅于1936年10月19日在上海病逝。10月22日下午,举行公葬。丧仪隆重而庄严。由十六位青年作家扶棺柩上车,社会各界近万人,高举着"争取民族解放来遥祭死去了的鲁迅"的横幅,唱着挽歌,不顾反动军警的警戒,步行了十余华里,为鲁迅送殡。马路两旁,站满人群,向鲁迅先生的遗体告别。当时,由民众代表将沈钧儒所书的这面"民族魂"挽幛,覆于棺上。
从陈列的文物中,可以感受到鲁迅同共产党人的亲密关系。
在鲁迅纪念馆的馆陈列柜中,有一张红军战斗形势图。这张图是陈赓绘的。1932年,陈赓秘密在上海养伤期间,曾由冯雪峰安排,去拜会鲁迅,。那天, 鲁迅先生特地请他的夫人许广平预备了许多酒莱,陈赓同鲁迅谈了整整一个下午,直到夜深才离去, 使熟悉文化战线革命形势的鲁迅,也能了解革命军事战线的形势和许多感人的战斗故事。
鲁迅同中国共产党第三任最高领导人瞿秋白结下了亲密的友谊。瞿秋白夫妇曾经四次在鲁迅家避难,最长的一次住了一个多月。瞿秋白 对鲁迅的评价很高,说:“鲁迅从进化论进到阶级论,从绅士阶级的逆子贰臣进到无产阶级和劳动众的真正的友人,以至于战士。”鲁迅也很欣赏瞿秋白 ,说:“这是个很有才华的青年,他的《莫斯科通讯》,我看过,翻译的文章耐看好看。”;“何苦(瞿秋白的笔名)的杂文,明白畅晓,一览无余,真有才华,是真可佩服的。他的论文真是皇皇大论!在国内文艺界,能够写这样论文的,现在还没有第二人。”鲁迅称瞿秋白为知己, 曾到瞿秋白的新居看望,送去送去花一盆,以作乔迁之贺,并将清人何瓦琴的联句“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书写成条幅相赠。鲁迅和瞿秋白合作写了《王道诗话》、《苦闷的答复》、《曲的解放》等11篇杂文,鲁迅非常珍视这些作品,修改后,用自己的笔名发表,后来将这些作品收录在《伪自由书》、《准风月谈》和《南腔北调集》中。鲁迅还在经济上资助瞿秋白。
1932年到1933年间,鲁迅先后四次接纳瞿秋白夫妇在自己家中避难。得知瞿秋白被捕的消息后,鲁迅十分悲痛,长时间的坐着,一言不发,打算变卖家产营救他。瞿秋白牺牲后,鲁迅虽然重病在身,却硬是抱病忍痛,亲自负责编辑、校对、亲自书写了《海上述林》的书名、写了序言,编辑了瞿秋白的译文集以资纪念。这部书,因为鲁迅投入了极大的心力和财力,从编辑、校对、设计封面、装帧、题签、拟定广告及购买纸张、印刷、装订等项工作,鲁迅无不详细谋划经办,亲自将纸型送到内山书店,托内山完造先生寄往日本东京印刷,使书籍更臻于完美。《海上述林》上卷面世时已经是1936年10月,10月19日鲁迅就病逝了。30余万字的《海上述林》倾注了鲁迅对瞿秋白的深情。
冯雪峰是同鲁迅关系最密切的共产党人, 是沟通中共与鲁迅之间的重要桥梁。1928年12月至1936年10月鲁迅逝世,中间除了冯雪峰去中央苏区和长征到陕北的二年多时间外,两人一直在一起。有时冯雪峰住在鲁迅家里,有时两家同住在一个弄堂里,甚至同住一幢楼,彼此相知,关系亲密。
冯雪峰有时还为鲁迅起草、整理文章和发言稿。左联五烈士牺牲后,冯雪峰与鲁迅一起,编辑出版《前哨--纪念战死者专号》纪念五烈士;编完后,两家还合影留念。
1930年9月27日,海婴出生一周年,鲁迅邀冯雪峰、柔石及他三弟共饮。
1933年底,冯雪峰从上海调往江西瑞金中央根据地工作后,冯雪峰夫人何爱玉和女儿雪明在鲁迅家中住了三个月,受到鲁迅一家的无微不至的关怀。
鲁迅53岁生日时,冯雪峰赠送他康克令金笔。
'这些,在纪念馆的展品中有所反映,可以见证鲁迅和冯雪峰的深厚友谊。
1936年5月,鲁迅病重,冯雪峰在百忙之中经常抽出时间去探望,有时还亲自陪侍。鲁迅病逝后,党中央委托冯雪峰主持鲁迅的治丧工作,担任鲁迅治丧委员会主任,在白色恐怖下,领导主持了隆重的葬礼。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鲁迅的精神不死, 人民永远记住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