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师学徒
1981年初春,我退伍回到了阔别3年的家乡,被分配到了基层卫生单位。面对新的环境、新的工作,一脸茫然,心中十分惆怅。众所周知,医院是救死扶伤治疗疾病的地方,对一个没有上过医学院校的人来说,只能从事后勤工作。难道就这样干一辈子吗?不甘心的我,思索的许久,今后的路将走向何方。两年知青的经历,3年当兵的历练,铸就我知难而进的品格。我暗下决心,不能这样下去,必须找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到单位不久,传来一个好消息,县里要举办第二期卫生培训班,我积极报了名。在开设的西医和中医课程中,对中医产生浓厚的兴趣。上学阶段比较偏爱文科,有着良好的读书能力和习惯。当接触到医古文中的之乎者也倍感亲切,阴阳五行学说中深邃、博大、自然而肃然起敬。也许上苍的安排,冷静思考后,毅然选择了学习岐黄之路,对自己的发展有了新定位。古人云“秀才学医笼中捉鸡”。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言》中“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百姓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这不就是自己的所爱吗?
1982年秋天,我拜了时任惠民地区名中医、垦利县医院副院长徐明连和中医科主任刘福昌为师。徐明连老师1962年毕业于山东中医学院,刘福昌老师1963毕业山东莱阳中医学校,两位老师知识渊博,医术精湛,德医双馨,誉驰鲁北地区。在两位老师的指导下,先从诵读《医学三字经》《药性赋》《汤头歌诀》《頻湖脉学》等医学入门书籍开始。古人云“熟读汤头三百首,不会开方也会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那段时间就跟随老师临证。首先从抄方开始,面对就患者,老师在望闻问切过程中,详细讲解病情,在切脉、舌诊中的辩证让我细心体会。刘老师重视理论,更重视经验的积累。“读书临证,要多思勤问,勿求于多而求于精,点滴心得,可集腋成裘”有了一定基础后,进一步学习中医经典《黄帝内经》 《伤寒杂病论》 《难经》 《温经条辩》等,老师要求对重要章节和段落不要求理解但必须背诵,熟记在心中。随着临证和学习的深入,其原理就慢慢理解。但是,背诵记忆是有阶段性的,如果大脑不储存大量的经典,过后会追悔莫及。几十年过去了,有些重要段落至今背诵如初。
赴沪深造
1985年春天,参加了上海中医学院举办的中医进修学习班。全班来自全国50多名学员,大家学习热情十分高涨,对知识的渴望,表现80年代青年特有的勤奋和追求。使用了文革后,最新编印1983年出版的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开设了《内经讲义》《伤寒论讲义》《金匮要略讲义》《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等二十几门课程。上海中医学院云集着众多中医界大家、名家,知识渊博,治学严谨。刘教授是我们班的班主任,他为人谦和、博才,主讲《内经讲义》,整章整篇经文倒背如流,把深奥的理论讲的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深受学员的欢迎。我们十分珍惜这次学习机会,上课认真听讲,课后,认真研读经典,要下真功夫,熟读它、嚼透它、消化它。读每本书在弄清背景的前提下,一字一句地斟酌,一句一字读懂弄通字音、义、词义弄明白。书读百遍,自义自见。只有这样在临床应用时就成了有源活水,就能左右逢源,还能熟能生巧别有会心。同时,还记下大量的学习笔记,勤于思考,勤于积累。我们寝室有6位学员,来自云南、河南、安徽等省籍,有一见如故的感觉,很快成为了好朋友,在学习中互相帮助。有时因为一个议题争论十分激烈,甚至面红目赤,比如“三焦”为何物?“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怎样理解等,通过辩论达到的共同学习的效果。上海中医学院研究开发古代名方是其一大特色,特别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和金元四大家的经方,运用现代技术进行分析、提炼。每当讲起这个话题老教授无不感叹!邻国日本在研究经典汉方走在了我们前面。希望各位学员要有历史责任感,勇于担当,把老祖宗留下来宝贝传承好,发扬、广大,造福子孙后代
悬壶岁月
经过几年学习,自认为满腹经纶,想在临床中大显身手。但是,现实中却屡试不爽。有一天,一位60岁的老年男性患者,半身不遂,口眼㖞斜,言语蹇涩,舌暗淡苔白,脉缓无力,半年有余。这是一个典型的脑中风的患者。我在王清任《补阳还五汤》上加减,黄芪60克、赤芍15克、当归尾15克川穹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甘草6克,十付,水煎服。半个月复诊时,患者家属说,没有明显效果。看着眼前的病人,再看看方子,暗想比较对症,怎么没有效果那。我又重新进行辩证。患者全身无力,面色白,脉无力。气虚症状比较明显。王清任在此方中补气重用黄芪,用到四两。原方黄芪量小,不能大补元气,致使疗效不佳,因此,加大黄芪用量再服十剂,以后疗效甚佳。中医的特点之一贵在辨证施治,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有一年的初冬,一位中年人来就诊,气喘吁吁,上气不接下气。自述哮喘多年,每到入冬便复发,服中药效果不好。从我的辩证来看,则是肾阳亏虚,寒有俯肺而使哮喘发作。肺主气,肾主纳气,升降气机不畅,必须标本兼治,采取益肺,键脾,补肾。服用三剂,气喘大大缓解。扶正固本,培土生金,成效显著。很快在一定的范围内小有名气,很多都是慕名而来。
1985年我被提拔为镇卫生院长,成为全县卫生系统最年轻的院长。当时,由于卫生院地处比较偏僻,就诊量较少,加上人浮于事。面对这一状况,我大胆进行了改革,把奖惩机制引进内部管理;对全镇各村预防接种实行了划片管理;在县城设立了两个门诊所,进行了人员分流;拓宽经营渠道,直接到省城齐鲁制药厂购进紧俏的抗生素,销售给其它医院;积极购进山东中医学院新研发的保健产品,发放给全镇离退休人员;建立理疗室购进神灯、耳穴诊断仪等新型医疗器材。这些措施实施极大地调动医护人员的积极性,使卫生院发生新变化,各项工作跨入先进卫生院行列,三年迈了三大步,一年一个新台阶。这年,国家为了给受文革耽误的一代人的机会,实行了自学考试政策,凡是自学经过国家组织的考试合格的发给大专文凭。我毅然决然的参加了中医大专的自学考试。一共12门课程,自己可以情况随意报考几门,直到全部合格。第一年就报考了《中医基础理论》《中药》两门,全部合格。两年共考取了8门合格证书。
难以释怀
1988年秋天,艳阳高照,秋高气爽。这天,是招干考试张榜的日子。县政府大门前,人头攒动,熙熙攘攘。突然发现在退伍军人招干栏上,我的名字赫然排在了第1名,此时此刻,即高兴又纠结。悬壶事业正在蒸蒸日上的时候,却面临着艰难的抉择。在那个年代,单位除了国家机关外,只有全民所有制单位和集体所有制单位两种,而且,人员原则上是不能流动的,尤其是集体向全民单位调动,更是难上加难。当时,我所在的卫生院,性质上属于集体所有制单位,条条框框可以让你窒息,发展的空间大大压缩。虽然十分热爱着自己的事业,然而,为了今后的发展,必须做出抉择,成为国家干部,才能摆脱这一切。这年,市人事局组织了全市的招收干部考试,我在报名期限的最后一天报了名。参考人员有三类:应届高中生、在职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我是属于第三类。从报名到考试仅有一个月的时间,考试课有政治、数学、语文、专业(涵盖工商、税务、保险、银行业务知识)四门。复习时采取了有的放矢,重点突破的战术,专攻政治和专业。短时间内提高语文、数学成绩是不切实际的。而专攻政治和业务则成效显著,实践证明这个战术的运用是正确的。虽然,成为了国家干部,但却面临着放弃所钟爱的中医。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只能忍痛割爱。在走入新单位后,我并没有放弃中医。在业余时间里坚持研读中医经典,在节假日里跟随老师坐诊。并有幸认识了全市第一位中医博士、胜利医院老年病医院院长张万义,我们成了莫逆之交,他既是良师又是益友。中医成了我们共同的话题。在与张院长的交流中,进一步学到了中医发展的前沿理论和新成果,受益匪浅。我们多次一起利用周日,参加中医学术交流活动。常言道,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2007年国家卫生部为进一步促进中医事业的发展,对民间中医从业人员,通过中医理论和临床知识考试,考试合格的颁发中医资格证书。我当然不能错过这个机会,经过填表、报名、审核几个环节。报名那天,市卫生局医政科一位工作人员看了我的报名表后,十分好奇的问道,前几年你的学习履历比较清晰,后来是怎么回事。我开玩笑地说,回家种地了,只见他摇摇头。这年6月的一天,在省城第二招待所大会议室,来自全省各地市的民间中医从业者,汇聚一堂,考试分为笔试和面试。笔试合格的,再进行面试。大约10天左右,再次收到面试的通知。面试由中医学院的两位教授和两名学生为一组。每人抽3个题作答。记得,有一题是胃脘疼与心绞痛的区别。胃脘痛是中医的一种病名,也是一个症状;心绞痛是冠心病的一个症状,彼此病因病机都不同。两项完成后,由省卫生厅颁发了中医师资格证书。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精研岐黄,修身养性。我将始终不渝继续前行。
(东营市中医协会中医文化主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