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站牌
文/龙仁
天气和我的年龄一样,阳光明媚
不远的山顶上,躲着一坨乌云
七点一刻,九十九路公交车进站
七点十分,我准时在站台候车
不足五分钟,滂沱大雨,倾盆而下
当我冲向车门的霎那
一把漂亮的太阳伞,盛开在我头顶
一位和我一样,清秀的高中女生
她收好伞,坐到靠后的位置
我忍不住回头多看了一眼
三十分钟的车程,坐了三十五分钟
人生头一次坐过站
山城的发展日新月异
大学毕业后,又坐上九十九路公交
回新城的家
在旧城改造的老鹰嘴站点
公交车没有停下来,站牌一晃而过
我突然想起了什么
抬头看了看山顶,又回过头
看了看公交车的后座位置
文/闫根生
一块站牌,像一小片蓝天
三年的每个周六,下午三点
我们像一缕白云,会在
蓝天下碰一次面,或长或短
各自被不同的公交带走
后来这块蓝天,丢失在
一条平展展的街道上
一个羊角辫儿的小姑娘也丢了
被一个年轻的奶奶所代替
她时常站在街边楼房的窗前
望着街道上的景色出神
仿佛要把那块蓝天挖出来
文/小乘
站点名字大多,缺一个半个字
未缺的,站在断墙上
继续指认该回去的地方
如果他们,想起要回到哪里
争吵声撕烂了,这座城市的低云
同路人指着彼此相反的方向
三人夹紧三面镜子
试图拉上镜子里的,所有窗帘
一辆冒黑烟的公交车停下
失去家乡的人,目送行李远去
又回到这里
花朵我
席地
那么多花在排队哭泣。
那么多我
在排队倾听。
把那么多的我
排进每一朵花中。
在这一点上,
我们可以想想。
多少个我,
就需要多少朵花。
这多么冒险。
水晶浅析
我们倾听花朵的同时,花朵也容纳了我们,人与事物或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诗人从两个完全不同的角度审视这种关系。语气是那么轻盈而灵巧,亲切又生动。
我细胞
我能有什么办法呢。那么多碎片。它们纷纷要求各自独立。像无数个我细胞在闹情绪。我是在看见一阵灰色的烟之后才这么想的。我以前没见过这样灰色的烟。那时我还年轻,凡事都往浅处想。现在我能看见这灰色了。它把光推下了悬崖。
要如何正确判断诗与非诗的区别呢?“诗的最本质的因素是在于它对人的心灵奥秘的揭示”(叶橹)。席地的诗所传达的正是这样的心灵信息。他由看到的生活现象感受到生命的本质,他凝视岁月的碎片反观自我的存在与流逝。而时间流逝,促成生命的成熟,成熟意味着成长的高度,同时也意味着自我最深的觉悟,从而看到生命与生活更为真实残酷的一面。
容器忧伤
你喜欢的你,不能错过。你喜欢的你们不能错过。你是一个容器。你们似乎是一个更大的容器。我们不能错过容器。在容器里抒情。我们用它装满了落叶。还有一些因直接飘落而被你带走的凝视。暂且到此为止,我愿意称你为容器里的忧伤。
把生命看作容器,或者确切说把人的肉体看作容器,我们探索自身的存在意义和价值。当我们发现,人同草木,荣枯峻茂,叶落归根,生命本身作为消耗品,终将消失,其实也就无所谓存在的意义了,这或许是人类永恒的忧伤。
余晖记
他用一个网兜去网巷口那些夕阳的余晖。他交叉着步履。不疾不徐。夕阳的余晖就在巷口。我劝他用一个袋子。他说,那样不行,余晖会感觉到憋闷的。我还能说什么呢。巷口有一棵大树。叶子被照得通透。有两辆小摩托在等候着。他伸出了网兜。余晖就在那里。余晖就在那里。但他们的身影还是黑黢黢的。
基于这样一种优伤,我们总试图捕捉住一点什么。但我们就像“用一个网兜去网巷口那些夕阳的余晖”,孩子气,煞有介事,我们在看到事物通透的同时也将变得通透,而更多真相(包括我们自己)就那样“黑黢黢”地显现在心灵的认知界面上。
席地的诗,是冥思,是对生命本真的诗意探索与智性表达。像回形针。他不会直接告诉你他想要说什么,他想表达的生命的心灵的发现,隐现在那些看似随意实则大有深意的语言的拐角处,往往在我们细品不得却在放弃的思维空白里突然地显影,大概这也是读席地诗歌的一大乐趣吧。
轻柔物
我眼睁睁地看着那轻柔之物发出了光。然后变成了小小的虚空。他们异口同声地说,没有看见。没有看见是另一种看见。我相信无论多么微弱,它终究是光。它终究在花园里。我不好再说明那轻柔之物终究是何物。到此为止吧。
接下来四首是席地不分行的诗,他写了很多,听说都写满一本了。有些文字,即使不分行,它也是诗。就像那些轻柔之物发出的光及小小虚空。不管你有没有看见能不能看见,它都存在,我也相信,“相信无论多么微弱,它终究是光”。
其他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