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河南省新乡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目前河南新乡卫辉内涝严重,因车辆较多,交通出现拥挤,已严重影响救援。恳请广大市民和爱心人士非必要、非公务不要驾车前往卫辉市,请各援新救援队伍和车辆不要再自行前往卫辉市,到新乡市后请与有关方面对接联系,统一安排调度。京港澳高速由北向南卫辉下站口已封闭(抢险车辆除外)。

位于黄河北部、卫水之滨的河南新乡卫辉市连日来受强降雨冲击,漫溢的洪水吞没了大片村庄和城区。卫辉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发布的最新灾情统计,全市共受灾125904人,超过常住人口的四分之一。肆虐的洪水下,各路救援力量驰援卫辉,与水“抢人”。冲锋舟行驶在危机四伏的水面上,悠长的搜救哨声响彻四周,呼救与救援场面一次次上演。
7月23日卫辉曾发生了一场生死营救。
接到信息说有人落水,葛秋阳他们五到十米一人排成一排观察水面情况,手中准备好抛绳包随时展开营救,同时一艇冲锋舟在旁边待命。
“人!”救援队员很快看到河里飘着一个浮动的“黄色身影”,立即驾驶冲锋舟逆流而上,在湍急的卫河中救上了一名已是半昏迷状态的男子。
由于长期被水浸泡,不少救援队员的脚底板泛白,腿上出现溃烂红肿。而当一天救援结束,路边的群众自发为他们鼓掌,连说“谢谢你们!”便消除了他们一天的疲惫。
官方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穿城而过的卫河、共产主义渠、东孟姜女河的水位在下降,但何时退去,尚未可知。上涨的洪水已经淹没民居一楼,水下不时看到被全淹的轿车。

搜救的哨音和水中的呼救声
“拦不住,人就可能没了。”提救起上述落水男子的细节,葛秋阳仍有些后怕:“桥底下堆满垃圾,人被冲到里面可想而知。”
“我在哪?”上岸后,男子已经处于半昏迷的状态,也不知道自己何时落水,救援队员赶紧给其裹上保温毯。
7月21日凌晨,特大暴雨突袭郑州,葛秋阳和队友连夜携带救援装备和物资奔赴一线。同一时间,天津武清、蓟县、北京门头沟等多地蓝天救援队紧急集结奔赴郑州。在郑州灾情好转,得知新乡告急后,救援队又马不停蹄赴受灾严重的新乡卫辉市,承担起搜救转移受灾群众的任务。
7月24日上午,在卫辉市汲水镇辛庄村村口,救援队集结在此,用冲锋舟转移被洪水围困的群众。村口前便是水面几乎与堤岸平行的共产主义渠,紧挨着的是已经成为“悬河”的卫河。受强降雨影响,共产主义渠洪水漫溢进入卫河,洪水顺卫河下泄,以决堤和漫溢的方式吞没了沿岸多处村庄及卫辉市区城区。
“联系到没?”在村口,队友焦急地问葛秋阳一名进入洪区的队员情况。几分钟前,该队员乘坐冲锋舟进入村子深处转移围困居民。
“滋滋呜呜”的杂音从对讲机传来,葛秋阳连着呼叫了几遍,有些着急。
“干扰信号的东西太多。”葛秋阳说,在没信号的村里,对讲机是最实用的联络工具。作为负责在工作群里回传现场信息的队员,他时刻关注前方进展,报给指挥中心。好在持续的呼叫下,几分钟后,对讲机那头传来了熟悉的回声,葛秋阳才松了口气。
葛秋阳的担忧不无道理。洪水吞噬村庄,深浅不一的水域里,汽车、砖墙、围栏、树丛、杂物等都静谧地潜在水里,未知的锋利物随时可能给高速驶过的冲锋舟“致命一击”。
多次执行水域救援任务的贾永新也深谙其中的道理。他是天津武清蓝天救援队的一名救援人员。坐着他驾驶的冲锋舟,沿着原来的乡村干道,来到被水围困的辛庄深处。
可以看到,这片“泽国”不时出现一辆辆漏出车顶甚至全被淹没的汽车;上涨的水线已到街边商铺的二楼,即将淹没二楼窗户;丁字路口的红绿灯杆孤零零伫立在水里,露出前方道路的标牌;卫辉火车站前只剩四层台阶。而当冲锋舟石锅,紧闭的玻璃门后值守的工作人员挥了挥手。
水流湍急,涌动的暗流打在水底的障碍物上,水面出现一串串水泡和一个个漩涡。贾永新操作着冲锋舟小心翼翼的尽量走在水中央,避开水里到处漂浮着的床单、杂草、电线电缆、衣服等异物。异物可能会缠绕冲锋舟的发动机桨叶,造成熄火。
“还有没有人要走?”冲锋舟停在北岸龙郡小区门口,贾永新的队友海兆瑞拿起大喇叭,在小区门口大声一遍遍喊着。见有一位大姐带着两个男孩站在高处台阶迟迟不下来,他赶忙上前询问要不要离开。对方面露难色,迟疑了会摆了摆手,静静坐在台阶上。
她告诉记者,他们家在二楼,丈夫不在家,家里就她、老母亲及两个儿子。小区目前还没有全被淹,家里的储备也够,她想再“观望”下水情。

24小时连轴转的基层干部和感到“带劲”救援者
李爱利是汲水镇辛庄居委会的一名干部,7月24日下午,她浮肿的眼眶下难掩疲惫神色,但她依旧在现场协调救援工作,不停响起的电话和微信群滚动的信息让她时刻保持“战斗”状态。
趁着有时间休息,她告诉记者,从一开始气象预警他们便着手准备防汛事宜,20日卫辉突降暴雨前,她便和其他居委会干部分片区挨家挨户通知转移群众。这几天手机24小时开机,衣服没换过,吃喝随便对付,即使家里被水淹了也没有回过家。
但他们的辛苦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因为卫辉从来没经历过这么严重的内涝,很多人潜意识里认为没事。
很多在外工作年轻人给李爱利他们打电话,请求照顾家中的老人,但老人们“穷家难舍”的传统观念往往让居委会干部不得不反复劝说。有一位87岁的老婆婆家里水已经淹到屋内,李爱利和同事将老人背出来,但她又执拗地回去,反复两次后,第二天才把她背出送往安置点。
李爱利和记者说话间,行动不便的王国庆(化名)被救援队送出,颤颤巍巍踱着步,李爱利赶忙搬来凳子让其坐下,找到牛奶和面包让其充饥。
今年52岁的王国庆居住在平安小区,家里一个人,腰部有病压迫神经,说话和走路都不利索。撕开包装袋连吃两个面包,喝完一瓶水后他仍说待会要回家:“在5楼,也有吃的,不去安置点。”李爱利在一旁苦苦相劝,说在小学的安置点吃喝用都有,起码不用担心安全。王国庆仍坚持自己的想法,双方陷入一度“僵局”。
满开燕联络受灾居民、协调救援队员、疏散围观群众。个头不高的她在救援现场拥挤的人群中忙个不停。同样为基层干部,李爱利的经历,满开燕感同身受。
满开燕个头不高,联络受灾居民、协调救援队员、疏散围观群众,她在救援现场拥挤的人群中忙个不停,加上吼着嘶哑的嗓音,她成为现场最活跃的人。她丈夫本不是居委会的干部,但实在心疼妻子,担心不会游泳的妻子的安危,也来到现场和其他党员志愿者帮忙。
满开燕告诉记者,从出现内涝开始,她便和同事安抚居民,让地势高的居民不要恐慌,劝说住在低处的居民搬出来。有些老人和孩子独自在家,在外的儿女给居委会打电话,她们就挨个接老人和孩子去居委会安顿下来。前两天居委会的水也漫到腰部,老人和孩子被转移到安置点安顿。这几天,居委会四名女干部一直冲在一线,24小时连轴转,有人家里被淹也一直没有回过。
“脚都泡得发肿,一个馒头或一个烧饼就是一顿饭。”她说。
与洪水抗争、与时间赛跑,在本地救援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各界救援力量的加入让很多受困群众和基层干部安了心。
此外根据河南气象台今日发布的消息,河南即将迎来新一轮大范围降雨,希望各地区能提前做好防护措施,市民同时注意雨天出行安全,非必要出门时尽量呆在家中,不要让悲剧再次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