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镇西)
柳袁照:李镇西的三十六个弟子,谁是第一?
原创 柳袁照
我读了李镇西的《教育的100种可能》,有话想说。说说李镇西、说说李镇西的教育,说说这本书、李镇西与李镇西的教育将会产生的影响:
一、李镇西是一个用心的人,用心一旦成为老师的品质,它的意义就不是一般的意义。
《教育的100种可能》是李镇西用四十年写的一本书。从第一届、第一批学生写到现在。假如教育对李镇西是一场盛大的旅行的,那么这本书,就是他这场旅行的真实的记录。他写了他的三十六个学生,这三十六个学生都是得到很好发展的人,可以看作是“成功人士”。不过李镇西“成功”的标准,不是世俗的标准、不是功利的标准,有钱、有权不是“成功”,“善良、真正、勤奋、向上”才是应该追求的。这四个词是第一届李镇西带的那个班的班训,当年李镇西希望同学们如此,毕业几十年以后,这些同学竟也始终如此,恪守为一生的行为准则。三十六个人中有医生,飞行员、公共汽车司机、教师、空姐、飞行员、艺术家、科研工作者、火锅店老板、银行职员、足球教练、摇滚歌手等等。李镇西希望通过展示他们的人生轨迹,能够让大家真正明白:“每一个孩子都有着属于他个性的成长和成功。”
一个人一辈子专做一件事,锲而不舍,用力加用心,那他一定会成为专家,成为他做的这件事领域里的无可争议的专家。李镇西一生做教育,他做教育攀了三个山头:做班主任、做语文老师、做校长,这三个方面是李镇西做教育的三个重点,可以归结为李镇西人生所做的一件大事。三个方面,让他成了立体的教育人:无论在班主任领域内、语文老师领域内,还是校长领域内,他都做成了自己。《教育的100种可能》我最让我感动是他的《自序:精心加工每一份草稿》,说字字珠玑也不为过。李镇西很纯粹,——教育的纯粹,在他那里教育的世界是晶莹剔透的。陶行知、苏霍姆夫斯基是李镇西河偶像,以他们为榜样,形影相随,如何可能会没有建树?
二、李镇西是一个智慧的人,智慧一旦成为老师的品质,它的意义同样不是一般的意义。
有人把教育当作一门科学,有人把教育当作一门技术,有人把教育当作一门艺术。有人说教育是农业,有人把教育当作工业用的一条流水线。教育什么都不是,只是她自己,这样理解教育的人,才是真正懂教育的人。不把教育分割、割裂的人,把她看作是一个综合体的人,才是有教育智慧的人。李镇西属于对教育有悟性的人,是一个有教育大智慧的人。翻开《教育的100种可能》,可以看清楚李镇西关注什?重视什么?在乎什么?在某些人眼里某些微不足道的现象,李镇西能够看到蕴含的深刻的教育因素与教育意义。学生的一篇篇作文他都保留,学生的一封封信他都认真回复,学生的一张张贺卡他都珍藏,细节就是境界,细节决定成败。
孔子是老师,是老师的祖师爷。从孔子那里汲取教育的智慧,是我们必须做的事情。孔子有得意门生七十二,最得意的是哪个几个?颜回、子路、子贡等,那谁可以排第一呢?按照孔子的意思,大概是颜回。颜回有哪些优点?孔子为何要推崇他,自有理由,知道关乎到他的教育主张、教育思想。《论语.雍也》中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孔子是推行仁治的,他认为颜回可以长时间不违背仁义道德,其它的学生也就个把月而已,这就是孔子眼中的好学生的品行标准。取乎上,我们以孔子为坐标,来对照李镇西。如何?《教育的100种可能》记载了李镇西的三十六个学生,或许可以说这是李镇西眼中的三十六“贤子”,李镇西眼中的最优秀的或最值得赞赏的是哪几个?那些可以排前三,谁是第一?书中没有直接说,书中有答案吗?好像有,好像有没有。
书中第一个叙述的是王红川,他是不是?王红川是李镇西大学毕业分配到乐山一中带的第一届学生中的一个。李镇西眼里的王红川是怎样的一个学生?王红川眼里的李镇西又是怎样的一位老师?王红川成长了,又是如何教育自己的女儿的?有一次,他拥抱了考了59分的女儿,面对考砸了的女儿没有一句责备,一切都在拥抱的这一瞬间表达了。第二天,女儿回来说:我多幸福啊。父母问为何?原来她的一个同学考了90分,回去被家长痛打了一顿。这个案例有多少教育的亮点可以揭示啊。李红川如今是一个优秀的外科专家,也可以说是当地的“华佗”。他的案例不是李镇西教育成功的案例吗?
三、李镇西是一个对教育有着深刻领悟的人,他的领悟意味着他在真正的意义上做教育。
“遇见你是我一生的幸福”,这句话不是单向的,是双向的,老师遇到学生,是一生的幸福,不管这个学生的出生、背景、智力、情感、学业、事业等差异,作为老师来说,遇到他,都是一生的幸运、一生的幸福。反过来,对学生也是如此,遇到这个老师,是他这一生无容置疑的幸福、一生的荣耀。这是信念,——是师生共同的坚定的信念。从李镇西《教育的100种可能》中,我们可能深刻地体验到,学生对老师抑制不住的信赖、感激、感恩;老师对学生同样控制不了的认可、喜爱、赞赏。
什个才是真正的教育?李镇西有自己朴素而深刻的理解。他说,“因材施教”喊了两千多年了,可我们现在的教育还是把学生都往“应试教育”独木桥上赶。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应试成功的是成功者,应试失败的是被淘汰者,还把他们称为失败者,太背离了教育的本质。李镇西用自己学生的例子,予以驳斥。他说:进清华、北大未必与成功相关,读职高、技校未必与幸福无缘。我同时教的两个学生,一个考上重点大学、后来成了“中国机长”的飞行员吴镝,一个初一便因为学习跟不上而转学去踢球、如今成了四川省足协教练的张凌,你能说谁比谁更“成功”吗?在人生的天平上,他俩是等值的。
李镇西之所在成为李镇西,是因为他与苏霍姆林斯基等教育家有着相同的对教育的认识。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实质就在于使一个人努力在某件事上表现自己,表现出自己的优点来。”李镇西之所在成为李镇西,是因为李镇西把苏霍姆林斯基的这些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日常教育行为,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某一件事上表现自己,并能持续不断的得到强化。
四、李镇西是一个实现了自己教育理想的人,他的理想既属于他的,又不仅仅属于他的,是一群人、一代人的追求。
杨东平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敏锐、深刻、睿智的教育专家。他为《教育的一百种可能》写了序,这本书也是李镇西与杨东平、程红兵等一起去朝拜苏霍姆林斯基的途中,闲聊时受杨东平先生启发、鼓励下整理、完成的产物。杨东平先生在序中高度评价了李镇西,揭示了李镇西及李镇西做法的意义。杨东平先生的这篇序告诉了我们:李镇西是谁?李镇西从哪里来?李镇西又将向哪里去?
李镇西已经不仅仅是李镇西,李镇西代表的是这个时代的一群人。一群什么样的人?那就是以陶行知为代表的坚持做平民教育的那一批人,李镇西是当下这支队伍中的一位优秀践行者。陶行知倡导“粗茶淡饭的教育”“家常便饭的教育”。因为只有这种教育,才能真正产生可以承担社会责任的社会脊梁的优秀人物。杨东平先生认为,对待平民教育的态度,已经成为我们互相识别的特征之一。平民教育,面向大多数人,体现教育的公平价值,关注弱势和边缘群体。“在本质上就应该是清澈明净、朴实无华的,与培养少爷,小姐,书呆子的目标毫不相容。”李镇西坚持的教育,是返璞归真的教育,是回到陶行知原点上的教育,因而显示了他的生命活力,弥久益新。
2021年7月25日

柳袁照个人简介:
柳袁照,诗人,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语文特级教师。特级校长。苏州市首届教坛新秀、苏州市十杰校长。曾在农村、城市的普通中学任教师;曾任苏州市教育局办公室主任、政策法规处处长、教育综合改革办公室主任;曾在百年名校苏州十中校长;苏州市振华双语实验学校校长;曾任三届江苏省政协委员,曾为上海市、福建省中小学正高级教师评审专家。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兼职教授。苏州市教育管理学会会长兼秘书长。苏州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生导师。教育部领航班导师。曾任北大教育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副总裁、北大培文学校总校长。现任北京新学道教育集团总校长、兼任教育研究院院长。
2008年第1期《人民教育》以《“最中国”的学校》为题,盛赞了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校园的文化建设。该篇报道入选为“《人民教育》创刊60年报道过的33件最有影响力的事件之一”。“最中国的学校”不仅成为苏州十中引以为豪的标志性美誉,而且成为一大批有中国特色、中国文化、中国精神的学校的办学追求。同时,作为“诗性教育”的倡导者和践行者,柳袁照提出了“质朴大气,真水无香,倾听天籁”的十中精神和办学理念,表达了在功利之风日盛的社会中,学校教育对神圣理想的坚守。
先后出版《旧雨来今雨亦来》《感恩蔡元培》《图像的独白》《我在最中国的学校》《在这个园子里,遇见你》《老什物》《教育是什么》《学校是美的》《教育是美的》《学校应该是一个有诗意的地方》《读书是美的》等散文、教育随笔10余部,以及《柳袁照诗选》、《星星降临》、《流连》、《走入荒原,越发美丽》4部诗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