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创作中的边际思维
文/潭啸
过去,“边际”这个词在经济学里被提及得比较频繁,但事实上边际特征却覆盖各大学科,对于诗歌创作而言,它也同样产生作用力。
“边际”,即边界、界限。当人们处于不同思维观念的争辩立场时,有效的策略不是纠缠在边际模糊的外延范围,也不是拿某一方的思维逻辑和观念主张去强势审视、衡定对方的意义价值,当然肯定更不是仅抓住局部的例子、现象、成熟过程中有缺陷的态势,去进行道德审判式苛责。如果大家可以平心静气,一起去寻找所辩之事的属性,然后才能依据共识,对外延的合“法”性具备格局更为宽广的认知,才能在边际处避免喧嚣无效的缠绕。
我之所以在诗歌创作中提出“边际思维”,正是源于自己所面临的生动的现实困惑。当下诗坛,诗观纷纭芜杂,相互之间总是急于抨击,却没有给到对方和自己以足够接纳、省视的机会,这也令到一部分像我这样,创作上还不够成熟、眼睛里闪烁着好奇之光、而观念上却有自己坚守处的写作者无所适从。
在诗歌创作中谈论边际思维,这意味着首先要把诗歌看成一种独立的、完整的体裁和概念,然后把这个完整的、抽象的视像凝聚成被观察的对象,接着去厘清这个对象里面,它之所以成为诗歌的核心属性或属性群,以及它与其它文学类别的边际所在。
当边际越清晰,诗人们的创作去向也将变得更坚定、更宽广。就好比“内涵”是我们创作的信念,而“外延”是我们创作的可能性,清晰的“边际思维”是我们内心自信的定心丸。
举个例子,我有位诗人朋友用做小说的品格在创作诗歌,他在诗歌王国中塑造出丰富的、虚构的人物形象,篇章之间相互关联、建构起情节,同一跨度的作品群里能看出立体坚实的生活背景和文化背景。严格来讲,这一类作品应该称之为诗小说,因为它们只是采用了诗的表达形式,可本质属性依然是虚构,诗是方法途径,虚构才是最终目的,而虚构是小说的核心属性。同理,以书信为表达形式的虚构,叫书信体小说,而不是书信,比如18世纪法国作家卢梭的《新爱洛伊丝》。
如果对事物的内涵、属性欠缺明晰的把握,后续就会在外延上产生模糊性认知。我个人认为,当下诗坛争辩现象常态化,很多辩论火力十足,批判力度有,但伤害性却不强,正是因为大家都没有找到足够推倒对方的逻辑根基,进而边际思维并不十分清晰,导致争辩的结果始终在外延上纠缠不清。
当然,此时我们迫切需要继续追问:
诗歌的核心属性又是什么?
在这种归属性下,诗歌的外延到底可以拓宽、拓深到什么程度?
当属性和外延逐步相对清晰后,诗人们又该何去何从?
这就又回到上面谈过的诗坛争辩现象。虽然这种争辩目前仍处于感性化、枝蔓化的阶段,但同时争辩也具备启发意义,它可以反作用力于诗人们自身,帮助推进他们梳理枝节、寻找边际。俗话说,真理越辩越明,从本质上讲,这是一场没有输赢的论战,而是以磨砺的姿态集体寻根。
文艺争辩向来并不罕见,也不局限于文学领域。在探寻本质的路途上,绘画艺术与诗歌艺术有极其相似的追问。今天的人们肯定不会再把“相像”作为绘画艺术的核心属性,取而代之的是“表达”“美”等属性特质,绘画艺术的内核在向本质聚拢,外延却变得更宽阔。比如19世纪印象派初登舞台时,曾遭遇法国艺术界集体抨击蔑视,后来的100多年,却成为公众追捧的明星,同时印象派的崛起也并没有摧毁现实主义的价值。
诗观是当下热门争议的话题,我自己在生活学习中也接触到了一些有意思的看法,它们引导我思考,但它们追求的内核却截然不同:
比如台湾诗人陈克华,他认为诗人的使命是探寻人体,因为人体是宇宙间最大的奥秘,他创作了大量情色诗、情欲诗,站在其它维度尤其是道德维度来评价这些作品的人们,其实并不太理解诗人孜孜以求的品格。
比如澳洲诗人欧阳昱,他认为诗歌创作最重要的事情是创新,是打破历史的限制。这是一种极致的先锋品格,在这样的标准面前,世界上绝大多数作品,甚至包括已经评定为经典的多数作品,都是不合格的。
比如当代诗人世宾,他提出“完整性写作”,认为在价值多元的时代里,诗人要从泛抒情里抽身出来,认领自我,并建构自我,达成生命的丰盈,这种生命丰盈与人类的来路去向、普世价值基本同频。那些创作方向不在此维度思索生命价值走向的诗人们,面临这样的观念,全部都黯然失色。
再比如江门诗人李白云,他认为最核要的是诗人的立场、视域及其纵深度,诗歌创作需要在可辨识的时空地域中呈现这种立场的宽度和深度。但显然,一般创作者都难以抵达白云老师的阅读量和思考深度,抛开这两者,也难以全部抵达具备锋芒感、锐利度的写作特质,大家在他的诗观面前基本阵亡。
我自己认为诗歌创作核要属性之一是“自由”。在所有文学类别里,最接近生命流动属性的,就是诗歌。生命既可以是锐意进取的状态,也可以是无为流淌的状态,即便始终停顿在空蒙混沌的状态,如果倾听的是自己的声音,那就无所谓优劣对错。这是生命的自由所在,也是尊严所在,诗歌创作理应趋向这种自由的尊严。明确了要建构这种自由属性,边际线反而变得更加清晰了,观念、题材、形式、表达等各个层面的外延世界就打开了,有了拓宽拓深的依据。
在自由属性的笼罩下,我认为另一个重要的属性就是“真诚”,这里的真诚不同于道德情感维度的真诚,而类似于一种趋向自由意志的智慧和气度。我想格外提一下争议性很大的口语诗创作,口语诗认为要关注并呈现日常生活,要选择口语说生活化语言,要回归身体感知和细节场景等,趋向事实诗意,换个角度也可以看作,以叛逆姿态追求真诚品格。只不过我在实际阅读中,感觉相当一部分口语诗人,过于追逐形式效果,追逐落地品质,未思及形式之源。
这次论坛发言我选择了“边际思维”这个角度,一方面源于自己的现实困惑,另一方面也是想借此机会再次表达我们《珠西诗刊》的办刊宗旨——“纯真、纯粹、纯洁”。希望诗人们拥有更纯粹的追求,尽力摆脱外部环境,摆脱学识、观念、经历等对自我的局限,不仅让诗歌成为表达途径,而且还要借助诗歌创作行为的流淌和推动,帮助自己摸索、开凿生命中含苞待放的敬畏心、包容心、开创心、从容心……最终达成生命的自由和璀璨。

潭啸,广东省朗诵协会理事、文创委秘书长,江门市朗诵协会理事、秘书长,江门市作家协会会员,广州市黄埔区作家协会会员,珠西诗群副主编。
中国今诗 邀您大讨论
尊敬的诗人、读者:
中华文明诗意浓,诗经楚辞,乐府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古律,五四新声,词山诗海,流芳溢彩。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我们当前的诗歌(今诗)应往哪个方向前行?是全自由体,还是参照格律诗,抑或吸收学习格律诗、外国诗等优点而走新路?……
为了繁荣诗词文化,探索中国今诗发展的方向,让今诗在新时代里发出耀眼光芒,我们特倡议发起中国今诗发展方向的大讨论。期待海内外广大诗人、读者积极参与,并形成300字左右(一般不超800字)的观点文字发给我们。我们将对来稿选编进行网上推送呈现,以作讨论交流,致力形成一次关于中国今诗的网络大讨论,并最终产生中国今诗的共同倡议。
您的参与发声是对中华诗词文化圣灵的呼唤,是对中国今诗健康繁荣发展的助力。
要求及说明:1、观点鲜明健康,不与现行法律相违背;2、文档请以附件形式发送,文件主题样式“中国今诗+姓名+城市”;3、文末请附:姓名、100字内个人简介、近照1张、联系电话;4、您的来稿一经选用,我们将进行编辑发表推送或出版,不付稿酬,对优秀言论者我们将颁发“金言者”证书;5、来稿请发至邮箱:2654216094 @qq.com;6、本活动的最终解析权归主办方所有。
截稿时间:2021年5月30日。
联系人:郭锦生(020-84928918)
广东省文化传播学会
南方诗歌文化研究专委会
2021年1月2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