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战 火 纷 飞 的 岁 月
文/吴金泉
(一)抗美援朝回忆录
冯玉谦出生在安徽蒙城,幼年丧父,跟随母亲流落街头,靠乞讨度日。1948年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蒙城游击队,同年10月,淮海战役打响,游击队队长周文华带领30多名队员,去支援前线作战。
淮海战役是共产党和国民党决定胜负的一次大决战,双方集结了上百万部队,战役的规模震惊世界。大部队在前方作战,民兵、游击队、民工在后方支援,此次战役,光后方支援的民工就有数万人。周文华率领的游击队主要负责运送弹药,护送伤员。战斗打得很残烈,双方伤亡都很大,11日,淮海战役结束,解放军以少胜多,取得了淮海战役的胜利。又乘胜南下,渡过长江,解放了江南大片土地。
冯玉谦是在解放军渡江时入伍的。1949年3月,他们部队接到中央军委的命令,开赴大西南,参加解放四川的战斗。当时,解放军所到之处势如破竹,攻无不克,令敌军闻风丧胆。守四川的国民党正规军闻听解放军大军压境,早就逃之夭夭,只剩下一些残余部队,土匪和地痞流氓守着一座空城。解放军到达后,残余守军开城投降,解放军没放一枪,就使四川获得了和平解放。部队根据上级指示,接管了城市,恢复秩序和治安,发展生产,对逃到深山的残余匪徒进行剿灭。躲在山里的土匪不堪一击,很快,解放军就肃清了国民党的残余势力,剿匪运动速战速决,打得干净利落。
1949年5月,部队实行改组,冯玉谦所在的部队被编入15军44师132团2营。军长是原44师师长向寿之将军,冯玉谦被分在6连当班长。
1950年8月,15军接到上级命令,开赴辽宁凤城县,在凤城进行了4个多月的政治学习和军事训练,全面系统的进行了一次学习,为抗美援朝做好了前期的准备。当时,政治学习主要是重温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强军理论,讲解抗美援朝的重大意义,以及战前的思想动员。军事训练主要是苦练射击,和熟练的掌握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的打仗技巧。通过学习和军训,使战士增长了知识,坚定了信念,为抗美援朝战役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和作战素养。
1950年10月23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正式入朝参战,44师接到军委命令赶赴辽宁丹东,在哪里休整两天后,于25日下午两点,高唱着:“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的战歌,踏上了朝鲜的国土。
进入朝鲜大约20公里,志愿军便遭到了敌人飞机的轰击。部队马上投入战斗,和美国鬼子交上了火。部队边打边往前开进,敌机腑冲着,投下一枚枚炸弹,敌人的炮火也发射出密积的炮弹,在行进的队伍中炸响。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奋起还击,把一颗颗炮弹打入美军的炮兵阵地,行进中的步兵架起高射机枪,向敌机扫射。有架敌机被击中,拖着一股浓烟坠入山崖。那时,志愿军战士配备的是苏式连珠枪,比不上美式装备,但志愿军作战勇敢,不怕牺牲的精神令美国鬼子胆寒。先头部队在前面作战,战友牺牲了,后续部队掩埋了战友的尸体,擦干眼泪,又跟随进攻部队往前冲。
双方交火十多天,志愿军节节取胜,把美国鬼子赶过了“三八”线。当时,部队伤亡也很大,彭总司令命令部队撤离“三八”线以北,在摩天岭和敌人展开了阻击战。
志愿军驻守在摩天岭主峰,地势险要,居高临下,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险峻的峰岭,高耸的山地对于扼守十分有利。美军抢攻摩天岭23昼夜,也没有攻上高地。美军伤亡残重,横尸遍野,屡战屡败。为了更有效的把美军歼灭在摩天岭,守卫摩天岭的部队奉命佯败,撤出了主峰,后退几公里埋伏起来。等敌人攻占了主峰,立足未稳之时,伏击部队出其不意的反扑过来,一夜之间消灭了敌军,夺回阵地,取得了摩天岭战斗的胜利。这次战斗,打死打伤敌人2000多名,缴获了许多美式武器,美军指挥官尝到了志愿军的厉害,把摩天岭叫做“伤心岭”。
1951年2月,冯玉谦所在的132团奉命参加了无名高地争夺战。敌人以一个旅的兵力向132团扼守的高地攻击了七天,仍没有拿下无名高地。为了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团长果断采取摩天岭战术,放弃阵地,诱敌深入。志愿军边打边退,佯装战败,逐渐的向后撤离。敌人占领阵地后,全团战士从三面蜂拥而上,一天之内就拿下了阵地,消灭了敌人。冯玉谦头部负伤,被弹片擦掉了一块皮。
夺回高地后,由133团驻守,他们团奉命撤到后方,休整了近半年时间。
1952年2月,132团又接到了攻打“三九一”高地的战斗任务。进入攻击前沿,战士们在猛烈的炮火掩护下,凭借山地有利的地形,象猛虎般扑了上去。战斗打响仅一个多小时,就攻下了“三九一”高地,打了一个漂亮仗。
敌军不甘失败,发动进攻想夺回阵地。为了分散敌人的注意力,白天,冯玉谦和战士们挖坑道,隐蔽休息,晚上,出击攻击敌人,使敌人无法休息。他们采取的战术是你来我打,你不来我主动去打,拖挎敌人,使敌人不得安稳,为大部队主攻做前期准备。高地枪炮声不断,时而密集,时而断断续续,高地被已炮弹炸得面目全非,坑洼纵横,树木被烧焦了,有的成了断枝,光秃秃的断茬指向高远的天空,在控诉着这场战争的血腥。草坪被撕裂为无数的碎片,沾满了斑斑血迹,而高地的这座山,却变成了褐色的红土,渗出殷红的血,象绽放的牡丹盛开在高地。子弹呼啸穿越,炮弹隆隆炸响,高地硝烟弥漫,火光四起。冯玉谦的腿被子弹和弹片打中,共有三处负伤。
医生给冯玉谦包扎了伤口,让他去坑道养伤。冯玉谦轻伤不下火线,硬是坚持到了总攻开始。
志愿军炮团对敌人实施炮火轰击,炮弹带着尖利的呼啸,倾泻在敌军阵地。敌人一片慌乱,抱头到处逃窜,部队打了三发信号弹,发起了总攻。冲锋号响彻山野,敌人蒙头转向,掉头就逃,被密集的子弹击毙,逃不及的丢了枪,举手投降。
132团也伤亡残重,于1952年4月,被调到后方休整,补充兵员,学习训练。彭德怀总司令亲自率领慰问团慰问132团全体官兵,表扬了132团作战勇敢,誓死坚守阵地,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彭老总说,美国鬼子都是纸老虎,没什么可怕的。只要你不怕他,他就会怕你。他还做了报告,分析了当前的战局,让部队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迎接更残酷的战斗。
彭老总说,美帝国主义试图挑起第三次世界大战,我们要做好长期打下去的准备。他还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了如何瓦解敌人的心理防线,找出弱点,从心理上彻底击垮敌人。彭老总慷慨激昂地说:我们一直要打到美帝国主义愿意罢手投降为止,一直打到中朝两国人民取得最后胜利为至。
彭总司令的讲话感人肺腑,鼓舞人心,激起了将士的士气,更加坚定了志愿军战士与敌人血战到底的信心。
1953年7月27日,美国侵略者在中朝人民强大攻势下被迫停战,为了防止敌人以停战耍阴谋,拖延时间,休整再战,乘机卷土重来的阴谋诡计,和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发生,志愿军原地待命,严阵以待,一边学习,一边修整,准备随时投入战斗。随后不久,美国在谈判桌上签下了停战协议,自此,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取得了最后胜利。
1954年5月,冯玉谦随他们团乘坐货运火车返回祖国丹东,56年志愿军全部回国,历时6年之久的援朝战争宣告结束。回国后,冯玉谦被安排在军训处后勤工作,1958年元月退伍回到安徽,被安排到蒙城一个乡派出所工作。1959年,他响应国家号召支援边疆建设来到新疆,安排在吉木萨尔县建筑公司工作。后来,公司解散,他被下放到大有乡桦树窝子村务农。
冯玉谦晚年多病,在大有镇开了个小菜店。政府给他每月发1300元抚恤金,是他生活有所保障,安度晚年。
(冯玉谦口述,杨学福、吴金泉整理)
(二)战火纷飞的岁月
陈长礼江苏盐城人,1947年5月参军,在江淮军区十二纵队三十四旅102团三连服役,1948年5月攻打孟良崮时火线入党,后曾任副班长,东北军区装甲兵坦克二团通讯队通信员、驾驶员、侦察兵,立三等功一次,嘉奖数次。
陈长礼当兵时,刚好十五岁,那时,他的家乡龙岗已是解放区,为了保卫分下的田地,他加入了解放军。他入伍时,部队缺少武器,没有给他发枪,参加了三次战斗,他仍然没有枪。他当时的任务是扛弹药,救伤员。至到第四次参加战斗,他才从国民党兵手中缴获了一支枪,连长把那支枪正式发给了他。随即,他又参加了大大小小的几次战斗,而那些战役,打得最激烈的就是孟良崮战役了。
孟良崮战斗于1948年5月13日打响,经过三天的生死激战,解放军攻下了孟良崮主峰侧翼的一些山头,但张灵甫的主力一直守在主峰,战斗打得异常惨烈,孟良崮上已躺下了数万首血肉模糊的尸体。而攻山的解放军各纵队伤亡也很大,弹药一时运不到主攻阵地,造成了很大的伤亡。华东野战军总部与下属纵队一些指挥员提出:久攻不下,又是如此境况,是否忍痛从孟良崮撤退,以保大军不落入包围圈。亲临前线指挥所进行指挥的粟裕,明白当时战势的严峻:获胜与战败这两种可能,都已接近了胜负的关键时刻,此时,唯一能让战斗取得胜利的因素,就是鼓舞士气,让指挥员和战士树立必胜的信心。粟裕果断下令:任何人不得言撤退!陈毅也宣布了追究失职者责任的“撤职、查办、杀头”的三大战场纪律。并严令各纵队务必克服一切困难,在24小时内攻上孟良崮,歼灭敌74师张灵甫的王牌部队。
孟良崮的地貌为花岗岩,无法修筑工事,守山士兵都暴露在解放军射程之内。张灵甫的74师,装备的都是美式武器,枪械多为水冷式,可孟良崮多石无水,那些枪便减少了威力。他的汽车、重炮、坦克,都无法攀上孟良崮,大大削弱了战斗力。
张灵甫的74师固守在孟良崮的孤峰上,试图把解放军引到孟良崮,由83师师长李天霞、还有附近集结的四十万部队,一股脑的合围过来,把陈毅、粟裕部全歼在孟良崮。但,张灵甫的如意算盘打错了,蒋介石并没有调来增援部队,国民党赶往孟良崮的部队,在半路上就进了解放军布好的口袋。张灵甫孤军难守,全军覆没了。
孟良崮战斗结束后,部队进行了短期的修整,又继续挥师南下。陈长礼随着部队南征北战,渡长江、克南京、战上海,迎来了新中国的解放。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继续在军事上援助蒋介石,同时扶持朝鲜、越南等国的反动势力,建立针对中国的包围圈。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毛泽东发表讲话,号召“全国和全世界的人民团结起来,进行充分的准备,打败美帝国主义的任何挑衅。”
中国政府根据朝鲜党和政府的请求,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渡过鸭绿江,进入朝鲜参战。
陈长礼所在的第三野战军102团,从步兵团改为坦克二团,在东北进行了半年的驾驶培训,于1951年3月开赴朝鲜参战。为了避免敌机轰炸,坦克部队都是在夜晚行军,山路崎岖不平,坑洼难行,到处都是弹坑。他们团行进了三晚上才到达三八线,驻扎在一个叫仓道里的小村。这里离前沿阵地四公里,步兵往前推进中受到美军阻击,坦克团马上前去增援。
陈长礼到前沿执行任务,路过村落,看到村庄的墙上写着大幅标语:“打倒美帝国主义侵略者!”鼓舞着每一位志愿军的士气。战事间隙阶段,坦克兵便沿着阵地后方往前方运送弹药,肩上扛着炮弹子弹箱,穿插过封锁线,把弹药送到前沿阵地。
陈长礼随部队穿插着,他曾经历过无数次大的战役,并不觉得美国鬼子有什么可怕的。行进中,他看到前面零乱地栽着矮树桩,在夜色下闪着暗光,阴森森的。那些树桩都是一个形状,奇形怪状地分布在他们穿插的高地上。连长轻声喊道:“大家小心,绕开定时炸弹走。” 他才知道:那些物件不是树桩,而是威力无比的定时炸弹。他的心“怦怦”一阵狂跳,屏住呼吸,很谨慎的通过了那片恐怖之地。他感到:现在的战场和以往的已经不一样了。
到处都响着枪炮声,有些声音来自很远的地方。还有飞机划破天空的嗡嗡声,循声望去,只能看到天空中飘浮的一缕缕烟柱,在蓝天形成一条条直线,逐渐的被风吹动着散开,像飘舞的轻纱,在蓝天变幻着扑朔迷离的光影。那些光影拖着一条条罪恶的尾巴,俯冲下来,带着震耳的轰鸣,投下了一颗颗炸弹。坦克团掩护步兵攻击时,遭到了敌机的轰炸。敌机鸣叫着,俯冲下来,机尾像下蛋一般,投下了一枚枚炸弹,在坦克的周围炸起了冲天的烟尘。敌机俯冲盘旋了近两个小时,对地面的目标实施攻击。房屋被炸成了平地,坦克目标大,完全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坦克兵用高射炮和重机枪进行反击,打下了一架敌机,俘虏了一名跳伞的美国飞行员。从穿戴上看,那个飞行员是个军官,翻译问话,他一句话不说,给饭不吃,给水不喝,是个顽固的死硬分子。无奈,只好把这个俘虏转到了志愿军总部,让总指挥彭德怀发落。
一次,作战股长找到陈长礼说:“小陈,营长陪师长在前面阵地观察,这里常有敌机偷袭,你开上摩托车去迎一下,把师长拉回来。”
陈长礼在东北培训时学过开摩托,他二话没说驾上三轮摩托车便往前赶去。驶上一个山岗,前面有树枝挡道,他便下车去拔树枝。突然两架敌机俯冲而下,对着停着的摩托和汽车就是一阵狂射。陈长礼快速拔开树枝,驾起摩托向前冲去。敌机返扑过来,追着他的摩托车射击,大概冲出了二三百米,就见前面一辆汽车在燃烧,两个战士浑身着火,被烧的面目全非。他加大油门闯过了那段封锁区。敌机俯冲扫射了一会儿,带着一股雷鸣般的呼啸穿山而去。不远处却见营长和师长在快步向前行走,陈长礼一颗悬着的心落在了实处。他兴奋的高喊:“师长,快上摩托车。”
师长说:“不坐了,我们还要去前沿阵地观察。”
陈长礼说:“刚才敌机向我打了两梭子子弹,我没在意。”
师长看了看陈长礼,没负伤,又检查了一下摩托车,说:“好危险啊!车后座被子弹打了两个洞,再有几公分就打到你了。”
陈长礼也看到了,有点后怕地说:“好悬!”
1952年,彭德怀号令三军对美军实施全面进攻,美军抵挡不住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的强烈攻势,节节败退。志愿军向南推进了40公里,把美国鬼子赶出了三八线,美军不得不认输,和志愿军进行板门店谈判。至此,美军在战略战术上已呈现劣势,用谈判拖延时间,准备休整一段时间,再次发动攻击。
停战期间,双方展开了拉锯战,美国鬼子利用停战寻找机会,时时发动战争。最为突出和集中的就是上甘岭战役。其实,上甘岭只是一个拥有十几户人家的小村,经过战争的洗礼,早被炮火夷为平地,村子已不复存在。但,双方的交火点却都集中在这一个点上,以此为依托,进行了反复的较量和争夺。战斗打得异常艰难和惨烈,敌机不断从高空扔炸弹,满山遍野都是弹坑。美国鬼子的空军驾机往森林中扔汽油弹,树木燃烧起来,映红了整个夜空。攻击部队猛然暴露在一片明亮的光影中,细心观察才能辩清对面站着敌人,于是,短兵相接,拚开了刺刀,阵地上传来“乒乒乓乓”拼刺刀肉博的打斗声。
陈长礼所属坦克团打的更猛烈,只要有战斗,坦克就会冲在第一线。高射炮射出一发发威力无比的炮弹,把美国鬼子炸得尸体满天飞,高射机枪密积的子弹,穿透肉体,打得鬼子兵血肉模糊。上甘岭战役零零拉拉持续了一年多,终于把美军打败了,美军于1953年秋宣布停战,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朝鲜战争结束后,陈长礼回到了祖国,于1955年复员回到家乡。当时,民政负责人问他有什么要求?他说:“我能活下来就很满足了,没什么要求!”
陈长礼于1959年响应祖国号召,支援边疆建设,带着家人来到了新疆,被分配在昌吉州建筑公司工作。两年后,他又带着家小在吉木萨尔县三台镇老庄湾落户务农,在那个靠近北沙漠偏远的小村,一待就是40多年。
陈长礼光明磊落,对党忠诚,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边疆的建设。他始终不忘记自己是一名革命军人、共产党员,常常教育儿女要好好工作,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珍惜时间,珍惜生命,为国家的建设多做贡献。
他时常会想起那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想起那些难忘的战斗经历,告诉子女和后代:现在的幸福生活来自不易,是用千千万万革命烈士的鲜血换来的,老一辈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一定要发扬光大,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当民政干事多次问他有什么要求时,陈长礼总是重复着那句话:“我经历了几年的战斗生活,经历了枪林弹雨,许多战友在我的身边倒下了。我能活下来就很满足了,没什么要求!”
这就是一位老军人,老党员的胸怀和品质。
(陈长礼口述,陈学梅、吴金泉整理)

(三)浴血厦门岛
王开明祖居在河北临西,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第三野战军十兵团二七一团一营二连服役。他们新兵经过短期训练,便随着大部队奔赴前线。
1949年4月21日,解放军由第二、第三野战军和第四野战军一部,在长江中下游强渡长江,对国民党军汤恩伯、白崇禧两个集团军进行了战略性进攻。
王开明跟随渡江部队登上木船,向前推进。快到对岸时,战斗打响了,顿时,万炮齐轰,枪声像燃起的暴竹响彻夜空,江面被照的一片通明。
对面的江防工事响起了炮弹的爆炸声,敌江防工事很快被密积的炮弹催毁。王开明跟着突击队没放一枪,便成功的登上了对岸。
原来,驻守这个区域的一个敌炮兵团团长,是个共产党员,他打进敌人内部发展党员和自己的同志,在关键时刻,他策反了敌炮兵团,把炮弹全打在了敌人的江防工事里,在这个区域渡江的部队还没和守敌接上火,便登上了江对岸。
解放军第二、第三野战军的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四十万国民党军江防部队一触即溃,向江南纵深撤退,解放军展开了千里大追击。一举攻克南京,逼近上海,做好了攻打上海的准备。上海位于东海之滨,濒临长江出海口,城市人口600万,是中国最大的经济文化中心,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因此,做好战后接管工作已经重于战斗,解放军总部特别强调尽一切可能减少破坏,以利于今后恢复经济发展和进行和平建设。
第三野战军攻打上海之前在苏州附近休整了半个月,着重学习城市接管政策。休整期间,王开明火线入党,正式成为一名共产党员。5月中旬,打响了上海战役。为了保护城市,把战场设在了郊区。部队攻进市区也尽量不使用重炮轰击,进攻部队和敌人展开了巷战,逐步深入,夺取一城一巷,确保上海完整地回到人民手中。
王开明随着部队穿插进了一条小巷子,夜很黑,也很静,听不到子弹的呼啸声,好像这座在战火中硝烟弥漫的城市沉睡了一般。他们的连队摸黑向纵深穿插、渗透,在一栋楼前,他们发现了敌人的哨兵和号兵。正是黎明时分,天蒙蒙亮了。尖兵班发现了敌哨兵和号兵,便悄悄的快速摸上去。号兵正准备吹起床号呢,还没明白怎么回事,便被尖兵班的战士抺了脖子,哨兵和号兵同时倒在地上。连长一挥手,战士们迅速扑上去,占领了各个楼门口,一帮子国民党兵还在蒙头睡大觉呢!
整栋楼到处响起了一片喝喊声:“不许动,举起手来。”
那些国民党兵糊里糊涂的便当了俘虏,这一仗实在是太漂亮了,竟然没费一枪一弹,就俘虏了整栋楼驻守的敌军。
解放军成功的攻占了上海,保住了上海的城市和工厂,把一个完整的城市交给了人民。
随即,第三野战军挥师南下,去攻打厦门。战役是在1949年10月15日下午打响的,这是一次大规模的渡海作战,部队制定的作战方案是佯攻鼓浪屿,主攻厦门岛北部高崎。
王开明所在的部队是在厦门岛北部滩头阵地登陆,他们排被编为主攻的第二梯队,掩护第一梯队攻上对岸,为后续部队打通突破口。在一梯队猛烈的攻击下,一个连的战士撕开了一个缺口,突破防线,攻上了对岸。第二突击队随即扑了上去,然而,他们排乘坐的那条船还没靠岸,敌军突然反扑过来,从正面、两侧对他们进行反击。探照灯射出一束束明亮的强光,把他们乘坐的小船笼罩在通亮的光影中。他们依托船帮作掩体,和敌人对射起来。班长孙新民是机枪手,他对准敌人的阵地一阵猛射,子弹带着呼啸在对面坚固的工事迸溅出火花。敌人的火力太猛,一排排子弹密积的射过来,穿透船帮打在战士的身上。他们几乎成了活靶子,只能被动挨打,却打不上躲在工事里的敌军。对射没用多长时间,一个排的战士便伤亡过半,划船的舵手中弹而死,船失去了方向,随风飘泊。王开明立起身,去抓船舵,不料,一颗子弹射中了他左脚的脚弯子,他忙往回收腿,一颗子弹又从他的脚心穿过,他重重的跌倒在船舱中。这时,孙新民看船失去了方向,在浪涛中随风飘荡,他跳下水,一手抓住船帮,一边挥动着右手划水,把船往岸边靠,却猛然发现,自己只是大臂在动,手却甩不起来,他的右臂被子弹打断了。
小船失去了控制,随着水势在海面上漂泊着,一会儿被海浪卷起,推向了浪尖,一会儿又被海浪“哗”的一下,送入浪涛涌动的深谷。
全排战士已死伤过半,船舱溅满了斑斑血迹,幸存的王开明、孙新民,还有几名战士都负了伤,已经失去了战斗力和掌控小船的能力,只能让小船随波逐流。
王开明把孙新民拉上了小船。
这时,后续部队攻上了海岛,敌人向岛上的居高点撤去。部队乘胜追击,使溃败的敌军撤到了孤岛的山峰。
王开明和战友所乘的小船还在浪涛中飘泊,这时,就见远远的驶来一艘船,到了跟前,那艘船上有人喊:“船上有人吗?”
王开明一看是自己的战友,高声回答:“有伤员呢!”
那艘船靠了过来,他们得救了。
这次战斗,他们的团长牺牲了,副团长挂了彩,依然在指挥战斗。他们排几乎全部阵亡,只幸存了四个伤员。
这是解放厦门战斗中,最为惨烈的一次战斗。
当时,国民党军的机场、要塞等重要机构都在厦门北半岛上,拿下北半岛,就掌握了战斗的主动权。下午,三十一军九十一师的炮兵群用猛烈的炮火轰击,炮弹如雨点般落在了敌人的阵地。傍晚6点,一支佯攻部队逆风驶向鼓浪屿展开强攻,吸引住了国民党守军的注意力,而此时,三支数量更加庞大的解放军船队,趁着浓浓的夜色,向北部坚固的滩头阵地发起了总攻。
16日凌晨时分,解放军终于全面突破国民党守军在厦门北半岛的防御,建立起了稳固的登陆场,一时间,嘹亮的冲锋号响彻了厦门岛,国民党兵丢盔弃甲,狼狈溃逃,厦门岛和鼓浪屿全部解放。厦门浴血重生,回到了人民手中。
王开明和他的班长孙新民,还有两个战友被送到了医院。等他们伤愈归队,全国已经解放了。
王开明曾立过两次功,被第三野战军授予二等功勋章一次,三等功勋章一次。他于1952年12月退役,回到了河北临西尖庄镇尖庄村。他1956年响应党的召号,随着许多复员军人来到新疆,支援边疆建设。初来时,他被分配在昌吉的一个农机厂,干了两年多,厂子搞裁减,便把他下放到农村,在吉木萨尔县北庭安了家。后来的岁月,他就一直在务农,过着普通而平淡的日子。
(王开明口述,吴金泉整理)

【作者简介】
吴金泉,新疆作家协会会员,吉木萨尔县政协委员,文联理事、副秘书长,作家协会副主席,《回族文学》 杂志社签约作家,湖南毛泽东文学院第五期新疆作家班学员。发表中短篇小说五十余篇,出版短篇小说集《水的童话》,中短篇小说集《五枚金戒指》、《故土》 、《旋转的花裙子》、《古道啸声》、《乡下那些事》。
【热评精选】
阅读吴金泉老师的纪实文学《战火纷飞的岁月》,震撼心弦,似观看一部电影一样,那战火纷飞的场面浮现于现前……吴老师大手笔,场面描写逼真,浩大,人物刻画细腻,一个个鲜活的英雄战士形象跃然屏前,让我们的心激荡澎湃……那些英勇的战士们为保卫和平,为保家卫国在战场上出生入死,不怕牺牲的崇高形象历历在目。他们是我们祖国最可爱的人!中国的强大,中国人民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的这样的战士流血牺牲换来的。可是故事的尾声让我为这些为共和国做出牺牲,做出贡献的老兵们的现实生活有些心疼。他们的精神境界之崇高,隐姓埋名,不求功名利禄,过着朴素的生活,甚至是困难的生活。真希望民政部门重视这些有功之臣,使这些老兵安享晚年生活,让人民永远记住他们为国做出的贡献。(点评:吕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