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读三毛
原创图文/独舞风铃
很早就想写写三毛,可是这个过程异常艰难,不敢轻易动笔,怕手上的拙言劣语毁坏了心中的圣洁。昨天丫头姐姐在写三毛作品《滚滚红尘》读后感时,几次哽咽写不下去,便将这个沉重的任务交给了我,我硬着头皮再次读了《滚滚红尘》,经过千回百转,中间由于感伤而停顿数次,多次眼泪湿润双眼,于是有了以下的文字……
一直不忍重读三毛,那饱蘸欢笑与泪水的真情流露是源自骨髓的忧伤,让人情难自禁,扼腕叹息。那场旖旎的异国情缘最终化作了碧波上空孤鸥不绝的哀鸣,那遍布万水千山的足迹里蕴涵着一个女人一生的叹息。
今天,再次轻轻打开被尘封了很久的三毛的书,光阴已流淌了许多年。一开一合之间时光消逝如许,一切恍然一梦,三毛如梦,人生如梦。一段快乐哀愁的人生历程如宝匣中一幅浓墨重彩的画又一次展现在眼前,而读画人心生沧桑。才发现许多事物不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失去光彩,反而弥久如新,感人依旧,三毛的书是不老的情伤。读罢,不自觉又迷失在三毛的情感世界里,又一次开始感知她的欢乐她的忧愁,感伤要来便由它来,如洪水的感情是我自己所不能阻挡的。泪眼朦胧中我仿佛又看见了以前的自己......
青春年少,总有些许的轻狂不羁,也是那时,不经意间就迷上了她,一个随性、洒脱、坚强的流浪女人——三毛。欣赏她的随意、率真。她与生俱来的忧郁气质、行者无疆又多愁善感的形象令我深深着迷,我一直把她视作绝世女子。她用自己的笔为我营造了一个瑰丽的梦。
最初认识三毛是从读三毛的作品开始的,《闹学记》 、《稻草人日记》、《撒哈拉的故事》、《梦里花落知多少》……除了喜欢她的文笔与为人外,尤其喜欢三毛文章的名字:云在青山月在天、似曾相识燕归来、明日有天涯、雨季不再来、哭泣的骆驼......于文字中品读三毛有一种震憾,文章里总感觉自己有着她的影子、她的忧郁、她的孤独。
读她的作品,一次一次地感动着我,读后总有一份绵长隽永的回味,并且这种回味永远在心中流淌。三毛,真的很怀念她。怀念她带给我的清爽与惬意,怀念她为人和行文的洒脱超然,怀念她文字带给我的那个多彩的世界。
读三毛,就像读万壑千峰,一路奇花异树,令人着迷、清醒也迷惑,无论是忧郁还是欢欣,我会永远记得这流浪的沙漠女人,潇洒的逃亡者。当然对于她的死,我不明白为什么她可以简单的用一条丝袜就结束了火热的生命,或许如她所说追随心中那神秘的信仰去了,这个绝世女子如此决绝的走了,这种心痛让我至今无法释怀,或许她本就是隔绝于凡世的烟尘,她的离去是一种回归,她是落入凡间的精灵,她走是宿命的轮回。
懵懂的少女时期,曾几何时,我的梦想就是追寻她的足迹,伴着爱的伤痛,去寻求生命的美丽,稚嫩的我曾认为那是一个女人所应追求的不平凡的一生,轰轰烈烈的生活才是我想要的。而如今,拂去落尘,再次翻开那熟悉的篇章,我发现,其实她不过是个平凡而现实的女人,她所想要的东西说起来也十分普通,只是希望做个百分百的女人,而并非是想象中的乐观而坚强的叛逆者,她从不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在有限的时空里过着无限扩张的日子。她所追求的只不过是品茗读书的平静生活。
从《雨季不再来》到《撒哈拉的故事》,我看到三毛从女孩到女人的蜕变,从一个叛逆的女孩变成一个有爱、有信仰的女人,而这便是时间的杰作。人之悲哀是因为留不住岁月,而人之可贵也在于在时光荏苒中得到蜕变。这是我从她身上汲取到的宝贵的东西,对于我来说这些是我成长的动力,尽管生活本身就是一次磨砺,生命原本就是在不断的受伤与复原中成熟起来的,看着伤口的结痂恢复,同时承受着新的疼痛,这就是成熟。我记得这样一句“在一切的逆境和挫折里,我们不只能够得到太多的人生体验,同时又一次考验了生命的韧性和坚强。”生活教会我成长就是将失败变成动力,将失意写成坦诚,将脆弱摔打成坚强,将浮躁磨练成稳重。
读三毛的《滚滚红尘》好多遍,能明显感觉三毛是在用灵魂写作,是一首血泪的挽歌,满含对爱情的悲悯,是那种动荡的大背景下对渺小无助的小人物的悲悯,是时代判决的爱情,可是忠贞的人们将它们缝补起来继续爱下去,就因为这样,我觉得韶华的爱情特别的值,因为她能遇到一个跟自己灵魂相互依托的人,还能轰轰烈烈爱一场,哪怕他是汉奸,他们彼此懂得,彼此珍惜,足够了。
《滚滚红尘》是三毛的第一个剧本,也是最后一个剧本,也是她虚幻一生的最后的作品。该剧本依然浸染着三毛永存的宿命色彩,她将这部用她生命谱写的剧本献给了她一生挚爱的张爱玲。故事的蓝本来源于女作家张爱玲与汪伪政府法制局长胡兰成的那一段孽缘。很多人知道《滚滚红尘》的英文译名《RED DUST》,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它还有一个名字:《TILL THE END OF THE WORlD》——《直到世界的尽头》,似乎就已经预告三毛的生命走到了终极。
“起初不经意的你,和少年不经世的我/红尘中的情缘只因那生命匆匆不语的胶着/想是人世间的错,或前世流传的因果/终生的所有也不惜换取刹那阴阳的交流……”曾有一阵子,突然一发不可收拾的迷恋上这首老歌,迷恋上这部老电影, 很多个寂寥的夜晚,一遍一遍地听着这首歌,总是不经意间就被感动......《滚滚红尘》暗含了生死相依的爱情,那种哀怨缠绵,是低缓的引人回味的,“烧毁一生浮华,无非换来一抹泣血的红尘……”,红尘俗世中,谁是谁的宿命,谁又是谁的永远?再次听起这首《滚滚红尘》的时候,还是沉醉在它不经意间诉说的无奈和凄凉中。以前嗓子还没有咽炎的时候,每次去KTV的时候,《滚滚红尘》是我必点的曲目,往往歌罢早已泪流满面,原来那个曾经会流泪的小女孩,并没有被封印在红尘中。这首歌穿透灵魂,蔓延生命,不仅穿越了我的过去的心情还有现在的心情。乱世中的爱情,本来就像是一场梦,梦总有醒的那一天。 滚滚红尘中的三毛,也只是做了一个追梦人,但是她的梦,最终破碎了。人与情,人与人,便是那滚滚红尘。
三毛穷其一生追求的生命、情感归依到底在何处?去的已经去了,来的未必就是要找寻的。1990年,千里赴西域会情歌王子王洛宾于乌鲁木齐。那种感觉美丽得让她不惜一切,但都是幻化的。1990年11月22日,三毛接受新加坡丽的会客室的电话访谈。把最后的声音留在了新加坡。她感慨到:“于是我问我自己,我也是要走的,既然我的另一半在那个世界……即使发生了什么事情,事实上也等于是回家吧。因为我先生已经为我布置一个家,在等我呢!”不断强调,她对这个世界已经不再介意,她极爱孤独寂寞,因为那象征了真正的自由与解脱。
三毛在《滚滚红尘》的前言中写到:“在剧中人,能才、韶华……性格中,我惊见自己的影子。”“人的第一部作品,往往不经意得流露出自身灵魂的告白。” 是的,沈韶华的身上,折射着三毛的影子。人物介绍写着:韶华一生的追寻,不过两件事情:情感的归依;自我生命的展现。她是一个极度敏感的人。她对于生命发生的一切现象,都比一般人承受得更多。 三毛与沈韶华都用刀片割左手腕,最爱的人离开了,沈韶华第二次自杀——跳海,三毛第二次自杀——吞药。艰苦的岁月里,沈韶华始终没有放弃对自我生命的追求,留下《白玉兰》在世,三毛,在孤寂的人世里,留下哀婉凄迷的《滚滚红尘》。 张爱玲与胡兰成一生隔海相望,三毛永远失去了荷西。
由于生的压抑、绝望以及荷西长久的呼唤,三毛,在1991年元月4日凌晨2时香消玉殒,走到了宿命的尽头。在台北的一个白色的卫生间,三毛用透明的丝袜终结了她的生命。她的死深深地刺痛我的心,这种情绪压在心底,多少年来盘亘难去。
现在随着年岁渐长,一切都能学会默受。今天再读三毛,重读她的短诗《那人》:“那人,在月下,画着自己的侧影,试图使这一些玩笑,更古典些。这样,就过了一夜,或一生。”从这寥寥数句中,我品味到了淡淡的禅意,一种超脱,明白了她为什么把死看成很快乐的一件事情。三毛,连死都是这么有勇气。少年时的孤寂苦闷,异国生活的五光十色,成名后深受拥戴的热闹喧哗,依然无法挥去她与身俱来的孤独感。就像她从不认为自己是芸芸众生的一员,似乎是一开始就注定了结局。她的绝然离去是对人生的绝望还是满足?
“前世的乡愁,铺展在眼前,啊……一匹黄沙万丈的布,当我被这天在玄黄牢牢困住,漂流的心,在这里慢慢慢慢一起落尘”,三毛有乡愁,三毛有漂泊的心灵,三毛有一颗不染凡尘的玲珑心。
寂寞尘世,滚滚红尘。 岁月如水般无声地流过,无论对于现存于世上的人还是已经离去的人,都一样的公平一样的匆忙。这个在石头上画画,在非州悬壶济世,能把一根不起眼的树干变成艺术饰品的女子,离开这个世界已经三十年了。
喧嚣的世界不停歇地往前走,我的记忆不断被刷新,然而三毛却一直留驻我心深处,即使淡成一个影子,却也不会被抹去。岁月寂寂,红尘滚滚。回望时,她的身影依然微微颤抖。
作者简介
张国华,笔名:独舞风铃、 华子,一个在纯文学荒原上行走的独舞者,不喜喧哗闹市,只愿静居一隅,与自然万物和自己灵魂对话。执教英语多年,执着文学半生,一支粉笔于讲台,一支文笔于案旁。呼伦贝尔湛蓝的天空澄澈着尘心,辽阔的草原拓宽着心胸,纯真的孩子净化着俗心,于是,风铃成了一个在鸟语花香的世界里忘情舞蹈的独舞者,听花草悄语,与鱼虫对话,醉云山雾海,于舞步中奏响生命的华歌,用心香一瓣结诗文成册。愿广交天下文友,诚结四海文缘,共携书香之手,同泛墨海之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