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人、作家韦清风采
韦清,原名魏保和,另有笔名"齐河"等。山东省齐河人。山东省作协会员。诗歌、散文、随笔、杂文、书评皆有涉猎,作品散见于《山东文学》《诗刊》《星星》《诗歌月刊》《零度诗刊》《少年文艺》《散文诗》《上海教育》《语文学习》《教师博览》《人民教育》《校长》《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教师报》《教育文摘周报》《江西教育《教育文汇》《山东教育报》《山东教育》《新教育》《山东青年》《人民日报》大地副刊《联合日报》人文副刊《人民权利报》珍珠泉副刊《甘肃日报》百花副刊《杂文报》《杂文月刊》等几十家报刊,偶有作品被《报刊文摘》《特别文摘》《读者(校园版)》等转载,书评《光环背后的雷夫—<第56号教室的奇迹>的另类解读》(刊于《新教育》2013年第1期)入选“全民阅读报刊行”推荐的100篇优秀作品(此活动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主办),诗歌《为母亲上七》《母亲的呻吟》入选《齐鲁文学作品年展2013诗歌卷》,《教师博览》(原创版)2013年第3期封二“名师”专栏刊登本人的短文《心有梦想 助人飞翔》并配发了照片。出版随笔集《一位教师的心灵图谱》《追逐梦想》散文集《流星划过夜空》。受邀编辑了《德州文史》第八辑《记忆德州•农业篇》(德州市政协2017年1月)、《概说山东教育改革开放40年》(山东省教育厅2018年10月)等大型图书。

1986年师范毕业后在乡村中学执教,2004年3月调入齐河县教育局编辑《齐河教育》,2017年9月回到原来的乡村中学,10月又被教育局调入第二实验小学任督导员。从乡村到城区,又从城区回到乡村,再回到城区,绕了一大圈,始终也没离开教育这个圈。

作家刘文忠风采
刘文忠,高唐县三十里堡乡大徐庄人,山东省作协会员。1974年高中毕业,因家庭成分未被推荐,1977年恢复高考时,因有人作梗,未进考场,后来一直边种地边做临时工边练习写作。1982年,短篇小说《姐姐》发表于《当代》并获《当代》文学奖。1985年10月创办“大地”文学社,出版社报《大地》,后被查封;1988年5月,几经争取,《大地》又得以复刊。最终因经费难以为继而于几年后停办,但一直笔耕不辍,主营小说、杂文、诗歌,出版文集《大地上的脚印》《飘零的枯叶》《深冬赋》。家八口,四世同堂,祖父年高,父多病,终年扶犁辛耕,靠朋友接济,仍有负债。因不习于屈膝,历经劫难,几遇险,故常以冷眼洞世。

那时,我们年青——忆文友刘文忠
文/韦清
近日,通过友人找到了失联二十多年的文友刘文忠。当友人把手机号发给我的时候,附加了一句:“试试看吧。”如此的不确定,让我马上意识到刘文忠显然已不再是当年才华横溢、光彩熠熠的人物了。我用座机打了几次,均不接,然后用手机发了短信,报了姓名,终于有了回音,联系上了!得知他近况尚可,我一颗悬着的心总算放下了!

初识刘文忠,那时我刚上师范,即1983年的秋天,在中国青年报上看到了有关刘文忠的报道,大意是说刘文忠是高唐的农民作家,写了一篇题为《姐姐》的小说,在《当代》发表并获奖,他那时不到三十岁,照片上的他手扶一棵结满果实的梨树,微笑着目视远方。我和几个爱写作的同学正求师无门,而高唐离我们这么近,何不拜他为师?于是写了一封信,表达仰慕之情,更希望得到他的指点;他也回了信,对我们给予了热情的鼓励。 不久,收到他第二封信,说他要办文学报,取名《大地》,希望我们投稿。我们极为欣喜振奋。很快,第一期报纸就邮过来,是对开四版的大报,不是新闻纸,而是白粉连纸,报头赫然印着主编“刘文忠”,我们几个的稿件也相继变成了铅字。我那时热衷于写小说,写过一些模仿鲁迅先生《狂人日记》笔法的小说,陆续刊登在《大地》上,文忠兄特地给我取了“韦清”这个笔名——后来不写小说了,只落下一个笔名。
这期间,文忠兄与我们的通信就频繁了,报纸何时出版、我们的稿子排到第几期、对我们习作的点评都有叙述,他的来信都不是长篇大论,一页居多,偶尔两页,可见他的繁忙。他的字体刚劲有力,笔画紧凑,方正内敛,我想他在写信的时候,是用了手握锄镰锨镢的“洪荒之力”的,单是读他的信,审视那些结实的字体,我就浑身充满了力量。更让我们叹为观止的是,他信中流露的刚正不阿、嫉恶如仇的个性,对世俗社会的犀利分析与尖锐的批判,很有鲁迅遗风,正切合我们的愤青情绪。
由信里的只言片语,我约略知道,这些信有的是在挖河回来的夜里写的,有的是在收庄稼的间隙写的,也有他在高唐县城的办事处写的,还得知报纸的成本等等;使我们不安的是,报纸是自办发行,成本是他们编辑部的几人垫资的,这样下去,这些农民老兄能拿得起吗?他们办报就已经耽误了很多务农的功夫,再出资印刷,必然遭到家人的极力反对。那时每份报纸成本1角钱,我没问印多少份,更不知是如何发行的,隐约感觉报纸很难持久。

没办几期,报纸就停刊了,刘兄说这是审查部门的指令。文忠兄为此很苦恼。他于心不甘,几经奔走,《大地》又得以复刊,文忠兄再次振作起来,及时给我们约稿。这次报纸出来,给我们寄来100份,希望我们帮着发行。100份报纸不过10块钱,但那时却是一个大数字。商议之后,我们几个文友分发给熟识的同学,愿意给钱的就接着,不给钱的就等于赠送,差额由我们补上。这样,事情就办妥了。

1986年7月,我师范毕业,还与《大地》保持着联系。后来,大概文忠兄终于撑不住了,在报上发出启事,作者自付版费,每千字6元。我的工资虽然仅每月几十元,但这钱还拿得出,何况之前他们几个编委已经支撑了好几年呢!两年后我结婚,就没时间写了,遂与《大地》失去了联系。从此再也不知《大地》的音讯。最使我不安的是,我还欠着《大地》的一期版费,大约是7块钱。我知道作为主编的文忠兄,每每在报纸上刊发催缴版费的启事,大约是“×××哪期报纸欠版费多少,请及时汇到编辑部”云云,我不知道催缴启事中是否也有我的大名?如果没有,肯定是由他代缴了。
不管怎样,我从《大地》撤出是不义之举。因为那时《大地》正处于最艰难的时刻,而且文忠兄早已把我视为《大地》的实力作者了,他大概认为,我是能陪他坚守到最后的那一个,但我恰恰没有!

撤出之后,我除了欠版费的内疚,还为文忠兄的生存而担忧——他一大家人,他是顶梁柱,而如此“不务正业”,还很可能欠了一些债务(后来看他的小传,的确这样),再一意孤行,家人怎么生活呢?他身在农村,但绝非浑浑噩噩逆来顺受的农民,他与社会疏离多而融入少,面对各方的压力,他能挺得住吗?他是否会崩溃?家庭是否会分崩离析呢?他的倔强刚直,使他在现实中会遭遇更多的壁垒,这正是我最担心的。

还好,通过交流得知,报纸办到第35期(九十年代初)就停了。文忠兄能够及时抽身,我真的为他感到庆幸!还得知,他有三个儿子,都已成家立业,大儿子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在济南谋职,那两个儿子都打工,每个儿子都有一个男孩,他仍笔耕不辍,出了三本书。我们彼此畅谈甚欢。交谈中,文忠兄只说快心的事,困厄似乎从来就没有过,对多年的磨难只字未提,这更使我钦佩不已——文忠兄,三十年过去,依然是一条里外透着刚性的鲁西硬汉!随后我又寄去新出的散文集,附信一封,表达对他当初扶持的谢意。

我想,文忠兄作为莫言的同龄人,他的《姐姐》在《当代》发表获奖之时,莫言的小说才在市级刊物上亮相,但刘兄在《姐姐》之后再也没有巅峰之作!如果他不痴迷于办报,而是持续小说写作,或者他也有略好一点的环境,他或许还有更多的佳作问世!人的命运就是这么阴差阳错而千差万别!对此,年过花甲的文忠兄应该有更多难言的感慨和苦衷。

青春早已别过,辉煌也好,暗淡也罢,欢笑也好,泪水也罢,都成了美好的怀恋。我还想说的是,年青免不了要犯傻的,不需要任何理由。


《江南烟雨诗词、文学音乐、书画》编辑部
总 编:苏金忠 (天边紫云飞)
主 编:张宾普
责任编辑:疆闻 邹登莲
本平台特邀文学顾问:(以姓氏笔画为序)
车行 石祥 石顺义 任卫新 刘晓静 米建平 邬大为 瞿琮 魏力兴
本平台特邀音乐顾问:(以姓氏笔画为序)
印青 任秀岭 刘书先 孟庆云 吴颂今 铁源 范春华 周建国 施万春 晓其
常年法律顾问:苏金英 陈晓明 尹训生
歌曲编委:刘莎 孙文继 胡蝶 梅皓钧 王新增 朱连良 歌奴 孙建平 汪天亮 邹登莲 韩之勤 钟思畅 娇子陌 刘义红 乡土娃 费娜 李玉娜 孙发喜 胡海勇 管霞 蒋越红
歌唱家顾问:刘克清 贺筠筠 周珩哲 孙倩 陈盼盼 邓华 胡帅 熊七梅
歌曲发行:高音敏子 刘海军
美编:一笑倾城 回眸一笑
书画家顾问:贾志华 郑英瑞 王晶明 刘培志 孙续兵 朱伟明
书画编辑:张赟 苏伟 王晶明 张宾普
新诗编辑:韩之勤 陈佰银 管霞 孙丽丽 吴琳玲 李占营 钟自珍
古诗词编辑:杜先锋 钟思畅 孙继平
小说编辑:胡蝶 姜吉顺
散文编辑:吴琳玲
特邀作家:齐欣 胡子杰
特邀诗人:张裕合 子兰
特邀书画家:贾志华 王晶明 郑英瑞 刘培志 木子君
金牌主播:海宁 雨滴 月上中秋 曹钧 陈彦波
纸刊组织部部长:邹登莲 娇子陌 回眸一笑
《江南烟雨》《红星乐坛》《禅茶人生》《江山如画》《世界精品诗歌作家选集》《中国名家名人精品集萃》
全球好声音巡演团团长:孙倩 王莹 席国强
传统国粹曲艺团长:陆嗣伟淋
摄影家组织部部长:韩之勤
非物质文化遗产组织部部长:苏小英 孙太席
社会公益团团长:邹登莲
民间艺人组织部部长:刘培龙 齐凤玲
国学文化部部长:杜先锋 陈佰银
新农村践行部部长:陈佰银
影视明星演员联络部部长:孙倩 孙太席
爱心文化公益传播大使:杨正 向华 孙太席
宣传部部长:陈佰银 叶桂勇 乡土娃 曹礼凤
宣传部副部长: 韩之勤 孙发喜 苏小英
宣传干事:谢华 张殿珍 廖航 齐凤玲


头条编辑部江南烟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