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友情谊,流于言行。
相约上山,结伴同行,
沿途之上,细叙情形。
前沿生活,艰苦卓绝,
环境恶劣,潜藏危险。
宿猫耳洞,吃阵地粮,
枕戈待旦,战勤繁忙。
越寇偷袭,炮火常起,
四周雷区,时有触响。
险相环生,时有伤亡,
各种情况,万变无常。
主峰之上,形势紧张,
冷枪冷炮,不时爆响。
纪念碑前,合影照相,
匆匆之中,分路扬长。
老山一别,不经意间,
谁料从此,阴阳两隔。
冬月初一,上午巳时,
海玉战友,陨落坪寨。
下午时分,噩耗传来,
战友闻讯,泪流满怀。
战勤繁忙,未及远送,
不料一别,三十余载。
每每念及,难以释怀,
遗憾今生,再难相逢。
两载情缘,虽然短暂,
战友情谊,铭记心间。
虽逝卅载,英容宛在,
恍然如昨,余音绕耳。
为国捐躯,壮哉壮哉!
英年早逝,呜呼哀哉!
人民战士,无尚荣光,
浴血边疆,血染风采。
思念海玉,耿耿于怀,
今生今世,矢志不渝。
南疆卫士,千秋大义,
英勇献身,万古流芳。
文寄哀思,情真意切,
呜呼海玉,痛断肝肠。
世事沧桑,风云变幻,
怀念海玉,情意不改。
吕梁巍巍,汾水潺潺,


2013.1.12
在一个笔记本里,我珍藏着一张照片,这是李海玉烈士生前赠送给我的一张珍贵的照片,照片中的他站立在老山主峰的21号阵地,一身军装,神态安详。偶尔打开这本笔记,翻出这张照片,我的内心就久久不能平静,思绪不由得又回想起三十年前的那些军旅往事。
1984年10月,我和李海玉一同穿上了绿军装,来到青藏高原的工兵十四团当兵。海玉是我们乡宁县关王庙乡赵庄村人,之前虽然偶尔见面,但没有深交,这次幸运的一起参军,彼此间都感觉格外亲切。新兵时期,我们一起在新兵三连三排,同住一排房,同吃一锅饭,同在一个操场训练。我在九班,他在十一班,每当课余时间一起拉拉家常,谈谈理想,很是投机,日子就这样持续了三个月时间,然后,他分配到一营二连,去了西宁,我留在舟桥连,住在民和。从此只能时常通过电话联系联系,问候一声,难得见上一面。
1985年10月,部队接到赴云南前线参战的命令,我们都积极递交申请,要求去老山前线接受血与火的洗礼!86年3月,我们整装从青海出发,开赴云南前线。到达战区后,我们修理所住在磨山,执行机械车辆的维修保养任务。他们二连驻守在老山前沿的坪寨,开辟和维护通往老山主峰的道路,保障前沿阵地的交通畅通。当时战区的各方面条件差,各自的工作比较忙,所以彼此间的联系不是很多。直到有一天,他因病住进了卫生队,我们又有了一段朝夕相处的日子。由于我们修理所距离卫生队很近,所以,那时每天傍晚的时候,我们都不约而同的走出营房,一起到附近的苗家村落去散步。虽然地处边境,但这里不是一线,所以当地的群众生产生活比较平静。我们一边行走在这绿树环绕的小路上,一边谈论着各自的学习、工作、家庭乃至未来的事情。他家住在农村,是高中毕业生,如果不是这次参战,他计划参加军队院校的招生考试,到军校去深造,用知识改变自己未来的前途命运。但是这次到前线参战的机会很难得,能在参战期间做出一点成绩,为祖国的边防做出自己的贡献,即使迟一年参加考试也是值得的。同时,他也鼓励我要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和业务技能,为将来的就业发展打好基础。大概在他病愈计划返回前沿的时侯,恰遇他的一位同学的生日也快要到了,我们就一同步行往返近三十里的路程,赶到麻栗坡的县城,精心挑选了一件漂亮的衬衣,做为生日礼物,寄给他在故乡的那位同学。由此,我感到他对同学之间的那份真挚情谊。
1986年国庆节,正在前线某坑道参加施工的我们,利用工作之余步行去“老山主峰”,中午时分途经他们二连的驻地,海玉和二连的几位战友热情的接待了我们。一起吃过午饭后,他又相约另外几位战友一起,陪同我们登“老山主峰”。我们一起在纪念碑前合影留念。在同行的路上,他还边走边向我们介绍前沿的战况和他们的工作情况。他们这里经常遭受越军炮火袭击,路旁的草丛里,还有当年越军占领时布下的地雷,他们就是在这样危险条件下坚持工作。在主峰的掩蔽工事里,他指着我方和越方的阵地逐一进行说明,还讲了许多战区的其他事情,使我感觉到他们所处环境的危险和工作的艰辛。
两个月后的一天中午,有传闻说:我部前沿的一位战友不幸牺牲了。当天下午我才得知确切消息,这位战友就是李海玉同志,而那时他的遗体已经被送往新街火化。我们都没有能赶上最后送他一程!李海玉是我们团参战时期最后牺牲的战友。这一天是1986年12月2日!
部队从前线撤回归建后,团里为前线牺牲的六位战友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做为一起出征的战友,我一直非常怀念他,很想到李海玉烈士的墓前给他献上一束花,看一看魂归故里的他。然而,那些年,由于生活和工作等方面的缘故,这样的一天来得太迟太迟,直到二十六年后才终于有了这样的机会。
2013年1月,战友告知李海玉烈士的父亲不幸去世的消息,我急忙安排好手头的工作,提前赶到烈士故里参加祭奠。临出发前,我特意为海玉准备了家乡的特产:汾酒和竹叶青。我们几个战友利用祭奠之余,一起来到烈士墓前。
烈士安葬在村外的一处比较向阳的梯田中,一棵碗口粗的柏树,一尊斑驳的石碑,这就是李海玉烈士留给世人所能看到的东西了,我们一起在墓前举行了简单的仪式。了却了我多年的心愿。
在我们临返回的时侯,我来到李妈妈的面前,默默的拿出二百元钱,塞给李家老妈妈,一再叮嘱她要保重身体,并祝愿她老人家健康长寿!
归来的那天晚上,我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欣然写下了两首小诗,聊表怀念。

好想看看你,在你青春之花不幸凋落在“老山前线”的时候!
好想看看你,在部队从祖国南疆胜利凯旋的时候!
好想看看你,在春色播向大地撒满山崖的时候!
好想看看你,在金秋果实挂满枝头,心中荡漾幸福的时候!
可是,这一刻来得太迟!太迟!
太迟!太迟!
海玉!我亲爱的战友!
我们的迟到是不是让你感到一丝的孤独和惆怅?
你是不是觉得世间的我们早已把你遗忘?
其实,正如有那么一首歌:
“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
二十六年过去,
"看看你"的心事一直犹如磐石一般,
沉沉地压在我的心头!
偶尔梦中见到你,
还是那样的青春,
那身军装!
让我醒来就流泪心伤!
尽管岁月沧桑,
几十年过去,
在我的内心,
一直有这样一个愿望,
那就是——
“好想看看你!”
满怀二十六年的期盼,我们来了!
怀揣汾酒竹叶青云烟,我们来了!
吕梁山中那个赵庄村,我们终于来了!
一座孤坟,
一尊石碑,
一颗苍柏,我们来了!
我们来,是为看看亲爱的战友!
他早年捐躯在祖国的南疆,
永远定格在二十一岁的青春年华!
谢谢你!孤独的苍柏,
谢谢你替我们陪伴着战友!
谢谢你!沧桑的石碑,
谢谢你镌记着那一段历史,










作者简介:张文平,男,山西省乡宁县人。中共党员,六O后,1984年11月入伍,在原工兵十四团服役四年余。1986年3月参加了对越反击作战任务。退伍后在铁路系统工作,喜爱文学和军事收藏。现居山西侯马市。

编者简介:笔名汉上沙,原名陈大清,出生于一九五八年十一月,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人,中共党员,一九七六年入伍,服役于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工兵第十四团,一九八O年退役。乡镇公务员退休,现为汉中百利原盛财税服务有限责任公司执行董事兼总经理、国风社陕西分社认证编辑,居住地陕西汉中。饮酒花树下,诗自成两行。

编审简介:张富贵,男,汉族,1955年8月8日出生,甘肃省泾川县人。中共党员,本科学历。先后从事教育、军旅、公安和青海石油党群、职业技能鉴定、人事服务等工作,退休后定居西安。作品见《中国培训》《中国石油》《青海石油报》等纸刊及网络平台。诗观:抒心志,言真情,以诗歌为载体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现为国风社陕西分社副社长、副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