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痛悼赋坛好友马向党老兄
政企为头雁,赋坛称俊马,十六载文心尙古以勤,象笔奋飞,辞章富丽驰名远;
气神傲雪梅,意望引梓乡,双百篇力作行刊而噪,赛毫卓逸,景迹昭华勒石多。
——浑河诗社 姚永安泣挽[流泪][流泪][流泪]
与向党兄交识十余年,常相切磋,每有新作互为分享。感知为人谦和朴诚,赋风严谨工丽,是个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前几天与之交流新作,没得到回应,不想是垂危之际。最后一次欣赏的是他的《卧虎山庄赋》。现惊闻鹤仙逝,噩耗传来,不胜伤悲,特撰联以挽之。痛哉!愿马兄天堂有位,一路走好!得到永远安息😭😭[合十][合十][合十]
附1:
马德实(马向党)先生讣告
讣告
丹东市辞赋学会会长、丹东市诗词学会顾问马德实(又名马向党)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不幸于2021年7月20日9时30分在辽宁省东港市逝世,终年76岁。遵马德实先生遗愿及其家人嘱咐,我会决定不组织参加告别仪式。特此讣告。
丹东市辞赋学会
2021年7月21日

挽悼诗联及其他诸体文字请于2021年7月30日前发至邮箱:langxiaomei@163.com
马德实先生简介
马德实(1946.6-2021.7),又名马向党,别号辽东一叟,男,汉族,辽宁省东港市小甸子镇人,大专文化,中共党员,高级政工师。曾任东港市乡镇和市委机关干部、东港市农场及市直企业负责人、丹东市市直企业负责人、东港市民营企业负责人。
马德实先生于2015年开始创作辞赋,曾先后发表辞赋作品及辞赋论文近200篇,文笔以气魄壮阔、典故丰沛、句法讲究见长。其辞赋作品经常被各地文化集会采用,并在国内各种大赛中获奖40余次,勒石刻碑10余处。著有辞赋作品集《松龄赋语》。曾被“中国诗歌春晚”评选为2018年度十佳辞赋家。

马德实先生曾任中国辞赋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诗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辞赋网总编、中国赋学网副站长、云南静山赋学院副院长、中华百家姓氏赋编纂办公室负责人、辽宁省诗词学会副秘书长、辽宁省诗词学会辞赋委员会主任、丹东市诗词学会顾问、东港市诗词学会会长、丹东市辞赋学会会长等,多次担任全国性辞赋大赛评委。
马德实先生是于中国赋坛有着重大影响力的辞赋家,但他并未止于一己之荣耀声名。他积极奔走呼号,以极大的热忱投身于振兴丹东地区辞赋事业的活动中。在他的感召和努力下,作为全国第二家市级辞赋学会丹东市辞赋学会于2019年5月18日正式成立。堪谓筚路蓝缕、披肝沥胆、一心为赋,马德实先生为丹东市辞赋学会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他的逝世是丹东辞赋界的重大损失。

挽悼诗联及其他诸体文字请于2021年7月30日前发至邮箱:langxiaomei@163.com
附2:
古稀老人的辞赋振兴之路
“他,海曲皤翁,赋坛名匠。十四载象笔奋飞,双百篇华章秀朗。边地秋色,缤纷于壮紧之中;尧天春晖,绚烂于长隔之上……”2019年1月24日,在中国诗歌研究中心联合100多家媒体主办的2019年第五届中国诗歌春晚上,伴随着这段颁奖词,73岁的马向党走上舞台。接过“2018年度全国十佳辞赋家”证书,这位赋坛升起的古稀新星深感肩上传承赋文化的担子更重了。

花甲学赋,跻身“赋坛三马”
“获奖只是人生路上的新起点。”8月12日,说起获奖经历,年逾古稀的马向党十分谦虚。
1946年出生的马向党是东港市小甸子镇人。之所以说是赋坛新星,是因为他是在退休后才开始学习辞赋创作的。2006年,从工作岗位退下来的马向党有了更多的时间看书学习,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读到了一篇骈赋,词藻富丽、意境磅礴的文字激发了他的兴趣。通过不断搜索,他找到了中国著名辞赋作家孙五郎的《关东大年赋》《庄河赋》两篇赋文,很是喜欢,便将作品做成图轴悬挂在卧室墙上,每天早晚都要大声朗读一遍,一边读一边揣摩文章的规律,时刻进行标记,“连老伴儿都说我是不是彪了”。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反复诵读中,马向党渐渐发现赋文都是押韵的,并且像对联一样上下对仗,之乎者也的用法也寻找到了一定的规律。辞赋创作在心里渐渐明朗起来,他开始尝试创作。
随后,他将自己创作的8篇作品都发到了中国诗赋网。没过多久,就接到了孙五郎打来的电话。“真没想到他能给我打电话交流探讨,我就借这个机会跟他请教了很多问题。”一个电话之后,马向党“一下子就感觉入门儿了”。而从感兴趣到入门,他历经了5年时间。
2010年,马向党在朋友的帮助下,找到了中国辞赋网和更多有关辞赋的网站、论坛版块,并在网上认识了凝樱子等众多颇有成就的辞赋作家,有了更多、更大的学习天地和展示平台。他每每在网上发表一篇作品,都会跟上一段求教的话语。恳切的言辞感动了很多作者,纷纷对他的作品进行点评,提出不少好的意见。马向党像小学生一样虚心接受,创作水平在大家的点评和指教中迅速提高。后来,他又参加了凝樱子举办的辞赋培训班,系统接受辞赋创作知识教育,创作水平又有了显著提升。
马向党对辞赋达到了痴迷的程度,无论走到哪里都在思考创作,即时是在上百人聚集的场所,脑子里也都是赋,再嘈杂的声音也听不到。十几年来,他在辞赋创作上取得了丰厚的成绩。创作发表辞赋作品及学术论文近两百篇,在各种大赛、征文中获奖四十余次,已有8篇作品刻碑。他善于从家乡历史文化中挖掘素材、寻觅灵感,其作品《东港赋》《观鸟赋》《獐岛赋》《祭东港抗日英烈与死难同胞文》等都十分精彩,24万字的《松龄赋语》已编撰出书。他本人也先后担任过中国辞赋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诗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辞赋网总编、中国赋学网副站长辽宁省诗词学会副秘书长、辽宁省诗词学会辞赋委员会主任、丹东市诗词学会顾问等,并和中国著名辞赋作家马建勋、马铭清一同被誉为“赋坛三马”,成为中国辞赋界老中青三代代表人物。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主办的《中华辞赋》杂志2019年第七期“诗赋人物”专栏也专门介绍了马向党的创作情况和作品。

成立学会,致力培养丹东辞赋达人
即使取得了诸多成绩,马向党仍觉得“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他说,赋是我国古代一种有韵文体,讲求文采、韵律和对仗,兼具古典诗歌和散文的性质,文辞精美、辞藻富丽,传承赋文化就是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名辞赋作家,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019年5月18日,丹东市诗词学会辞赋学术委员会成立,马向党出任会长。谈起委员会的成立,他感慨地说,近年来,丹东涌现了众多辞赋创作爱好者,他们凭借极大的热情,自学创作了很多辞赋作品,但是有些作品不讲押韵,有些作品不符合对仗要求。看得出,大多数作者都没摸着创作门路。看着这样的创作现状,马向党十分着急。“我不能光埋头写自己的,应该和这些爱好者一起研讨、共同学习。”他坦言,成立辞赋学术委员会他也有一点“私心”。“我一直想着把赋文化传下去,但是我的几个孩子对此兴趣不大,很少把我的作品完整地读完,自己觉得挺悲凉。”既然家传传不下去,就不如传给社会上的辞赋爱好者。”带着这样的想法,马向党和我市的全国著名辞赋家李学文、郎晓梅,筹措成立了丹东市诗词学会辞赋学术委员会,进一步整合丹东地区辞赋文化资源,培养更多的辞赋创作人才,推动丹东辞赋文化的传承、发展。
为了提高爱好者的辞赋创作水平,马向党想了很多办法。“‘落实桩桩件件,安排点点宗宗’,这一联全对上了,若加个虚字会更好,‘落实于桩桩件件,安排以点点宗宗’。”这是在委员会“双周一赋”活动中,马向党对会员作品的一条讲评。整整5页的文档中,对作品逐字逐句修改的30条讲评,彰显马向党对创作的严谨态度和对会员的无私传授。他还与云南静山赋学院联系,让会员参加免费初级班,在网上公开授课,如今已进行到第四讲,大家都表示受益良多;还组织举行各类征文、采风活动,通过同题作文互相取长补短、切磋交流。几个月来,学员们的创作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传承辞赋的新时代意义
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文体,赋在新时代又有着怎样的意义?马向党说,从历史上看,汉代、唐宋都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也是赋兴盛的时代,这是因为赋有着强大的歌功颂德的作用。因此,在祖国发展兴旺发达的新时代,赋的振兴指日可待。2007年《光明日报》推出专栏“百城赋”,面向全国征集和刊登城市辞赋,在中国文化界影响很大,成为辞赋文化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赋就像一曲交响乐,多种铺排和富丽的辞藻令整体气势恢弘磅礴,读起来有味道,听起来也很容易引起共鸣。”马向党说,赋的特征使这种文体更适合于表述一个地区、一个景区甚至是企业的历史文化内涵。尤其是为景区作赋,更能使文化和风景高度融合,提升景区的文化内涵,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如何传承赋文化,马向党也思考了很多。他呼吁各种媒体要多采用一些辞赋作品,社会上多举办一些征文活动,鼓励更多人参与到辞赋创作中。同时,在城市文化活动中,应该多有一些辞赋文体的出现,或者以朗诵、配乐、伴舞的文艺形式来表达、传播,不仅吸引观众,更增加和提升文化活动的分量和内涵。还应多开展一些辞赋的探讨和创作活动,提升创作水平。“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能让辞赋进校园,不仅开设辞赋教育课,还应该用赋讲述学校的历史文化。”他说,不妨号召辞赋作家为全地区的学校作赋,展示在校园里。这篇赋就是学生最好的本土教材,赋中写的是自己学校的历史,自己身边的事,让师生读起来倍感亲切,学习起来也更有兴趣。
“传统辞赋,是一座壮丽辉煌、奧妙无穷的宫殿。但是,当今人们对其知之不多。我有志穷毕生之力,为这座宫殿添砖加瓦,增光添彩。”马向党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