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俊科,网名了了,微博巴族十三客,河南西峡八迭人。中共党员,河南省作协会员,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闪小说专委会会员,中华精短文学学会联盟会员,洛阳市作协会员,洛阳诗词学会会员,西峡楹联协会常务理事。出版有《恩情重于山》、《赵洼,曾经的地方》,《后凹,远逝的记忆》,《山村细雨》等文学作品集。

怀念师嫂王瑞亭
文/李俊科
刚进入二伏,暑气就让人透不过气来。天一热,灵感出不来,思维也就凝固了,拿起笔,长时间一个字也写不出来。翻开日历,那个悲痛的日子就出现在眼前,心情立刻就悲凉起来。正好,窗外风裹着雨敲打着我的心灵,心里更加哀伤。2021年7月23日(农历六月十四),是师嫂王瑞亭去世一周年的纪念日。想到了她,我思维的闸门瞬间就打开了,她的音容笑貌即刻就出现在眼前。我的文字虽说有点艰涩,但心情是真诚的。思维的闸门一旦打开,那些往事很自然地从脑海深处浮现出来,就一发不可收拾。
我最后见到她时,还是几年前在她的家里,想不到那一次竟是永别。那时,我带着新近出版的作品集送给她。她正在院子里忙着,看见我,就很高兴地把我引进屋内。让座又倒茶,让我很不好意思。她认真地翻看了书的内容,又看了书后的价格,就要掏钱给我。她说,现在出书要花钱的,我知道弟妹没有工作,你的生活也不是多宽裕。我的经济能力相比较来说,比你们要强一些,多了没有,一点心意还是可以表示的。我坚决不收,她生气了说,就是帮忙,也是帮自家妹子的。我说,我们俩身体都很好,没病没灾的,每个月不需要花多少钱,我那点生活费还是可以的。在我的一再坚持下,她才把钱收了回去。她叹了口气说,你退休后的生活还是很充实的,没有几年就写了三本书。不像我,虽说教了一辈子书,离开讲台二十几年,啥都忘完了,整天在家里闲着。老赵走了之后,孩子们一上班,我真的成了孤家寡人,要多寂寞就有多寂寞。你知道,我是闲不住的,好在,有几间老房子,一个大院子,门前还有块菜地,戳戳扫扫,薅薅锄锄,也就成了我每天的工作。要不是这,我会急出病来的。我临走时,她还像当年那样嘱咐我,尽管如此,毕竟年龄大了,还是要注意身体,不能像教学时候那样,工作起来不要命。

她去世的时候,还是一个学生打电话告诉我的,我听了很愕然。接着,朱玉运老师也打来电话,才证实了这个消息。当时,虽说是假期,外孙女还上着辅导班,我刚离开西峡去洛阳照护。好在,妻子还在西峡,我只好让妻子代替我去参加了她的葬礼。
对于她的去世,我感到很不解。她身体没有毛病,只是头发白了。在学校的时候她喜欢操心,很早就华发飘飘,还没到退休时,头发就已经全白了。虽然头发白,但是精神很好,声音响亮,走路带风。我每次回八迭经过她家门口时,总能见到她在院子里忙碌的身影。她每每看见了,总要和我打招呼,希望我到家里坐坐。这些年,我客居洛阳,很少回家,几乎没有见到她。过年或者暑假短暂的几天回去,经过她家门口的时候,大门总是紧闭不开。问了邻居,才知道她有病了,不是在北京,就是在郑州,或者在女儿家。听到她去世的噩耗,我感到十分震惊。
我认识她,还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虽然同是教书,因不在一个学校,期末监考的时候她又很少被派出,没有交往,就根本不认识。1987年秋季开学,我从程营中学回到了八迭堂中学,才知道有个校长叫赵天明,他的妻子就是王瑞亭。初听到“瑞亭”这个名字,感到很新鲜,认为应该是一个温柔秀气的女子,见了面才知道我的感觉是正确的。她身材富态,且雍容典雅,不失庄重大方。慈祥善良,态度和蔼,给人一种儒者的慈母形象,让人容易接近。经过几次近距离的接触,才了解了她的性格特点,知道了她的过去和现在,真有点儿相见恨晚的感觉。

她与丈夫赵天明校长同是师范同学,1963年毕业后,都分配在北山米坪乡长探河,后来在又到桑坪乡张庄学校。她先于赵天明校长下山,在回车乡的郭家营(三官庙小学)教书。1970年,赵天明校长下山后,俩人就先后分配到了回车乡八龙庙学校、回车堂学校、毛河小学和黑虎庙小学。那个时候各村都有戴帽初中,她就担任中学语文教学。由于教学的地方距离她的家乡八迭冲石梯赵营较远,从那时候起,她们就养成了吃住在校的习惯。即便是有了孩子,也是如此。每到星期天的时候,不管天阴下雨,她们总是拖家带口在两地奔走,从不嫌麻烦。她们在那里一干就是十几年,把自己美好的青春都贡献在了那里,为当地培养了大批的优秀学生,给当地群众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1982年,她随赵校长回到了石梯小校,随后调到八迭中学,1986年调到杜店中学。1987年我回到八迭中学(后来改为回车三中)的时候,学校校长不知道为啥没有到位,教改组安排赵校长就又回来了,她仍然随丈夫回到家乡的中学,一直到1995年退休,再没有挪过地方。
我叫她师嫂是有根据的。我爱人姓赵,在续家谱的时候,才知道赵天明校长是本家的堂哥,王瑞亭就是她的嫂子。因为工作的原因,我仍习惯叫她王老师,嫂子只是心里的称呼。知道了这层关系之后,她对我倍加关心,把我当作她的小弟弟看待,一直默默地帮助我,鼓励我。

我刚调回八迭中学那阵,学校的教学设施极度匮乏,住房也特别紧张,她就提议让我住在大殿的当间。那时,她们住在东头,教导主任住在西头,当间是教师会议室。她说,咱们学校没几个老师,开会的时候里外都能站人,先保证老师有地方住。其实,她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让我住在她们的旁边,随时都能帮助我。当时,从师范毕业分配到校的体育老师贾会学也没有地方住,我们俩就在东西界墙下各置一张床,这就成了我们的住室。两床之间只剩下半尺多宽的走道,十分狭窄。床头没有界墙,就挂上一幅废旧的帐幕当帘子,俩人合用的一张办公桌,就放在了帐幕的外面。这里就成了我们的舞台,每天的生活都像走马灯式的忙碌着。我们俩都年轻,夜晚贪睡,每天早上,都是她隔着帘子把我们叫醒。由于我的饮食习惯独特,迫使我开灶单做。屋子两头都是领导,我怕油烟缭绕影响他们的生活,就打消了这个念头。实在没有地方,我打算在前檐垒个小锅台。考虑到柴火没有地方堆放,还影响卫生和美观。在我左右为难之时,她说,一个人的饭,影响不大,就在帐幕外的桌子上放了个煤油灶。她的一句话,解决了我的大问题。一天三顿,我都在煤油灶上度饥荒。我教的课程,大都在饭前的最后一节,饭后还有自习。地方窄小,无法提前准备食源,做饭的时候都是慌慌张张的,有时候急着去伙房轧面条,还要洗菜。饭还没有吃罢,又要进课堂。她看到后,就给教导处建议调整一下我的课程,或者帮我擀面条,或者淘菜时专门给我留一把青菜。后来,学校的教学楼盖好后,门窗还没有装上,她就建议我们先搬进去,外面挂上帐幕挡个风雨。她说,地方宽展了,做饭时能提前准备,不至于太慌张了,工作起来更安心些。

她是一个很要强的人,在困难面前从来不服输。她教的是毕业班语文,还兼任班主任。她就从细处着手,严格要求,狠抓教育教学。捕捉学生的思想苗头,不放松任何一个细节。她孙女跟着她上学的时候,每天要备课、上课、批改学生作业,处理班级的杂事,接待家长的来访,还要操持家务,虽然忙碌些,她都从容应对,工作有条不紊。她严于律己,身体力行,对学生要求严格,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做到。她说,教室里只要有学生,老师就应该在讲台上。这不是监督学生,而是给学生做表率。学生良好的学习风气和自觉的学习习惯,就是这样养成的。她的时间观念很强,每天早上五点准时起床。只要睁开眼,她就是一架永不停息的机器,教室、住室两点一线,从没有见她坐下来休息片刻。晚上十点半,我们都熄灯了,她们屋里的灯还亮着。不是批改作业,就是准备第二天的讲课内容。因此,学校每次考试或评比,她带的班级成绩,都在同级同科的前面。
在教研活动中,她讲得最多的还是教学方法。她说,师者,授业解惑也,以学生接受为目的,方法再多,学生掌握不了,都是无用功。我只有一条,老师少讲,学生多背,多记。这样,学生才能在运用中得心应手。一味地放任自由,快乐教育,是祸害了学生的。

学生求学的路十分辛苦,特别是农村的孩子更是如此,山区的孩子也是这样。她有山区教学的经验,非常清楚这一点。因此,她对每一届学生的情况都要深入了解,不同情况,分别对待,达到既教书又育人。学习上有困难的,就安排成绩好的学生进行传帮带。家庭困难的,自己就想方设法予以帮助。思想有问题的,就面对面进行疏导,把苗头扼杀在萌芽之中,为此,曾经挽救了一些险些失足的学生,赢得了学生家长的好评。八迭中学的学生除了本冲道的以外,也有来自彪池和偏沟小岔的。路途遥远,交通困难,给学生带来了诸多不便。因此,每周都有个别学生身体不适,她都要及时提醒老师们过问。真是有病不能回家的,就把中药带来,放在她的厨房里,她就告诉赵校长定时煎药,凉茶,学生利用课间饮用。她的厨房里经常备有两个药罐,以解学生煎药之困难。因此,被家长戏称为“老师妈妈”。
她还是丈夫的贤内助。学校的部分工作,大都是她最先提出来供丈夫参考,然后通过校领导讨论后再公开执行的。学生代XX家庭困难,得了重病后在医院治疗,花了很多的钱,学生家长非常苦恼,她就提议全校师生捐款予以帮助。学校因合并,挂名在二中,我校老师的成绩往往得不到肯定,她就提议中招成绩奖励的标准不能以他校为依据,应该根据我们的制度单独核算。非毕业班成绩出来后,她建议我们自己去抄回来,按照自己的奖惩制度予以奖励,期末结束的时候立即兑现。她通过外地学生,了解到别的学校有复习材料,就建议让我去搞一些带回来参考。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能取得很好的成绩,与她的建议是分不开的。朝同案,夕连灯,几度年华研律题诗成益友;春启风,秋化雨,满园桃李捶胸洒泪悼良师。一生勤勉善良,敬业守信,善于帮助同志,热爱集体荣誉的王瑞亭老师,我的师嫂,已经离开我们一周年了,但是她的精神和智慧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每每我与同事和学生回忆起她的时候,都对她怀着一种敬佩的心情。她用毕生的辛勤劳动感染了一大批人,感染了她教过的所有学生,大家会永远怀念她的。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虽然我现在也已黄昏,但余晖尚在,应该做的就是,要化悲痛为力量,好好地活着,珍惜所过的每一天。回首往事,立定脚跟,总结先辈的奋斗历程,传承与后人。面对现实,放平心态,在飞速发展的今天,继续发挥我的夕阳余热,用快乐充实的生活,来缅怀我的师嫂,来纪念我们的同事,来告慰她的英灵。3998 2021.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