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佩君,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创作。诗,散文,小说均在《文学报》《上海文学》《北京文学》《劳动报》《都江堰》《新民晚报》等报刊发表。2003年北京文联出版社出版《行囊》诗集。2008年获上海市五一文化散文金奖。2008年获北京文学散文三等奖。2016年由上海文汇出版社出版诗集《魔都咖啡》。2017年由上海文汇出版社出版《无法刹车》长篇小说。现在上海文艺网都市头条等各大网站发表。并且,有相当数量的诗歌和小说,在海内外得到认可。
诗经中的遇见
佩君
谁在默吟
宛在水中央的女子
大雅小雅前呼后应
生长出芬芳的魂魄
而你是如何
迈开婀娜多姿的小碎步
弦而歌之
相逢盛开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就让风月来轻吮
千年思绪
融合蔷薇的背影
谁又执念回眸
给予人世间的感叹
那个女子还是手持荑草
巧兮倩兮走来
河畔月下阡陌或芦苇旁
半醉的精灵相约谁呢
一支彤管笔能否留存记事
光阴寸寸瞬间远
如今 踩着古乐
多想化成诗经的女子
透过绮疏
试问那颗零露归向哪里
【今音评论】
在默吟和零露中也有颠沛流离
陈佩君诗歌《诗经中的遇见》的评论,一个是看人物对爱的能力是否丧失,另一个看人物的静观程度。在诗歌中首先确认人物在“遇见”中对爱的认识,是处于一个没有患得患失的状态,这就说明爱在人物心中没有失去平衡。
其次是对颠沛流离的认识,在诗歌中只是从人物的思绪入手的道理就在于对爱的问题上,立足于好似看穿这个角度,这时候人物的心思,在其他作者常规的千篇一律的套路中,就注入了新的思维,其中也是以认识的能力大小来作为审题前提。
不妨站在好似看穿的角度来对这首诗进行赏析。比如人物的声线处于一个柔声的状态下所作出的反映,也就是这首诗的结构形成与发展中感觉到的。但也不排除颠沛流离的思绪和行为也相应存在。像这样的认识与认识的结构组成,自然会产生许多新意。那么,其他作者如果也在创作这首同题诗,是否也会产生比以上说法更为生动或准确的语言。如有的话只管尽情地表达出来为上策。这是由第二段第八行尾的“感叹”所致。
在这时候,这个“感叹”和评论中所提及的颠沛流露并不矛盾。这是从反证的角度来作逆向思考的。作为方法,还有很多,都需要在实践中去把它化解,并不是从新华书店的书架上看来和抄来就能解决问题的。接着,再去看诗歌人物有否颠沛流离的思绪或行为存在,同时也作为考证或考量,这样会对诗歌的理解又多了几分新鲜与陌生。新鲜是指,很少有人提及的观点或思路,而陌生是指内涵的深度,但并不是指诗歌语言的陌生与陡峭。
于是,就把第一段第一行的“谁在默吟”的状态,再去把它化开。当然从技巧上看这首诗歌的切入方式是从设问开始的,其意以叩问方式来显示认识事物上的主动,这个主动就是第二段和第三段的分别展开。同时也可以考量诗歌人物对爱的感情和能力是否继续持有或已经丧失。
但是事物是在变化的,这首诗也用变化与发展的眼光来结构,这就涉及到了对第四段的理解,核心是“零露”作为人物的指代,也存在着一个方向感,比如何去何从。纵观全篇,诗歌的线索发展并不是光依靠动词在发展线索,显露出来的智慧是在于把依靠动词来发展结构的教条和狭隘颠覆了或正在纠偏。看得出人物的静观事物的能力和态度,相对而言,有着自信和充满自信的内涵,其本身就是在化解风险。尤其是女性。
只因为诗歌人物有了自信和充满自信,也就赋予了这首诗歌的美妙。比如诗歌最后一段最后一行的“归向哪里”。对于一个女人来说,这个归向就是把最珍贵的感情,在最难的时候给自己心仪的对象。这首诗歌的结果便产生出来了,作为补题形式,它照应了第一段第一行的“默吟”。另外,这首诗歌人物的关系转换与跳跃也比较快,这就需要读者去理顺了。
评论作者简介:今音,王荣根,出版长篇小说15部,评论25部,中短篇小说、诗选各1部,合集3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