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诵者简介

二十四节气养生——大暑
文|诵读|南屏晚钟
摄影|远航回归

听众朋友们大家好,又到了节气养生时间了。俗话说:“小暑大暑紧相连,气温升高热炎炎”。在日升日落之间,今天我们迎来了大暑。
大暑处在三伏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乃是一年当中暑气最盛的时节。

“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谓的“六邪”(指“风、寒、暑、湿、燥、火”)中的暑邪。三伏天不止是养生的好时节,更加是一个需要避病的日子……
《黄帝内经》讲:“夫百病之始生者,必起于燥湿、阴阳、喜怒、饮食、居处。”
入伏后雨水增多,空气湿度变大,很多人贪凉,开空调喝冷饮,导致湿气入侵体内,整个人都黏糊糊的,像穿了件湿衣服,中医理论认为,“湿气通于脾”。而脾主肌肤,如果体内湿气很重,皮肤就会有所反映,年轻人长痘,中老年长斑,小儿湿疹、痱子等,多是湿气淤积的表症。

所以,暑热最盛的三伏天,正是祛湿养脾的大好时机,
切忌贪凉,祛除燥湿。
人们常说防暑降温,其实防暑并不是降温那么简单,还要湿、温同防。
“暑”与“热”不同,它有“煮”的意思。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古人云:暑不离湿。湿热夹杂,使人如在蒸笼中。

这种天气,不宜吃太凉的食物,否则寒热相激,容易引起肠胃不适。大暑前后l0天左右,天气往往闷热、潮湿,人体感觉炎热。在这种天气下,人容易受各种疾病的困扰,如头痛、头晕、乏力、腹泻等。儿童多见厌食症;一些人还容易突发心脏病、高血压等。极端的气温对人体的生理和心理会带来种种不利,甚至还会引发痉挛和中暑等急性病症。针对这种情况,陈允斌说:“今年是一个“寒水之年”,夏季雨水极多,体内有寒湿的人,姜枣茶可以喝到三伏结束。

寒湿重的人,一直喝到秋冬也可,只要喝得舒服可以一直喝。”
大暑期间除了注意做好防暑祛湿,还要养护好脾胃。
此节气前后,高温闷热,且雷阵雨多,易挟湿。暑湿之气乘虚而入,最易使人伤津耗气,人体感觉甚为虚弱。因此,这个时候最容易发生中暑。调养以清暑、健脾养胃为主,饮食最好以清淡、滋阴的食品为主。对于正常人或略微虚弱者,宜清补。

长夏大暑常常是“无病三分虚”。除了要及时补充水分外,还应常吃一些益气养阴的食品以增强体质,使湿热之邪无机可乘。陈延说,所谓“清补”,就是食用甘凉滋润之品,补益人体损伤的气阴,这种方法既避免了补气药的温燥,又避免了清热药的苦寒伤胃,补而不燥,清而不寒,既消解了暑热,又增强了体质。对于慢性病人或阳气不足者宜温补,这种进补方法仅适合长期患有慢性疾病的人以及身体阳气不足、经常出现手脚发凉、怕冷等阳虚之人。对于正常人群需要慎重,以免出现咽痛、牙痛、发烧等上火的情况。

在大暑这个时间段,想要做到养生,要保证我们每天有足够的蛋白质摄入,日常生活当中蛋白质有豆制品,鱼虾等富含优质蛋白,因为天气比较热的话,那么我们人体的新陈代谢也会比较快,热量的消耗量也比较大,所以足够的蛋白是每天必要的。另外,我们可以适当的给自己增加一些清热解暑的食物摄入,例如绿豆汤,百合粥以及苦瓜等等。
防止情绪中暑,因为情绪中暑对于我们身体健康来说,有着一定的损害,尤其是对于老年人,容易造成心律失常,血压升高等的问题。
因此,在暑热难耐的日子里,首先还是要有好的心态,一早一晚趁着天还凉爽,走出家门看看大自然,赏花看草。想想雨打荷,念念风扶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