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开富贵千年喜
文/朱双顶
“有人说你娇媚,娇媚的生命哪有这样丰满;有人说你富贵,哪知道你曾历尽贫寒。”一曲《牡丹之歌》,唱红大江南北,成为经典传唱。牡丹,以“百花丛中最鲜艳,众香国里最壮观”而倍受赞誉。那么,牡丹是从何时起而受到人的的喜爱与追宠呢?
可以说,牡丹作为男女之信物,应能上溯到《诗经•郑风•溱洧》之中,不过那时还不叫牡丹,而称“芍药”。诗中说一群青年男女,在阳春三月,来到溱河洧河,淌着清冽的河水,有说有笑,一边嬉戏一边互赠着礼品,洋溢着爱的芬芳,于是就有了“维士与女(青年男女),伊其相谑(相互调笑),赠之以勺药”之情。“郑声”也因《诗经》中这些记载倍受怨屈,被后世的卫道士们烙上“淫”之恶名。“芍药”,在这里成了男女表达爱意的道具,也就是说牡丹以“芍药”之名出现于远古之时,即成为男女之间表达爱意之信物而受到喜爱。

但真正有“牡丹”之称的记载,应是拜汉光武帝所赐。据1932年出版的《柏乡县志》上说,刘秀曾躲入河北柏乡县北郝村弥陀寺的牡丹花间,避掉王莽大将王郎将军的追兵,逃过一劫后在寺内断墙上署有“刘秀题”的一诗:
小王辟难过荒庄,井庙俱无甚凄凉。
唯有牡丹花数株,忠心不改向君王。
牡丹一名自此传开。刘秀登基称帝后,遂赐名“汉牡丹”。如今,此已成为当地传说文化,有了举办“汉牡丹”文化节之传承。
可见牡丹成名于皇帝,最终受宠也得于皇帝。隋炀帝杨广喜欢奇花异草,在东都洛阳开辟西苑,派人到全国各地收集名贵牡丹种植于苑中,开皇家园林大量种植牡丹之先河,取到了上行下效的示范作用,种牡丹、赏牡丹便在隋朝推广开来,牡丹便成为达官贵人受宠之花。《隋志素问篇》上就有“清明次五时牡丹华”之记载,可见当时就已有了集中观赏牡丹的场景。

唐玄宗李隆基喜好牡丹,将有唐一代牡丹的影响推向了高潮。在唐代,受隋朝遗风影响,王公贵族无不以观赏牡丹为热,到了唐开元年间,在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偏好下,宫廷内开始栽植牡丹,每逢牡丹花开季节,杨贵妃总是带领众宫女游览花间,如醉如痴。这当然少不了陪侍唐玄宗赏牡丹。据说,在天宝年间,一次唐玄宗与杨贵妃在沉香亭前观赏牡丹,一班歌舞奏乐,唐玄宗对领班李龟年说:“赏名花,对艳妃,怎么演唱旧词呢?你快招李白来写新词。”李龟年在长安一酒楼中找到李白时,他已喝得烂醉如泥,李龟年等人只好用马搀扶他回见唐玄宗。杨贵妃命人用冷水喷面解酒,李白借势躺在玉床上,将脚伸向高力士,高力士无奈,只好憋着一肚子气为他脱靴。李白于醉醒之后一挥而就,当场写下了三首咏牡丹诗进奉: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由此传下千古佳话,牡丹因被贵妃的喜爱而受专宠,又因李白醉后杰作而名扬天下。
到了武则天时代,牡丹又因受贬再扬名。相传洛阳牡丹本在长安,只因一日寒冬,武皇传旨:“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到了次日,百花俱放,唯独牡丹不开。这可了不得,气坏了女皇,震怒之下,命将牡丹贬往洛阳。想不到洛阳水土最适宜牡丹生长,牡丹因祸得福,在洛阳更是大放异彩。牡丹也因此傲骨而倍受人们的尊宠。所以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谈牡丹,初以为牡丹与芍药在颜色和香味是难分伯仲的,不认可牡丹为群花之王,但看了《事物纪原》一书后,得知牡丹遭武皇被贬一事,随恍然大悟说:“强项若此,得贬固宜,然不加九五之尊,奚洗八千辱乎?”意思说,原来牡丹花就是在这里比别的花要强,它的被贬也是注定的,当然如果不给它以花王的荣耀,又怎么能洗去被贬八千里的耻辱呢?”(韩愈诗:夕贬潮阳路八千)也许此是牡丹为花之王的一种来源吧。
说到牡丹素有“天香国色”之称,却与唐文宗李昂有关。传说唐文宗也是位爱好牡丹的君皇,一次他与大臣们在观赏牡丹的会上,兴从胸出,对中书舍人李正封的诗句“天香夜染衣,国色朝酣酒”大为赏识,随即将“天香国色”总结拎出,成为牡丹的美称自此始。
由于唐朝历代皇帝对牡丹的推崇,牡丹成为上层人士得宠之花卉,对牡丹的狂热甚至达到了穷奢极欲的地步,有白居易《买花》一诗为证:
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
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贵贱无常价,酬值看花数。
灼灼百朵花,笺笺五束素。
上张幄幕庇,旁织笆篱护。
水洒复封泥,移来色如故。
家家以为俗,人人迷不悟。
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
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谕。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可见唐时,人们对牡丹的狂热之一斑。

牡丹的端庄秀雅、仪态万千、天香国色,自然得到文人骚客的青睐,且经久不衰,以至于今。以牡丹为题写诗入画的是层出不穷、数不胜数。东晋的顾恺之,在名画《洛神赋图》中,画有盛开在洛水之畔的几株牡丹,是见到的牡丹第一次出现在画中,把我国牡丹载培的历史提到了一千六百年前。而写诗的除上面题到大诗人的外,唐代的刘禹锡写的《赏牡丹》也为传世之作: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最令人称道的是北宋欧阳修,不但写有《洛阳牡丹》诗,以“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之句见传,更以牡丹为考研而著名。他在洛阳作推官时,发现当时的洛阳城,无论民家还是官院,都植满牡丹,人们普遍地喜欢牡丹。于是他遍访民间,将洛阳牡丹的历史、栽培、品种以及民俗民情,做了详尽的考察,在此基础上写成了专著《洛阳牡丹记》,成了我国第一部写牡丹专著的发端。受他的影响,有宋一代后来写有牡丹专著的多达十多部。

清人蒲松龄,也不甘落后,竟以牡丹为内容,以志怪的形式,写成《葛巾》小说,编入《聊斋志异》中而广为盛传。说洛阳有一个叫常大用的公子,喜爱牡丹,听说曹州(今山东荷泽)的牡丹为山东第一,于是就借机去了,借住在一个官绅的花园里,在二月牡丹未开时,就去园中赏牡丹嫩芽,作了一百首《怀牡丹》诗来抒发爱牡丹的情感,感动了园中的牡丹花妖葛巾,几经周折终于娶得美人归。后葛巾又帮忙将妹妹玉版嫁于大用的弟弟大器。两年后,姐妹俩各添一子,这才告诉大用家人,说她们都姓魏,母亲是受敕封的曹国夫人。这引起了大用的怀疑,派人打听后,相信葛巾姐妹俩是花妖,于是就以《赠曹国夫人》为题,叙述自己的猜疑。葛巾听后,知事已败露,很是生气地对大用说:“三年前,我感激你对我的思慕,才把身子许给你。现在你既然猜疑我,哪能还在一起同住呢!”说完,就与妹妹一同举起新生的小儿扔到院中而去。地上的小儿奇怪地不见了,过了几天,孩子摔落的地方,忽然生长两株牡丹来,当年就开花,一株为紫,一株为白。由此生发,几年后,洛阳就成了有名的牡丹产地。蒲松龄真不愧于是中国志怪小说的集大成者,一个植物牡丹就这样被他写成人花相爱的故事,写成了洛阳牡丹来源之传说。
牡丹经历朝历代的栽培、传颂,开遍天下,走向世界,而今已是天下人共爱了。在清朝末年,牡丹就被当作中国的国花。1985年5月,牡丹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花之二。2019年7月,牡丹又被中国花协网上《投票:我心中的国花》,向公众征求我国国花意向,以得票率79.71%高居榜首。牡丹以不负天香国色、雍容华贵而享誉天下。
二〇二一年六月九日

【作者简介】
朱双顶,网名东香人,安徽省直机关退休人员,在家以读书为乐,近年内重拾旧时雅好,不时写点扎记、散文、随笔、诗歌等,先后在多家微信公众平台上发表二百余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