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眼中的故事
《黄河故事》读后感
刘慧
听到《黄河故事》这本书的名字时,一大堆大气磅礴的词汇从我脑海中闪现出来,我想,其中描述的故事一定是大起大落、恩怨江湖。因为黄河的名字就是那样大气,豪放,讲述我们公认的母亲河——黄河的故事,又该会是怎样一种荡气回肠的气势呢。这种对于书名的印象解读点燃了我的好奇心,让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书本,从扉页,一字不落地读下去。
果然,作者邵丽在代序中对黄河的描述颇有几分博古通今的意思,围绕着黄河的前世今生,做一番通彻的讲述。她说,当你懂得了一条河流,你就懂得了世事和人生。即使我们没有见到过黄河,没有吟唱过黄河,但几乎每一个人都能从灵魂上感受到它。因为黄河是属于我们的,我们都是黄河的儿女。黄河,多么亲切的名字,让你有种听到名字就想亲近其身的感觉。黄河所有的流经之处不只是单单地经过,其中有着数不尽的折戟沉沙,需让我们沿着它沧桑厚重的身躯,去探索,去发现。尽管岁月走来又渐渐远去,但是生活还在继续,黄河的故事还在继续。
就这样,故事娓娓道来。作者以给父亲选墓地为引线,牵扯出了故事中的一个个人物,又将这些人物的故事一一陈述开来。姐弟五人的成长经历和他们每人的生活场景,其实都是一件件平凡的故事,但是将它们串联起来,就是生活由点到面的整合,是相互关联、不可缺失的场景汇合。一开始,就感觉到文中的“我”跟母亲的说话方式不同于常人,“我”跟母亲之间的那种隔阂,正是无数纠结怨恨的根源。在我们的笔下,父母的形象大多是“好爹好娘”,我们都在讴歌或赞美父母的伟大和艰辛。试问,谁的爹娘当得容易?他们不都是为了家庭、孩子和生活而在默默付出吗?但是,父母有时也是自私的,他们也有常人所具备的人性的另一面。就如文中的母亲,她那刚强的性格和对自己孩子的态度,就是我们对母亲形象描述中常被忽略的一面。她的主见和担当,让所有人都黯然失色,尤其是父亲,当她把希望一次次寄托于父亲身上又一次次以失望收场时,她的那种怨恨更加深厚,甚至延续到了自己的孩子身上。爱里有恨,恨又是因爱而起,这种爱和怨恨的复杂交织,便是抓住我们内心的那根藤蔓。“其实,当我们置身其中,能够深深地感受到的是爱不起来、恨不彻底、痛不完全的无奈。”这就是我们的家庭故事,这种爱与痛交织的纠结,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父亲的形象就像是一个影子,他的死贯穿始终,让人感觉他死犹未死,他就是一段黄河故事,他所代表的父亲形象就像一棵卑微的草芥,他也有追求和梦想,但是生活回报他的却总是幻灭和循环往复的击打。因此,他不再抗争,从善如流。这不只是文中的父亲,还是生活中许多的父亲,作者将这样的父亲形象放大,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父亲的苦衷和悲哀。“父亲,生于黄河,死于黄河,最后也将葬身于黄河岸边。”这一段黄河故事,一定会蜿蜒延伸,持久长远地葳蕤流淌。
读完故事,掩卷深思,感觉余味未尽,通篇虽没有波澜壮阔的情节,但这平常百姓家的故事才是最真实的,最能深入人心的。这样的故事似乎永远没有结局,它在我们的生活中仍在重复、继续。平凡的人,过着平凡的生活。平凡人的故事才是最好的故事。我们都要尝试“看见最卑微的人的梦想之光”,“毕竟,如果没有足够的慈悲和耐心,那梦想之光是很难发现的”。对于一个热爱文字的人,一个写作者,要善于用一种悲悯情怀去发现生活里的纯真质朴,用我们的眼睛去发现我们身边普普通通的人和事,用我们的文字去揭示生活表面下的真相。小人物照样有大情怀,家国天下都在不息流淌的日子里。
每一个迷人的故事,都是我们生活的记忆叠加和厚重累积,我们要先成为生活的体验者、观察者、记录者,再成为一个思考者和超越者,才能引发情感驱动,写好眼中的故事。
作者简介
刘慧,河南省驻马店市遂平县人,在平凡中追求美好,喜欢在闲散的时光里用文字编织生活。系河南省诗歌创作研究会会员、驻马店市作家协会会员、驻马店市诗词学会会员,有多篇作品发表于报刊,著有诗集《半树花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