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故事 :杓杓与罐水
文/杨迪焱
“一杓一罐水舀干两边溪”。这气吞山河的千古绝联在城步苗乡流传已久,至今尚无下联,倘若读者您有兴趣不妨一试,填补一下这历史空白,回复一下古代文人。
在城步县丹口镇边溪河流域,有两个村组的地名是以人名而命名的:一个叫“杓杓”,一个叫“罐水”。
相传,这是为了纪念两位勤耕苦读,满怀抱负的血性男儿:“杓杓”与“罐水”才把地名改了的。

从前,这里极端贫困,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刀耕火种,收获甚微,杂粮充饥,食不饱肚。尽管生活艰难但村子里的人们却异常团结,友好相处。
一年春天,有俩老庚同时老来得子,两人欣喜若狂,笑逐颜开。但却因目不识丁无法为孩子取名字而犯愁。孩子三朝已满,取名迫在眉睫。于是,俩老庚商量:各自选择家里最“珍贵”的物件名作为孩子的名字。
一个家里有个用了几代人的杓子;一个家里有个古老的罐子(正装着水),就这样俩老庚的孩子都有了好叫好听好记而不会写的名字:一个叫“杓杓”,一个叫“罐水”。

杓杓、罐水从小聪明过人,酷爱读书,他们总是结伴去很远的学堂,窗外侧耳听“四书”,门缝窥视学“五经”。
杓杓、罐水八九岁的时候就开始从事体力劳动了,他们总是选择去一些藏书多的大户人家打零工做短工,有时不计报酬,只图借些书来读。别看他们小小年纪,读起书来乐此不疲,常常囊萤夜读,刺股悬梁。
从小好学的他们十岁那年便考中了“秀才”,往后他们从来没有间断过科举考试,但因种种原因屡次名落孙山,铩羽而归,直至年近古稀还在勤耕苦读,仕途一派渺茫。但他们对学习从不放弃,对落第从不气馁。七十岁那年秋天他们决定再次殿试,一定不要辜负几十年的寒窗苦读。

正当他们打点好行装再度启程之时,十里八乡的人们都闻讯赶来为之送行,“上边溪”的人来了,“下边溪”的人也来了。杓杓、罐水激动不已,热泪盈眶。桑梓之恩没齿难忘,亲友厚爱情深似海。此情此景,千言万语难表心意,他们便一人研墨,一人挥毫,在村口的“送君亭”上写下了“一杓一罐水舀干两边溪”的上联,以表达殿试必中的决心!并对前来送行的年轻人说:如果谁能对出下联就到京城去面见,他们随时恭候!杓杓、罐水当众发誓:不金榜高中决不回返!
从此,杓杓和罐水一去杳如黄鹤。也许他们考中了“状元”、“进士”或登“榜眼”,也许还在京城等待绝妙的下联。
说来也巧,就在杓杓、罐水赴京应试的第三年秋天,旱情十分严重,边溪河竟然断流了三天。当初人们虽然没有见到来自京城的高头快马,红色喜报,更没有见到杓杓、罐水衣锦还乡的身影,但从那奇特的自然景观中人们完全可以断定:杓杓、罐水一定金榜题名,列位高就了!

星移斗转,沧海桑田,“送君亭”早已荡然无存,杓杓、罐水的上联也随着时光的消逝,早已化作了绚丽的彩霞,飘渺在无垠的宇宙之中。
然而,只有边溪河仍然还在滔滔不绝地流淌,它见证了古人勤奋好学的精神与学无止境及追求理想的远大抱负。也目睹了当代莘莘学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现实与收获金秋的喜悦。哗哗边溪河仿佛时常在吟诵杓杓、罐水的上联:“一杓一罐水舀干两边溪”。
悠悠岁月总是在不断地斟酌那充满希望的下联……
《原创首发》

温馨提示: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敬请联系删除!谢谢!
本期责任编辑:弄花香满衣
编辑监制:半醉半醒 诗茵若雨

作者介绍:杨迪焱(曾用笔名:杨波、水天和韵、笑醉风云)男,苗族,中共党员。1953年元月生,湖南邵阳城步人,行政单位退休。

【精英金牌主播简介】赵仁娟。爱好朗诵,想用朗诵向您传达世间的所有喜怒哀乐,感谢您支持聆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