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铁营街道小林剧社推出
播讲人:阿真,原名:王永珍
“冷板凳”
在毛泽东和王稼祥的担架旁,相伴而行的是骑着马的张闻天。
此时的张闻天,名义上是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党内仅次于博古的“二把手”,实际上也在坐着“冷板凳”。
张闻天化名洛甫,出身大户人家,留日、留美、留苏,早年热衷文学创作和翻译,有长篇小说问世,郁达夫评价他完全能成为一个诗人。在莫斯科,他和王明、博古都名列“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回国后,张闻天在党内地位不断提高,先是担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随后又成为仅次于总书记博古的党内领导人。
作为具有深厚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的革命家,张闻天对“左”和“右”一直都保持着理论警惕。在中央苏区,他就撰文批判过极“左”现象,如排斥知识分子,在肃反中的乱抓乱杀现象等。张闻天与博古很快分歧丛生。
第五次反“围剿”的广昌战役总结会上,张闻天与博古的分歧由暗到明。李德在《中国纪事》中描述,洛甫和博古之间,发生了激烈冲突。洛甫说,不应该打消耗战。博古反唇相讥,说洛甫采取了普列汉诺夫对列宁采取的态度(即右倾机会主义)。洛甫又说,咱们中国的事,不能全听李德的,得有自己的主意。
与博古冲突激化之后,张闻天和毛泽东逐渐越走越近。
不同于王稼祥,他对毛泽东的第一印象并不好。不过,分管政府工作后,他并没有像博古那样孤立毛泽东,而是时常听取他的意见。接触越多,他越发现,在一些重要问题上,比如执行“共同抗日三条件宣言”、同十九路军签订协定等策略上,两人的观点完全一致。
1934年8月敌机轰炸瑞金,党中央迁至云石山,毛泽东和张闻天一同住进云山古寺,两人有了长时间深入交流的机会。张闻天更加明确地认识到,原来,毛泽东绝非王明、博古眼中的“泥腿子”,其丰富的军事指挥经验,对中国革命未来图景的描绘,让张闻天刮目相看。
广昌战役的那场争论之后,博古派张闻天到闽赣省巡视工作,实际上是把他排挤出了中央。长征快要出发以前,张闻天才从闽赣回到瑞金。当时关于长征前的一切准备工作,均由最高“三人团”决定,张闻天则是依照“三人团”的通知行事。
在中央纵队,毛泽东和王稼祥由担架抬着行军,张闻天骑马与两副担架同行。他们三人在行军中一有时间就相互交谈,讨论问题。
张闻天在《从福建事变到遵义会议》中写道:“长征出发后,我同毛泽东、王稼祥二位同志住在一起。毛泽东同志开始对我们解释反五次‘围剿’中中央过去在军事领导上的错误,我很快地接受了他的意见,并且在政治局内开始了反对李德、博古的斗争,一直到遵义会议。”
不久,李德发现三人接触甚密,想从中阻挠,于是找来王稼祥、张闻天,说:“你们两人都是从苏联回来,必须齐心协力,中国革命需要你们齐心协力。”但此时这两人对他已不屑一顾。李德在回忆录中还在“抱怨”,毛泽东不顾纪律四处活动,一会儿找这个指挥员谈,一会儿找那个政委谈,导致对博古和他的批评越来越多。
当时,红军中有最高“三人团”,即李德、博古、周恩来,起着主要的领导作用。这时,在长征中央队中却形成了另一个“三人团”———毛泽东、王稼祥、张闻天。这个中央纵队“三人团”,虽然成员都处在备受“冷落”的地位,却将使中国革命绝处逢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