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善
作者:焦寿轩
诵读:从善如登
很小时候我家住在西北的一座小县城里。城虽不大,但甚规整,它是模仿省城西安的格局建造的,分东南西北四条大街,正中央是钟鼓楼,纵横小巷也很规范。
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叶,我正从私塾转入小学读书,因为学校设在西大街,我家住在北门里,每天上学、放学,都得穿过两条街,有时购物也去南大街和东大街,偶尔还出城去郊外。此间不论是大街小巷到处都有劝善的,天天能见到他们。
所谓劝善者,就是劝人行善的人。他们几乎是一个模式,独自一人行动。多穿长袍马褂,自备一条木板凳,左手执一本圣贤书,右手拿一把芭蕉扇,选一个往来人多,且不碍交通的避风处,放稳板凳,站上去,先照书诵读,然后讲解,读的时候还或多或少带点唱腔,表情十分严肃、认真,讲解到动情处,自己也声泪俱下,格外感人。他们讲的大多是封建礼教,例如有的讲二十四孝,有的讲治家百言,有的则讲弟子规、三字经、论语、孟子等等。
每年的春、夏、秋三季,都能在街巷里见到他们的身影,一到冬季,天寒地冻,行人很少,他们就基本上不出家门了。
劝善者除了因冬日寒冷,日复一日,月复一月,甚至年复一年坚持行劝从不间断,精神实属难能可贵。社会效益,亦难以低估,可以说他们当时的所做所为,正如同今日的社会文明宣传教育一样,鼓励推动社会、家庭和谐健康发展。但他们没有职务,没有劳保,更无报酬,像今日的许多志愿者,主动服务社会,这无疑是他们高尚人品的显现。
他们的年龄多在五十开外,均为男性,大多是些老秀才、老学究之类的健康文人。据说,在这之前,清末明初的时期,在中国这种劝善的行当就较普遍,亦甚盛行。我曾记得在某本书中读到过,民初在绍兴有人专门问鲁迅:为什么市面上劝善的人这么多?鲁迅答到:因为现在行善的人太少了。所以,劝善的人就多了。这个回答真妙!
——作者简介——
其他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