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艺的细分市场时代
宁荣生
有没有一种药,可以治所有的病?没有。可是我们却奢望有一种文艺作品,能给所有人带来精神享受。
在过去的时代,我们觉得所有的人都应该阅读并喜欢《红楼梦》《哈姆雷特》《人间喜剧》,伟大的作家就应该写出所有读者公认的经典。
这其实是一种虚妄。
莎士比亚、巴尔扎克在那个年代之所以会成为公认的经典,是因为那个年代的话语权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沉默的大多数无法表达他们的喜好。如果有人敢说不喜欢,就会被斥责为不懂艺术,而且不允许反驳。少数人可以凭借话语权的独占而制定全民的审美标准,赋予某些作品公认经典的身份。
马克思认为文艺是人类的一种精神生产。他在《神圣家族》一书中首次提出精神生产的概念,指出社会意识包括政治、法律、宗教、艺术等等都属于精神生产的范畴。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一样,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物质生产满足物质需求,精神生产满足精神需求。
产品是否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当然是由消费者说了算。一个习惯吃大米的人,就可能会对面包说不。一个习惯喝白酒的人,就可能会对红酒说不。尤其是在这个他们可以选择又有机会表达观点的时代,他们完全可以对权威说不。
同一部文艺作品对不同的受众来说,精神价值是有很大差异的。有的人读莎士比亚会热泪盈眶,激动不已,有的人却可能完全无动于衷。
在西方现代美学中有一种观点,认为美感是衡量审美活动的唯一的标准。比如,你去欣赏世界名画,却完全看不懂,没有任何感触,那么,这不叫审美活动,因为你没有产生美感。相反,路边一棵小草、一朵野花,无意间突然让你产生了美感,那么,就可以说你已经进行了审美活动。对你来说,一棵小草、一朵野花就比世界名画更有审美价值。
对这样一个人来说,在工作疲累之余,他想调整精神状态是应该去欣赏世界名画,还是应该去欣赏野草野花呢?我们没有权力去指责他选择了野草野花。
后现代社会的突出特征是权威的崩塌,上帝已死。网络时代让沉默的大多数有了表达观点的机会和平台,人和人之间审美的差异可以无所顾忌的呈现,再也没有人可以规定艺术的标准,再也没有人可以给艺术作品进行经典身份的权威认证。再也没有普遍公认的艺术经典,再也没有普遍公认的全民偶像,因为总有人不喜欢,而且不喜欢的人还无所顾忌的发出他们的声音,质疑或抨击。
随着权威的崩塌,经典的退位,很多人哀叹艺术已死,这是一个物质狂欢的时代。真是如此吗?人们真的不需要精神生活了吗?
事实并非如此。恰恰相反,这个时代人们的精神生活前所未有的丰富。流行音乐、影视作品以及其他文艺活动之多,可谓热闹空前。哪怕在文学领域,也绝对不是很多人以为的文学的荒凉时代。
你去网络看一看,从事文学写作的人和阅读文学作品的人,超过了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只不过他们选择的写作方式,他们选择的阅读对象,和传统标准不一样罢了。
也许你会指责他们的文学品味不行,可是,你凭什么认为野草野花就不如世界名画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美感是检验审美活动的唯一标准,他面对一块石头获得了美感,为什么要去欣赏看不懂的世界名画呢?
不经常喝茶的人,喜欢淡茶的清香。经常喝茶人,喜欢浓茶甚至苦茶,否则不足以刺激他的味蕾。我们无法评判淡茶和浓茶哪一个更优秀。
同样,经常在艺术世界浸淫的人,会喜欢艺术含量高的作品,否则不足以满足精神需求。但是对普通人来说,那就太苦太涩了。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就像老中医给人治病,不是越名贵的药材越好,而是对症下药。比如一个感冒患者,给他一碗姜汤也许胜过百年灵芝。所以,不要看药材,要看疗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艺术作品的价值由接受者决定。
这是一个社会发达到可以提供多样化精神产品的时代,文艺的细分市场时代到了。贝多芬、莫扎特在黑胶唱片里矜持地保持高贵,流行歌曲在大街小巷泛滥狂欢。毕加索、梵高的名画被珍藏在博物馆的中心位置,偶像明星的大型画像挂满了街头橱窗。但丁、莎士比亚被供奉在文学的神龛里,通俗小说却给更多读者带来了快乐。寂寞的寂寞,热闹的热闹。
不要去抱怨没人理解你,首先你要知道你是谁,你想写给谁看,这是我们在写作之前应该要明了的问题。明白你所想,知道你所需。

宁荣生,原籍湖南郴州,现籍广东江门,任教于五邑大学文学院,江门作协会员。

中国今诗 邀您大讨论
尊敬的诗人、读者:
中华文明诗意浓,诗经楚辞,乐府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古律,五四新声,词山诗海,流芳溢彩。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我们当前的诗歌(今诗)应往哪个方向前行?是全自由体,还是参照格律诗,抑或吸收学习格律诗、外国诗等优点而走新路?……
为了繁荣诗词文化,探索中国今诗发展的方向,让今诗在新时代里发出耀眼光芒,我们特倡议发起中国今诗发展方向的大讨论。期待海内外广大诗人、读者积极参与,并形成300字左右(一般不超800字)的观点文字发给我们。我们将对来稿选编进行网上推送呈现,以作讨论交流,致力形成一次关于中国今诗的网络大讨论,并最终产生中国今诗的共同倡议。
您的参与发声是对中华诗词文化圣灵的呼唤,是对中国今诗健康繁荣发展的助力。
要求及说明:1、观点鲜明健康,不与现行法律相违背;2、文档请以附件形式发送,文件主题样式“中国今诗+姓名+城市”;3、文末请附:姓名、100字内个人简介、近照1张、联系电话;4、您的来稿一经选用,我们将进行编辑发表推送或出版,不付稿酬,对优秀言论者我们将颁发“金言者”证书;5、来稿请发至邮箱:2654216094 @qq.com;6、本活动的最终解析权归主办方所有。
截稿时间:2021年5月30日。
联系人:郭锦生(020-84928918)
广东省文化传播学会
南方诗歌文化研究专委会
2021年1月2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