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向源头的回眸
文/邵风华
你正在打开的这本画册将向你展示一条黄色的河流,虽然它已经成为一个民族生息繁衍的象征,但这本画册并不打算就此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或传奇,哪怕从源头到入海的整体性观照提供了这种可能和足够多的可思考之物。情况恰恰相反。摄影师更为关注的是这条河流在负重奔涌中的一个个断面,正是这些断面构成了我们那既复杂又感性的生存现实。在一定程度上,这些断面是流动的,也不缺少连贯性,但它总是以某种深具突兀感的方式把我们击中。比如那个躺在斜坡上的牧羊少年,以及他在山坡上行走的羊群。以陡峭的山坡为基准元素所作的斜线式构图在视觉上极具冲击力,让人不得不联想到:在黄河的源头,在广袤的西部,还有那么多的人在物质与精神生活上仍然是令人惊心动魄的贫瘠与困苦。
但摄影师并不以破坏为手段来达到对现实的批判——甚至,批判也不是他的目标所在。在观看了所有的照片之后,你才能明白摄影师其实对美有着一种本然的追求。天苍苍,野茫茫,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这样的景象总是让人对瑰丽雄奇的大自然,对造物的崇高和壮美产生莫名的感动。陈子昂诗中写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相信每个翻看这本画册的人,在摄影师的某个镜头之下,也会产生这样的幽思、意绪乃至涕下的冲动。在这里,摄影师用他的相机拉近了我们与遥远的现实的距离,并将他的体验成功地传达到观看者自身。也正因此,我们了解到他对于现实的批判的实质,正是他对这条河流,这片土地的深沉挚爱。
这本画册的作者孙和平先生正像他的名字一样,是一个平和的人。多年来对于中医药和书法艺术等传统文化的浸淫,使他对于我们生存其上的世界形成了一种特别的认识和理解,他的照片也因此多了一些对古典、对源头的关照与回眸:在苍凉中透出美的讯息,在美中感受到心灵的震颤;而最终,则难以避免地指向了时代的症侯群。现代与落后,文明与野蛮,破坏与重建,美丽与贫瘠,凡此种种,在他的照片中交互映照和撞击,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张力,跌宕起伏,引人省思。200年前,天才诗人荷尔德林曾经发出“在这贫乏的时代,诗人何为?”的旷野呼告,当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是否也可以将其作为摄影艺术的终极命题?
如是,这本画册就是摄影师孙和平所作的回答。
(作者系知名诗人 作家兼事文艺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