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兵心依旧庆"八一"
文/张文平
2021.7.18.
其一
《永恒的记忆》
十七八岁好儿郎,
参军入伍到青藏。
鲜红领章绿军装,
腰带一扎更飒爽。
学习政治心向党,
积极上进好思想。
军事训练意志坚,
战术技能都在行。
南疆前线起烽烟,
主动要求去参战。
保家卫国岂畏难,
迎着艰险勇向前。
猫耳洞里常思念,
风餐露宿无怨言。
胜利凯旋不自满,

其二
《军旅印迹》
号响,
哨起,
列好队。
抬头,
挺胸,
一二一。
当兵的日子,
从学走路开始。
一招一式,
日复一日。
走出了步调一致,
走出了气势磅礴。
因为有过当兵的历史,
即便是散步,

在和平年代,
我们走上了前线。
见惯了花前月下,
听过了甜歌漫漫。
没有一丝的惆怅徘徊,
满怀着报国的壮烈豪情。
军人为战争而生,
如果没有遭遇战争,
对军人来说就是遗憾。
和平因军人而至,
唯有军人的付出,

带着故乡的深情,
带着母亲的叮咛,
带着青春的梦想,
我们来到那块燃烧的国土上。
南疆,
我人生的一个重要课堂!
这里没有教室?
山岳、丛林、帐篷、猫耳洞
到处都是我们教室。
这里没有老师?
枪声、炮声、雷声、爆炸声
随时在给我们开讲。
第一次走住进帐篷,
兴奋了好几天,
我这个新兵蛋子哟!
对什么都难免新鲜。
第一次走进猫耳洞,
总觉得憋得慌,
这么窄小的空间里,
哪里能挤下五六个大人?
第一声枪响,
让我好紧张,
就像喉咙堵了一团棉花一样,
上不来气也喊不出声响。
十八岁的我哟!
毕竟,
还没有练就战士的胆量。
但是,
不需要几天,
我就习惯了这里的状况,
因为我懂得;
我驻守的地方,
是祖国心脏最敏感的一个触点。
我对面的山里,
有忘恩负义的“豺狼”!
为了祖国的和平安宁,
哪怕我的碧血
变成鲜红的木棉花,
我的躯体也要挺立在国境线上。
如果祖国要考考我,
军功章和胜利的捷报
就是我的答卷
落款:

“老山”,
一个让战争终止的地方。
从此,
我们享受着长久的和平。
做为一代军人,
能参与其中,
应该是一种怎样的荣幸!
虽然,
我们没有像步兵兄弟那样冲锋陷阵,
但是,
我们筑起了一道道坚固的地下长城!
那就是我们心中,
永远的丰碑,













作者编后语及照片说明
这是两张非常珍贵的照片,一张是四名战士正在进行出砟的作业场景,拍摄者陈章永命名:“为了祖国的安宁”,《人民工兵》杂志1988年第6期,作为封面发表;另一张是七名战士在砟堆上休息的场景,被我个人保存。在外人看来,这是毫不相干的两张照片。但是,却不知这是在同一条坑道,进行着同一种施工作业。第一张拍摄于1986年5、6月份,照片上分别是:柴建增、屈铁伟、吕济义和一名无法判明姓名的战友;第二张拍摄于当年的9月份,照片上分别是:马想来、陈朝宏、张银明、张文平、杨根贵、贺尊利、杜春晓。
话说1986年,我们部队根据中央军委的命令,参加云南前线老山战区的“对越防御作战”任务。到前线后,三营九连的任务是在一个叫“那拉口子”地方,构筑一条战备坑道。具体位置在一处标高为“208”的高地,地貌属岩石山体,坑道长度为154米。该高地地处老山、八里河东山结合部的盘龙江边,是船头边境的唯一通道,有“锁一江天险,扼两山咽喉”之重要。九连战友经过勘探、排障等准备工作后开始施工,经过一段时间的紧张施工后,为了加快施工进度,上级分别从特务连、修理所抽调部分人员参加施工。我们是修理所的第二批援助小组,任务就是清除作业面每天爆破下来的石砟,经过我们一个月的轮番作业,终于在“国庆节”期间,将该坑道胜利贯通。第二张照片,就是施工期间,九连指导员给我们在坑道内拍下的留影,非常珍贵!

作者简介:张文平,男,山西省乡宁县人。中共党员,六O后,1984年11月入伍,在原工兵十四团服役四年余。1986年3月参加了对越反击作战任务。退伍后在铁路系统工作,喜爱文学和军事收藏。现居山西侯马市。

编者简介:笔名汉上沙,原名陈大清,出生于一九五八年十一月,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人,中共党员,一九七六年入伍,服役于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工兵第十四团,一九八O年退役。乡镇公务员退休,现为汉中百利原盛财税服务有限责任公司执行董事兼总经理、国风社陕西分社认证编辑,居住地陕西汉中。饮酒花树下,诗自成两行。

编审简介:张富贵,男,汉族,1955年8月8日出生,甘肃省泾川县人。中共党员,本科学历。先后从事教育、军旅、公安和青海石油党群、职业技能鉴定、人事服务等工作,退休后定居西安。作品见《中国培训》《中国石油》《青海石油报》等纸刊及网络平台。诗观:抒心志,言真情,以诗歌为载体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现为国风社陕西分社副社长、副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