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本文是编辑部主动约稿的稿件,即将刊发于刊号为:ISSN 2710-4893的四川省优秀民刊《文学中国》杂志公益刊总第6期。
警告:拒绝任何平台转载,否则视为侵权,侵权者将收到编辑部传递的侵权通知书,勿谓言之不预!
投稿、开专栏、排版、印刷、出书请联系总编小苏:17738013139(手机微信同号),1114518571@qq.com(邮箱)。
颤悠悠的小木桥
文/靳朝忠(四川叙永)
最是清明时节,让人挥之不去的仍是郊野的青青荒冢前萦绕的缕缕白烟。“纸灰化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动人的诗句,燃起一种千年厚积的情绪,又偏值这绿肥红瘦、情感多汁的季节。泪光,照亮遥远的记忆,记忆中一道颤悠悠的小木桥。
常常偷渡小木桥的,是当年蜀南叙永县立初中同班同桌的兄弟俩,衣衫褴褛,面黄肌瘦。
“哥哥,要聚餐了!”上午第四节课,我悄悄摇了摇哥哥的手臂。眼眶深凹的哥哥心领神会,递了一句暗号:“小木桥……”
那是一个饥荒的年代,政府每月只供应三两肉,学校每月聚一次餐——吃一顿肉,就三两,润润肠子而已。想着家中腿、脸水肿的母亲在风雪寒冬中整日没命地给人缝衣、浆洗,供我们上学,我和哥哥怎忍心吃。
午饭,开始分肉了。桌长伸出颤抖的手,一人一片均匀的分。我感觉桌长那分肉的手,像千斤般重。几双眼睛聚焦般盯着菜瓢,几个来回,每人碗里已有五、六片鲜肉了。肉片大小不一,很难把肉分匀。这时,桌长又把一些零碎的小肉片细心地掂量着夹进先前分得略少的碗里。分完后,我把肉倒进哥哥的碗里,哥哥再把两份肉小心翼翼地装进一个小瓷盅里。那时,学生们都住校,纪律很严。学生要回家加餐,必须凭“通食证”;晚自习后,想回家看看父母,顺便住上一宿,也须凭“通宿证”。校园原是一块佛地,名叫定水寺,坐落在三面环水的半岛上。永宁河渡口有人站岗把守;南面犀牛沱有一条小道,也有学生会干部躲在砖窑里窥视,捉拿偷出校园的人。我和哥哥早侦察好了:东面水势汤汤的大树河上有一架小木桥,是水磨工人临时架设的,学校没派人站岗。
啊,令人心惊胆战的小木桥!哥哥让我拿着瓷盅,他先试一试:猫着背,小心翼翼的挪步。木桥一步几摇,颤颤悠悠。好不容易挨到对岸,吓出我一身冷汗。我大着胆子,索性跪卧在小木桥上,一手端着瓷盅,一手抓住横木,手膝并用往前挪动。“哎哟!”一枚小铁钉划破了裤子,膝盖渗出血来。“小心!”快到对岸了,哥哥也跪卧在小木桥头,摇摇晃晃地接过瓷盅……
回到家,望着水肿得不成人样的母亲,我和哥哥咬着嘴唇,泪眼汪汪,心在淌血。“要好好读书,今后不要挂念我了。”母亲用盐水给我洗净血迹,缝好裤子,又熬了一小盆玉米粥,一家人心酸地喝着。
下午,我和哥哥偷偷溜回学校时,第五节课都快结束了。老师把我们拉进办公室,恶狠狠地训了一顿,说要记过处分。
……
现在回想起来,真傻!为什么不把事情的原委告诉老师呢?那时,面黄肌瘦的老师,同样也养育着面黄肌瘦的儿女,该会原谅我们吧!
小木桥,颤悠悠的小木桥!几根细细的树干,竟承受起了两颗沉甸甸、泪淋淋的孝心。
第二次偷渡小木桥,便有些胆量和经验了。有人说,鲫鱼能治好水肿。听到这消息,就像乌云笼罩的天空忽然露出一缕阳光。课外活动时,我和哥哥便到校园南边的稻田里去捉鲫鱼。一次,我们捉了好几尾鲫鱼,挖了些野菜,趁着黄昏暮色,偷渡回家,又急急地熬了一锅汤。母亲泪眼望着我们,咽不下去。“孩子,你们吃吧!长好了身体,用功念书。”我和哥哥见母亲不忍心吃,便一人舀了几汤匙喝了,母亲浮肿的脸上才飘起一丝苦涩的笑容……
母亲,你真的把一颗脆弱的心化作筹码,押在儿子的成长上了。
多少年过去了。我还没念完大学,母亲就匆匆离开了人世。一份沉重的愧疚,落在了我和哥哥的心上。几年前,哥哥也去世了,我的内疚之情更深更浓了。于是,每逢春节、清明以及母亲的生日,祭日,我便把节衣缩食存下来的钱买成香烛、纸钱,在母亲坟前大把大把地默默地烧,把我一年来发表的悼念母亲的诗文,连同我的愧疚和怀念,尽情的烧给逝者。
小木桥,颤悠悠的小木桥!几根细细的树干,承载着两颗晶莹剔透的孝心,让我懂得了永生永世地感恩母亲,小心翼翼地爱着孩子,教育孩子。
如今,小木桥已被岁月的流水冲去。那些养尊处优的小公主、小皇帝们,是难以走进这道动人的风景了。
啊,小木桥,颤悠悠的小木桥!你能再一次架设在我心灵的渡口吗?于这清明时节,让我穿上褴褛的粗布衣衫,跪卧横木,缓缓挪动,再为母亲送一次寒食的冷斋吧!
(此文曾获2013年“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并选入小学四年级下册群文阅读教材。)
乌蒙苗乡校园采风(儿童散文诗五章)
文/靳朝忠(四川叙永)
题记:这些生活在乌蒙苗乡的留守儿童,用智慧和勤劳托起希望,托起诗意的生活。
第一章 卖鳝鱼的小女孩
卖鳝鱼的小女孩,一脚踏进鸟语花香的古镇校园,一脚插进蛙鼓咚咚的稻田。一手握笔,做着繁多的家庭作业;一手握篾,编织盛鳝鱼的小竹篓。多少雨雪风霜的黎明,小女孩点亮昏黄的小油灯,照亮简陋的柴扉,照亮求知的窗口;多少月黑风高的夜晚,小女孩同爷爷一起,秉着竹竿儿扎成的火把,照亮一块块稻田,照亮苗乡人家艰难的日子。
卖鳝鱼的小女孩聪明可爱。古镇小学的一次语文公开课在她的学校举办。老师叫学生们用“新鲜”这个词造句。班长造的句子不错,学习委员也造了一个比较生动的句子……可是,那只名叫“喜悦”的彩蝶,始终没飞上老师的眉梢。此刻,一只黝黑的小手缓缓伸出,战战兢兢地,像一条鳝鱼从稻田里探出头。小女孩的声音很滋润,散发出九月的稻香:“古镇的集市好新鲜,新鲜的鳝鱼,新鲜的蔬菜,还有那些王婆卖瓜的新鲜的叫卖声,比那摆在摊儿上的瓜果还新鲜呢!”前来听课的领导、老师和学生们哄堂大笑,把这堂公开课笑得东倒西歪、前俯后仰,笑得合不拢嘴。
正逢九九重阳敬老节。下课,镇长当场拍板:“我给你购买十斤新鲜的鳝鱼,让全镇的退休教职工过上一个新鲜的重阳节。”呵呵,镇长好像也在造句呢!
语文老师喜上眉梢,指着小女孩的鼻尖笑了:“这节课,你发挥得很好,既推销了你的口才,也推销了你的鳝鱼。
第二章 校园卖瓜声
嫩生生叫卖西瓜的,是苗寨一位十一、二岁的小姑娘。爸爸妈妈去了远方打工,爷爷承包了几亩瓜地,把小姑娘一个个美好的双休日,套种进了甜蜜的希翼。六月,瓜熟蒂落,碧绿的瓜色流进了古镇的小学校园。
瓜很甜,卖瓜的声音却没有成熟。一位会写诗的老师便过来给她帮腔。买瓜人都说,这瓜甜得很有诗意,都来品尝小姑娘种瓜得瓜的喜悦。
小姑娘把叫卖西瓜的心情,小心翼翼折成纸鹤,放飞向新学期蔚蓝的天空。
卖瓜的小姑娘快小学毕业了,她憧憬着美好的九月。她将在另一片天地,种瓜得瓜,收获大片大片的甜蜜。
第三章 绿色的萤灯
六月,萤火虫挑灯夜游的季节。小伙伴儿们约好,来到山村校园后面的草坡。我们机灵地捕捉闪闪烁烁的小精灵。可得小心呀!别按熄任何一朵美丽的萤火。
悄悄地,将盛满萤虫的葱管儿,挂上您微启的窗棂。老师,你潮湿幽暗的卧室,便亮起绿色的萤灯了。
真担心,那些调皮的小虫儿,会爬出葱管,惊扰你子夜的梦境。
明晨,千万别责备我们这群调皮鬼呀!昨夜,曾有绿色的童心,照亮一片温馨和宁静。
第四章 采蘑菇的小贝贝
一场太阳雨,披着缀满珍珠的衣衫,穿着七彩的超短裙,天使般潇潇洒洒地从天而降,浪浪漫漫地飘过苗村。
奶奶说:“小贝贝,我们上山采蘑菇。”
沿着苗村蜿蜒曲折的小路,走进一片茂密的青杠林子。啊,那些美丽的小伞,长满坡前坡后湿漉漉的林地。奶奶说:“去年小春收成不好,靠着这些蘑菇小伞,才撑起了一段艰难的日子。”小贝贝哼着歌,小兔子一样在林子里串进串出。一朵朵小蘑菇,装进奶奶的小背篓,装满爸爸妈妈遥远的嘱托。
“卖蘑菇啰,卖蘑菇!”集市上,朝霞灿烂,小贝贝的声音很阳光,也很晴朗。奶奶让小贝贝留下最好的几朵:“这是鸡肉菌,挺营养的,送给阿菊老师补补身子吧!”
第二天放学回家,小贝贝打开书包,发现多了一盒水彩笔,还有一个崭新的图画本,扉页上绘着一幅画,很漂亮,好像贝贝的家:一片青青的林子里,贝贝和奶奶忙着采蘑菇。苗寨的小竹楼变成了青砖红瓦的楼房。画面上,一朵又大又红的蘑菇,好像一轮灿烂的朝阳。
苗村的夜晚好幽静。小贝贝从梦中醒来了。他梦见爸爸妈妈从打工的城市回家,说要带他到远方去读书。小贝贝离不开乌蒙的山乌蒙的水,也离不开乌蒙的苗村校园,还有扎根苗乡的阿菊老师,她是一朵最美的蘑菇,撑起苗村留守儿童美丽的憧憬。
第五章 山菊花
山菊花是苗村父老给一位阿姨取的名儿。我们不敢这样叫,只能称呼他菊校长或者菊阿姨。
自从阿姨调到苗村小学,山菊花的芬芳便飘进苗寨的每一扇竹窗。那些辍学的山娃子们,又翩翩飞回校园。往年一开学,老师总的翻山涉水,去追逐一只只飞散的蝶儿。
山菊花开满苗乡的季节,是菊阿姨最幸福的日子。新入学的山娃子们,都遵照大人的嘱托,把一株株含苞的山菊,植进校园的土地,植进孩子们对菊阿姨的崇敬和依恋。
温馨的九月,留不住山菊花的芬芳了。出山赶集的阿爸说,菊阿姨要调到城市小学去了。我和小伙伴儿们赌气,不进教室报名,躲在校门外的竹林子里悄悄哭泣。菊阿姨来了,蹲在我们中间:“孩子们,阿姨不走,阿姨是永远开在你们心中的山菊花。”菊阿姨的眼眶,闪着晶莹莹的泪光。
一年一度的踩山节到了。五音芦笙的竹孔儿,孵出好多花花的彩蝶,住在阿妈阿姐飘舞的裙边,飞上菊阿姨一朵朵盛开的微笑。
(此文曾获2017年“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

【作者简介】靳朝忠,四川省叙永县第三中学退休语文教师。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叙永作家协会主席。儿童文学田野上孜孜不倦的守望者。两代人皆酷爱儿童文学,希望在儿童文学田野上,永葆初心,收获快乐,收获宁静。

《文学中国》杂志转型公益诚寻合作伙伴
一、刊物基本情况:
1、《文学中国》杂志已出刊五期,从创刊号到第3期是众筹性质刊物,但坚持约稿。《画稿溪文学》杂志已出刊7期,也有坚持约稿,2020年11月刊是试发行刊,获得授权出版;2021年1月第1期起采用新申请的刊号出版发行,一直以来都是众筹性质刊物,后改为专用于出专刊专辑特刊特辑,不再按期出刊。《画稿溪文学》杂志2021年第6期即社长苏平先生著作的《第一缕阳光》专刊。《文学中国》杂志第4期、第5期均是爱心公益专刊。《文学中国》杂志第4期即《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专刊。
2、《画稿溪文学》杂志,刊号:ISSN 2709-7307。《文学中国》杂志,刊号:ISSN 2710-4893。这两个刊物刊号的所有权人均是苏平先生。这两个刊物的创始人、管理者也均是苏平先生。
二、为什么《文学中国》杂志要寻求转型并诚寻合作伙伴?
《画稿溪文学》杂志和后来创办的《文学中国》杂志都经营的很好,为什么《文学中国》杂志要寻求转型呢?公益办刊是历史潮流,也是人心所向,与其今后被迫转型,不如趁正红火之际早日转型,是我作为总编的首要一个基本观点。其次,目前红火的这两个刊物的组稿压力,长期以来,一直主要压在作为总编的我的身上,从2020年11月至今,我已经在高强度组稿压力下坚持了12期(《画稿溪文学》7期,《文学中国》5期)。无论是公益刊还是众筹刊,放哪个总编身上,都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压力和资金压力。如果,我是说如果,如果组稿压力不是这么大,我想,我还是很乐意坚持这种众筹+公益的出刊模式。第三,众筹+公益的出刊模式,给公众一种混淆概念的感觉。很多时候,我们的义工编委是费力又不讨好。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牺牲自己的创作时间,牺牲自己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但实际的结果是:如果是众筹刊,哪怕办的更好更出色,似乎很多作者心里面实际是矛盾纠纷的。而作为编辑部,实际并没有多大的一些人想象中的收益,能坚持按时出刊,办好每一期刊物,在这个物欲横流、物价飞涨、纸刊纷纷倒闭的年代,已经很不容易了。我们在办众筹刊的当期,虽有一些约稿,也限于资金压力,不能更好地服务于文友们。文友们辛苦创作,有的作品还要出工本费刊发,也差强人意。综上所述,《文学中国》杂志需要寻求真正有爱心有一定资金实力的合作者,和我一起创办基于公益的《文学中国》杂志。
三、我对《文学中国》杂志的公益办刊的规划是什么?
1、因为不知道愿意和我合作的人选是谁,也不知道他对公益办刊的想法是什么,也不知道他愿意以什么形式出资多少,且刊号是我用自己的身份证和自己全额独资办下来的,目前的良好品牌效应也是以我为主创建起来的,所以第一个原则是:求同存异,任何情况下认可苏平先生对刊物的所有权性质,一般分歧协商解决,如有严重分歧则和和气气地分手。已经出资公益的部分在结算清楚后不得有索要退回已经投资的资金的行为。而且我希望这个合作者至少应该有个两年甚至最好是三年的第一期合作计划,而不是看菜吃饭。
2、出刊周期,因人而异,如果我说办为半年刊、季刊或双月刊,又担心未知的合作者时间上、经济上或其他原因不恰当。所以得沟通后定。
3、全公益,还是需要作者出快递费而免其他费用(即半公益),也因为不知未知合作者的具体经济条件和意愿,而只能沟通后定。
4、诚信!合作者或许会认为:我凭什么信任你?是的,假如你不是我亲友,你凭什么信任我,愿意和我合作办公益刊呢?万一资金被我卷走呢?万一上当受骗呢?假如你有这样的担心,请你了解:我们在众筹阶段,就已经开始公益的一种试水尝试——约稿。我们在《文学中国》杂志的第4期和第5期连续两期的公益办刊,又进一步实践和坚定了未来公益办刊的理念。在文学圈,正因为我们有良好的信誉,才能在组稿人才严重匮乏、由总编主要承担百分之95的组稿压力的情况下,文友们信任我们,并选择我们平台为他们服务。迄今为止,《画稿溪文学》杂志和《文学中国》杂志两个刊物共坚持创办了12期次。每次能够办出受到文友认可的刊物,我们都感到莫大的愉快。要解决诚信问题,我想合作者和我视频交流,互相交换身份证信息、工作生活信息和基本个人信息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你担心我们平台骗钱,我更担心合作者的你是短时间来镀金的,也更担心你一旦没有爱心驱动了或其他因素的变动,中途提出已经投资的部分予以所谓的撤回。
5、用一句简短的话说,就是:什么都不缺,缺钱。有了合作者和共同办刊的启动资金,我相信,我们公益刊会以更好的面貌出现在文友们的面前!
四、彼此擅长什么?
合作的基石是大方向相同,经济上愿意共担,各自发挥自己的长处。我从组稿工作干起,历经普通民刊和省级刊物组稿人、栏目编辑、执行主编、独立创刊等全部环节。而今,即便不办刊了,我也已经没有什么遗憾了。但是,我总还是希望我亲自创立的画稿溪文学社品牌、《文学中国》杂志品牌、《画稿溪文学》杂志品牌能够更长时间地存在下去并发扬光大。我有实干精神和相对充裕的时间,不善交际和宣传。我喜欢现代诗、散文诗和散文的写作,不擅古体诗词曲赋,尚非作协会员在申请中。请问合作者的你又擅长哪些呢?如果合作,你又愿意承担多少资金,愿意承担哪些工作呢?
我的个人情况如下:苏平,叙永人,西师中文本科优秀毕业生,画稿溪现代诗歌传承人,笔名木子,又名木斧,洗经堂入室二师兄,一得居主人。画稿溪文学社、《画稿溪文学》杂志和《文学中国》杂志的创始人、社长、总编。有诗文集《第一缕阳光》出版。四川省诗歌学会会员,中国诗歌网蓝V认证诗人,中国作家网会员。
也希望诚心合作办刊的你告诉我关于你的基本情况,团结协作,协商一致后,共同办好公益刊,办出高质量有水准的刊物。
五、如果没有找到合作者,怎么办?
如果没有找到愿意共担经济的合作者,我就自己独立出资,每年办一期公益刊(即年刊),直到我不愿做了或资金无法支撑了为止,且做出2022年公益刊的进一步详细规划。寻求合作的时间安排是:我更愿意在2021年8月18日18点正甚至2021年7月28日18点正之前,接到您我联系我洽谈合作出公益刊事宜的电话。如果2021年8月18日18点正仍无人联系,则会于不久后公布我关于2022年公益刊的具体规划,并继续默默等待和寻求恰当的合作者。
其次,如果我不做众筹刊了,我会正式发布公告,并处理好目前已经决定刊发的所有稿件的安排。相信小苏,相信画稿溪文学社,我们是从来没有受到资金质疑和信誉质疑的高水平办刊平台!如果找不到公益刊合作者,我将会对公益刊的未来做一个彻底的改变。敬请大家关注,也谢谢这么久以来一直支持文学社的各位编委、顾问和支持者们。
全文长达2918字,难以说尽我从2020年11月办刊12期以来的苦与乐!
同行们,作者众筹刊发作品,终不得人心,我愿试试并先行,看有无更好的出路,我不怕失败和摸索。(木斧)
六、合作联系方式:
小苏,电话:17738013139(手机微信同号)。
《文学中国》杂志社
2021年7月17日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