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杨大漠戈壁中别样美
作者:李殿岭
去年6月初,我去新疆哈密,朋友告诉我,在大漠戈壁中,有一片胡杨林。胡杨,有“沙漠脊梁”之称,人们赞颂秋天的胡杨,大漠中,阳光下,金灿灿的叶,满树满地尽是,美不胜收。更赞颂它,三千年生与死的精神。去看胡杨林,当然是我盼望已久的事儿。只是有点小遗憾,因为当时季节才刚进入盛夏。
在朋友的向导下,我们驱车赶往胡杨林。
一路上除了黄色的沙丘,便是黑灰色一望无际的戈壁滩。自然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颠簸,眼前出现一片灰绿色的树林,心中自有一翻激动,胡杨林到了。
首先夺我眼框的是那些粗壮灰褐色的树干,树皮粗糙,裂痕斑斑,从上到下,围着树干,一道挨着一道,如像遍体鳞伤。更让我震撼的是,在有些树干上,还遍布着的树洞,小的能伸进一个拳头,大的能探进半个身子。有的树洞,是将树干贯通的,且树心空空如也,像是靠树皮支撑着,真可谓是千疮百孔。它们经历了什么?仅用大漠戈壁的风沙干旱解释,是不够的,它们一定是遭遇和抗争过难以想响的磨难。那些曾饱受风霜雷电的胡杨,其树干的畸形,更是形成了一道景观,有的弓腰曲背,像年老的寿星。有的虬蟠狂舞像苍龙腾云。更有那些断裂扭曲的树干,不论是昂首倔犟活着的,还是仰面不屈倒下的,都横卧于戈壁荒漠,那凝重的气魄雄魂,像展示着一种势不可当的震撼力量——生命力,也就是人们赞颂胡扬三千年生与死的精神。然而,一棵胡杨从生长到死亡再到腐朽,在戈壁沙漠的恶劣环境中,能跨越千年就已经非常不易了。用三千年的时间跨度来赞颂它的生命历程,终究是有些夸张了。但谁又会介意这只是一个欺骗了我们多年的美丽传说呢?它就像流传的那些民间故事和传说里的英雄一样,已升华成鼓励我们民族奋进的精神。

我审视着这些苍老而极具活力的胡杨树,抚摸着那些历经风霜的疤痕。突然眼前一亮,一支柳枝摇曳着挂满狭长的形如少女眉毛,又像是纤细手指样的柳叶,在我眼前舞动着。我惊叹在这少水干涸的戈壁沙漠,怎会有这河边喜水的杨柳呢?
朋友告诉我,在同一棵胡杨树上,叶子有杨叶形、柳叶形和枫叶形,三种不同形状的叶子,因此胡杨树又叫“三叶树”。我半信半疑,顺着一支较粗的树枝,向上捋着看去:狭长如眉的柳树叶,带有桃尖心型的杨树叶,有着很多缺口边缘的枫树叶,还有椭圆苹果型状的黄栌树叶。我分明在同一棵胡杨树上,在同一个分枝上,看到了四种形状各异的胡杨树叶。按人们的说法,这是胡杨为了适应大自然恶劣环境,长期抗争而形成的功能,宽大的叶片,是为了吸收阳光,窄小的叶子是为了减少水分散失。这无疑是科学的解释,但我总觉得单薄了些。在缺水少雨,且时有风沙侵袭的大漠戈壁中,当一片绿林岀现在眼前,谁又能不为之兴奋?特别当你看到细细弯弯的像美眉一样的柳叶在风中摇曳;看到圆圆的,前端突出个小尖.像水滴、小桃又像似心型的扬树叶;看到那些椭圆型的,像一个个青苹果样的黄栌树叶;看到边缘有很多缺口,颇像一个个小团扇,向你扇动着的枫树叶的时侯。谁又不认为,它们是在用情感,用爱抚慰着我们被荒芜的大漠戈壁寂寞了的心。胡杨树在我国,主要生长在西北多民族地区。在一棵树上,生长着多种型状的树叶,不正象征着民族大团结吗?胡杨树是干旱大陆性气侯条件下的树种。喜光 、抗热丶抗干旱、抗盐碱、抗风沙,对荒漠环境具有极强的适应性。这不正象征着大西北人的精神吗?因此被当地人称为“沙漠英雄树”,当之无愧。

人们赞颂秋天的胡杨美,我赞颂胡杨,不仅仅秋天美,在茫茫的大漠戈壁,胡杨以各种树姿挺立着,就是一种美。人们赞颂胡杨,“活着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年不倒、倒了一千年不朽”的精神之美。我赞颂胡杨,在其它树种都不能生存的恶劣环境里,能以多种树叶并生于一树,就是一种美,一种生命力顽强拼搏精神的大美。
我赞颂胡杨,大漠戈壁中别样的美。
作者简介:李殿岭,男,山东济南人,中共党员,爱好根雕艺术和文学,根雕作品,曾获省、市级大奖。有部分诗歌和散文发表并有获奖。现退休,为济南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山根雕传承人,济南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树痕文学社副社长,麒麟读书会副会长,麒麟读书会作家联盟副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