眷恋“人之初”
吴熙禄
因出生年代关系,本人上学时,没有读过中国古典名篇《三字经》旧课文,不过得益于口传,开头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朗朗上口的十二个字,自小背的是滚瓜烂熟!一些无聊文人利用谐音恶搞经典名句的噱头,因顽皮也曾跟着瞎起哄,常常引起人们哈哈大笑!
渐渐成人了,随着对这十二个字的理解,心情也庄重起来。认识到《三字经》开篇两句话与其他古典名句一样,寓意深刻,特别是“性相近,习相远”一句,强调了后天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颇具唯物主义色彩,耳闻目睹清一色天真无邪的幼童,演变成五花八门的芸芸众生,让人不得不承认“性相近,习相远”之说精辟在理。
本人所住楼下的广场,天天上演着“众生相”,这里仅就眼前所见发点感慨:没有几岁的幼童,知道不能乱扔垃圾,把扒出糖块后的糖纸塞到大人手里,而眼见已是奶奶辈上的打扮入时的妇人,却把择出的乱菜叶随手一扔,弄得满地狼藉……小孩、大人的“逆向反差”,着实令人悲哀!
世人常把“小孩小,不懂事”挂在嘴上,我不否认小孩由于无知常做错事,令人“想不通”的是,上述乱扔菜叶的“半老徐娘”,还有若干丢人现眼的违法犯罪者,年纪该不小了吧,为什么还“不懂事”?
解释这种扭曲的社会现象,不是本文篇幅和个人水平所能承担的,在此,我不过是举个简单的例子说明,没有人能跳出“性相近,习相远”的“怪圈”。
后天“习什么”,是“近朱”还是“近墨”?告别童真,是走向成熟,还是滑进邪恶?确实有个人生选择问题。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佳人》一首诗中云: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昨日临青海贵德大桥,看到清澈的黄河水和巍峨的坎布拉山时,顿有所悟:中下游的水之所以混浊变黄,是出了坎布拉山,经历黄土高原的缘故啊!
当然,我们不能简单地将社会和自然界相类比,河水变色很无辜,而人是有选择机会和抵御侵蚀能力的。但也不无启示:人生这条河,最初阶段是清纯的,只是到了中下游才发生变化,这与经历有关。人生,拒绝不了变化,关键是变化的方向,若在童真基础上做一个好人,拒绝诱惑守好“人之初”,就要看人固本守元的意志能力了。
人在不当的追逐中,失去了本应该有的人生家园。我们不是常羡慕孩子们的无忧无虑吗,其实折射的就是对“人之初”的眷恋!
2021年7月17日于青海省西宁市康东社区

吴熙禄,大专学历。原莱芜市钢城区棋山管委圈里村人。1965年参军,退伍后先后就职于莱芜铁矿、莱钢安装工程处、莱钢培训中心。当过矿工、宣传干事、政治教师等。曾在报刊上发表文章50余篇,出版诗集《汶水流情》、评论集《玉壶冰心》、长篇纪实《荣河纪行》、古代历史故事小说《古槐幽梦》、《大明清官吴来朝》等。
投稿加微信zxq13910331606
更多内容请长按二维码关注“芃芸国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