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语:今年是原工程兵工兵第十四团老山防御作战35周年。今年的7月24日,又是我们团一营二连班长王选民战友为国捐躯第35个祭日。
每当临近此时,我们这些当年在炮火中出生入死的战友就会情不自禁的想起一起生活、一起工作、一起战斗,把生命留在老山把青春奉献给祖国和人民的王选民烈士,我们整个心都被思念的泪水浸泡。回忆着烈士生前的点滴,有些已经淡忘,有些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远去。但烈士高大英俊的身影,在敌人炮火下奋不顾身、拼命前行的英雄形象,我们怎么也忘记不了!
35年过去了,我们无时不在思念着你,想念着你,我们一直为有这样英雄的战友感到骄傲和自豪!今天,我们怀着35年的思念,轻轻地将你的照片翻出,将你的英雄事迹传播,权作是对王选民烈士在天之灵的慰籍。王选民烈士安息吧!战争就在不远处,人民不会忘记你!祖国不会忘记你!青山有幸埋忠骨,碧水无弦颂丹心!王选民烈士永垂不朽!
战友:许维益 雷森平 刘振芳
志在默默奉献 情系巍巍老山
王选民是某部二连志愿兵班长, 三十二岁,1974年12月入伍,次年12月入党,入伍十三年来, 一直担任履带推土机操作手 在该班驻守老山主峰构筑急造军路任务过程中,他始终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带头实干,吃苦耐劳,勇挑重担。他精通业务,技术超群, 在执行工程保障任务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技术水平,关键时刻冲得上去,拿得下来,为完成连队担负的老山新修道路任务做出了重要贡献。1986年7月24日凌晨,王选民因山体滑坡而壮烈牺牲。根据他生前的突出贡献,昆明军区授予他“一等功臣”的光荣称号。

舍生忘死流血汗 开辟胜利前进路
1986年4月的老山,到处都有越寇埋设的地雷等爆炸物, 敌入仍在不停地炮击。
为了加固老山主峰工事,同时,保障主峰及相连哨所的战备物资供给,5月21日,上级下达了开辟一条老山至21号阵地的急造军路的命令。王选民所在的二连一班是履带推土机操作手班。王选民主动请战并带领全班爬上老山主峰,担负起了开辟急造军路和警戒执勤任务。
老山主峰,堪称天险,它居群山之中,突兀而起,从山脚下到顶峰垂直比高为1112.2公尺,比从泰山脚下经南天门到玉皇项还要高。徒手上山,最快也要五个小时。山顶植被茂密,高大的乔木,茂密的箭竹,一人多高的飞机草和各种灌木交织成一张张严严实实的网。要在如此复杂的地形上新筑一条道路, 谈何容易。

6月初,老山的气候异常炎热。在王选民的带领下,全班开始了选线标定作业。每向前迈一步,不仅行动不便,还要随时担心踩响未清除的越寇地雷。王选民曾在三排学过工兵专业, 对排除地雷有一套熟练的技术。在五天时间的选线过程中,他排除了各种地雷三十七枚。
随着道路逐渐向前延伸,遇到了一条机械难以逾越的合水线,左边是数十丈高的悬崖峭壁,右边是几十米的深渊,路面最宽处不过三米,窄处仅两米。右侧路边是光滑的石坡一直伸到沟底。要想使二点七米宽的履带推土机越过合水线,存在着难以想象的困难。连里干部和团工程指挥组的同志们焦急万分,前指机关领导对此也非常关心,任务紧,时间急。针对出现的问题,通过分析,多方研究、团里下达了“跨过合水线,攻克拦路虎,打开作业面、全线展开”的指示,连队党支部也召开扩大会议,集思广益,研究克服困难的措施和办法。强行通过,将要冒巨大的生命危险。让谁先过呢:“我来冒这个险!”这时王选民挺身而出,抢下了任务,并向连队领导谈了自己的意见和采取的办法。原来,细心的王选民已经多次实地勘察,发现推土机要越过沟。关键在前四米,而路右边的石头上有个小台阶。只要用大石头斜搭上去,再填上土,就能增宽路面。连里及时采纳了王选民的建议,组织人员搭起了临时路面。但是,临时搞起来的路面能否承受住推土机十几吨重的压力?在场的人,心中都没有底。王选民深知,成功、失败就在此一举。
8日上午,只听他对连长说:“我一定要闯过各个难关,坚决完成任务,我是共产党员,又是班长,在这关键时刻知道该怎么做。”隆隆的机械发动机声在老山上空回荡,这轰鸣声如同群山在拍手欢呼,希望机械尽快安稳通过。这时,只见王选民调好推土机的方向和角度, 沉着地驶向合水线。履带刚压上路边沿,由于机体的震动,使路基土石不断下落。右履带后部土石下滑严重,推土机急速向右倾斜。此时 只见王选民果断地拉起操纵杆,一转方向,机身稳稳停在刚搭好的大石头上,但是巨石因机械的震动和巨大的压力也在慢慢外滑,右侧不断下沉。推土机身已倾斜十多度,右后部履带开始悬空。

“危险!”同志们不禁惊叫起来,都为他捏着一把汗。此刻,机毁人亡的事故随时都可能发生,但王选民早已置生死于度外, 他心里想的只是如何保住机械,越过沟去,完成这一艰巨任务。他凭着自己平时苦练出来的技术和坚强的信心,沉着冷静地处置情况,没有半点惊慌失措。只见他双眼紧盯着对面的指挥员、迅速拉动操纵杆,加大油门,毫不犹豫地越过巨石,冲过前面的虚土,一下子将推土机停在了指挥员面前。成功了,机械安全通过了,因沟堑阻挡造成的被动局面扭转了。“班长、英雄! ”在场的干部战士欢腾起来,连长含着泪花,紧紧抓住王选民那双汗淋淋的大手,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前后五分钟,只不过是短短的一瞬间,然而却体现了他为祖国、为人民舍生忘死的大无畏革命精神。由于解决了这一大难题,开辟了新的作业面,施工进度不断加快。
老山主峰山高沟深,灌木杂草纵生,土质结构较差,给机械作业造成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
进入雨季,气候潮湿,阴雨连绵,弄得整天泥水满身,雨后天晴,则是炎阳似火,闷热得人喘不过气来。越军打往主峰方向的炮弹,经常越过山头落在新修道路上,作业十分危险。虽然这里不是与敌短兵相接的战场,但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和险情随时都会发生。王选民从不叫苦,从不退缩,他常对大家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当兵打仗,哪有不吃苦的?只要国家安宁,人民幸福,咱们军人吃点苦没啥。”工作中,他总是带头吃苦。驾驶机械作业时,三十八度的气温与驾驶室内的机温合为一体,高达四十多度,一进驾驶室,就如同进了蒸笼一般,烤得人汗流夹背。王选民身上只穿一条短裤,一上机就四五个小时。
一次、他正带着两名操作手作业,越军打炮了,炮弹不断呼啸而来,落在工地附近的沟里、山梁上爆炸。怎么办?今天的任务完不成,就会影响明天的工作。王选民不顾个人安危,让其他两名操作手撤离了现场,自己继续坚持作业,终于在天黑之前完成了任务。
王选民患有腰痛病,住在潮湿的工事里, 又经过三个月的超负荷量作业,使他的腰痛得更厉害了,难以直起,但是为了完成施工任务,他总是默默地忍受着,从不因病休息。实在支持不住了,就让卫生员按摩几下,或贴上几张膏药。他牺牲后,战友们在他的遗体上,发现仍有几张止痛膏药在腰部。干部战士目睹他积劳成疾的躯体,不知他在开辟新修的通向胜利的道路上洒了多少汗,流过多少血!

青藏高原十三载 献身国防染风釆
王选民出身于陕西省蒲城县一个普通农民的家庭里。他高大的身材,脸庞黑里透红,浓黑的眉毛,明亮的眼睛,高高的鼻梁,宽厚的嘴唇,络腮胡子,战友们时常叫他“大胡子”。长期架驶机械的工作,使他略有些驼背。他平时讲话诙谐,爱说爱笑,非常乐观,给人一种憨厚 朴实的印象。1974年,王选民的家乡和全国农村一样,深受“极左”路线之苦, 连年要吃返销粮。他当时虽是家中一个壮劳动力,但一年挣的工分再多,也不能兑现分红。这年11月,征兵工作开始了,他毅然报名应征。家中 五口人,父母亲年迈体弱,弟弟幼小,又患有残疾。然而,他硬是说服老人,高高兴兴地穿上军装来到部队。严格紧张的部队生活,使他成为一名优秀的土兵。他团结同志,平易近人,连队里的战士都爱和他拉家常。战友们有什么心事也乐意找他交谈。入伍的第二年,他就当上了副班长。
王选民是个老实人。说话办事喜欢直来直去,对领导分配的工作,认真负责。在轮训队集训期间,学习推土机驾驶技术。他在笔记本上写到:“我是一名战士,应该有博大的胸怀,不应该凡事从个人需要出发,而应以服从部队的需要为根本点。领导决定让我学习机械驾驶,我一定刻苦学习,熟练掌握机械性能和技术,为连队建设出力。”学习结业时,他以理论答卷和实际驾驶的双优成绩获得了毕业证书。

1978年部队决定由王选民带领一个班到驻地地方砖瓦厂以工代训,他愉快地接受了这个任务。为了带好新战士,掌握操作技术,他坚持上机手把手的教练,一天坚持上机八九个小时,晚上睡在铺上,腰酸腿困胳膊痛,但也只是让别的同志在背上按摩一阵了事。砖瓦厂的领导为了加快施工进度,为全班八个人每人买了一套晴纶秋衣和其他生活用品。但王选民没有收这些东西。他向厂领导解释道: “我们在这里是执行任务,以工代训。部队领导已和你们谈妥完成施工任务的收费标准,如有 什么变化,可与我们领导协商,按原则和规定办事。如背着部队领导这样,是不合适的,也是部队纪律不允许的。任何违犯原则规定的事我都不能干。”为这事,他落了个“不开窍的榆木疙瘩”的称谓。
1981年军区组织的金塔演习,执行配属工程保障任务,他由于完成任务出色,受到演习指挥部的通令嘉奖;1982年支援地方加固享堂铁路大桥桥墩,挖河床地基,他移走土石方八千多立方米;1983年支援驻地新建地毯厂,他推走土方一万一千立方米;1984年,配属十九军嘉峪关陆军师坚固阵地防卸演习他因完成突击性任务贡献大,为所在部队赢得了“技术过硬、无往不胜”的锦旗一面。部队营区高崖地的推移也有他,三个月时间硬是搬走了一座“山”,搬动土石方达七万多立方米。

奉献青春为国防 烈士精神励后人
“我是共产党员,不能留守!”这是王选民临战训练时向党支部提交的请战决心书。他在青海高原战斗了十三个春秋,家居农村,爱人既要种几个人的责任田,又要照顾体弱多病的双亲和年幼的孩子,繁重的家务劳动,整日辛苦加疾病折磨,体质很差。1986年初,她来部队探亲时,王选民看着因患骨质增生而行走困难的妻子,既感激,又内疚。结婚五六年,她默默地挑起家庭重担,尽量不让自己分心,吃了多少苦!面对妻子让他留守的恳求; 王选民首先想到的是自己肩负的重任、祖国和 人民的期望。他耐心地给妻子做工作道:“我是共产党员,打起仗来岂能留守,希望你能理解我。”又请假带着妻子到医院做了骨增生切除手术。还没等妻子的伤口痊愈,他就将娘俩送上了东去的列车。然后自己毅然踏上了南下的征程。
我们在清理烈士遗物时,看见烈士生前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我是一位党员,又是一名军人,党员的先进和军人的崇高就在于无私的奉献。”他正是这样一个为祖国、为人民默默无闻地自我牺牲,无私奉献的人。
5月13日凌晨,在去老山的道路上,推土机履带板脱落,挡住了道路。王选民不顾一天的工作疲劳,连夜安装。手碰破了,腰扭伤了,浑身沾满油污,他全然不顾。
6月25日,正在作业中的机械动力突然中断,他断定是侧转向离合器有故障,为了不影响作业,王选民不等不靠,带了全班给机子动了“大手术”,他们苦战了一天一夜,终于修好了机械。他眼熬红了,浑身累得象散了架一般,但他咬着牙硬挺了过来。
王选民还是个热心肠的人,常常帮助战友解除危难,干些“份外”的工作。一次,天下着大雨,八连机械陷在路边,随时都有掉入深沟的危险。王选民工作了整整一天,躺下休息时已是半夜两点多。但听到消息后。他立即就起来,驾着机子就去抢救。用了三个多小时,才把八连的机械拖上来。
兄弟部队的一台车从老山下来时,由于天黑路险,汽车滑入了深沟,车身右侧紧擦着石壁。王选民听到消息,又顾不上睡觉,立即赶去帮忙,抢救出了汽车。
鏊战四个月,他驾机作业八百余小时,利用中午、晚上加班三百多个小时,推运土石三万一千三百立方米,平整路面一千多米,修筑工事五个,不但胜利完成了施工任务,还做到了安全无事故。
而今,他为完成工程保障任务流尽了自己最后一滴血。老山那条浸透着王选民汗水和鲜血的新修道路上,将永远铭刻下他的功绩。
王选民烈士短暂的一生,犹如流星一般,给人间带来了光亮,自己却悄然离去。尽管只是短暂的一瞬间,然而,玉碎光华在,烈士一生默默奉献的精神,将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前进的动力。
(本文原刊登于陕西省委编写的《革命英烈》1988年第3期,由许维益、雷森平战友提供有关资料和素材,由刘振芳战友统稿。)










编者简介:刘振芳,男,1960年1月生,中共党员,军校毕业生,1978年3月入伍,历任战士、文书、参谋、教官。2002年从部队退休后定居西安。

编辑简介:笔名汉上沙,原名陈大清,出生于一九五八年十一月,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人,中共党员,一九七六年入伍,服役于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工兵第十四团,一九八O年退役。乡镇公务员退休,现为汉中百利原盛财税服务有限责任公司执行董事兼总经理、国风社陕西分社认证编辑,居住地陕西汉中。饮酒花树下,诗自成两行。

编审简介:张富贵,男,汉族,1955年8月8日出生,甘肃省泾川县人。中共党员,本科学历。先后从事教育、军旅、公安和青海石油党群、职业技能鉴定、人事服务等工作,退休后定居西安。作品见《中国培训》《中国石油》《青海石油报》等纸刊及网络平台。诗观:抒心志,言真情,以诗歌为载体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现为国风社陕西分社副社长、副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