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镇福大师,出生于峨眉山报国寺,俗姓钟,祖传豆腐技艺,钟家豆腐全国闻名,他青少年时期在乐山川剧班学川戏,后应邀去中南海为中央领导煮饭,是四川省通俗文艺研究会首批老会员之一,退休回川后在报国寺出家为僧,几经辗转到青神县玉蟾寺,玉蟾寺前前后后来来去去的僧人有过几百人,最多时玉蟾寺有过80多名僧人,只因当时玉蟾寺没什么资金来源,只有释镇福大师留下来了,他在寺里苦修十二年,之后才下山为玉蟾寺的发展四处奔波,上过中央电祝台《超级访谈》等栏目,主要功绩有硬化了大雄宝殿的院坝、修通河坝子到玉蟾寺的水泥路、在白石岩上凿了上岩顶的石阶、重启玉蟾寺传统的财神巡游等。
释镇福大师联系方式:
手机/18141396335,
微信号/@13088381569。
玉蟾寺创修于北宋年间,明弘治十五年(1502)达到辉煌,毁于明末张献忠剿四川,清雍正二年(1724年)重修,文革期间庙宇、文物、丛林均遭严重破坏。历史上的玉蟾寺香火旺盛,规模宏大,有48座庙宇、殿堂、经楼等,方圆十里,整个建筑巧借山势,参差错落,皆为斗拱交错,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甚为壮观,其庙门在河坝子场镇西面的和尚冲,整个寺庙“大和尚万万五,小和尚不用数”,“鸣钟晓吃饭,骑马关山门”,而且玉蟾寺数百年来一直流传着三足金蟾藏息于此的说法,引来大量慕名者,想观金蟾金容的僧人居士络绎不绝,三足金蟾,传说是在月宫和玉兔一起陪伴嫦娥仙子,它能口吐金钱,是旺财吉祥之物,可以吸财镇宅,玉蟾寺及玉蟾村皆因这只三足金蟾而得名,上世纪九十年代,玉蟾寺得以重建其在白石崖的大雄宝殿,释镇福大师为玉蟾寺的重建与发展作出了重要的作用。他出生在峨眉山下的报国寺,青年时学川剧,后去中南海给中央领导煮饭。退休回四川后在报国寺出家,后到玉蟾寺做主持方丈,为青神县佛教协会会长。
财神出巡
相传北宋年间玉蟾寺附近仁寿曹家坳有一青年小伙叫刘海,他幼年时丧父,与双目失明的母亲相依为命,刘海以打柴(砍樵)为生,到了婚配之年,姑娘们对他这个人倒没什么意见,就嫌他母亲是个累赘,让他放弃母亲入赘女方家,刘海宁愿单身一辈子也要侍奉母亲,刘海的孝心感动了天上的玉蟾仙子,她下凡告诉刘海,玉蟾寺山脚下清水河绿茵沱里有一只三足金蟾,金蟾口中有一颗红珠能治好他母亲的双眼,要用十八罗汉脚下的金线、金钱去吊,刘海就去十八罗汉脚下取来金线、金钱,用金线串起金钱放入绿茵沱,等金蟾来咬金钱就能把金蟾吊上来,当时正值数九寒天。刘海不顾天寒地冻,卧冰七天七夜终于吊上了金蟾,他用金蟾口中的红珠治好了母亲的双眼,又用金蟾吐出的金币修桥铺路、扶危济贫,玉蟾仙子下凡与他结为夫妻,在刘海母亲百年之后,刘海与玉蟾仙子脚踏金蟾飞上天做了神仙,刘海被玉皇大帝封为偏财神和河坝子这一带的保护神,为纪念刘海,由玉蟾寺僧人率先发起财神出巡,就是在农历八月十八日刘海诞辰之日,僧人们一大早抬着刘海像从玉蟾寺出发,一般绕河坝子场镇走一圈回寺庙,相传见到刘海像的人都会平平安安、发财发福,该仪式越办越隆重,从宋朝一直持续到明末,到玉蟾寺重建后又恢复了,在文革后中断,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玉蟾寺重建后由释镇福大师恢复,之后年年举办,从不间断,吸引了许多当地群众和游客的关注与参予,是玉蟾寺最出彩最吸引人的活动。
玉蟾寺释镇福“钟家豆腐脑”,该豆腐脑源自释镇福大师祖上,即清朝末期,在当时乐山市安谷镇有十多家豆腐脑店,只有钟家生意最好。该豆腐有“无鸡不香,无鸭不鲜,无棒子骨不涟,无猪肚不白”的口诀,用老母鸡、老鸭子、棒子骨和猪肚熬汤用来冲制豆腐脑,可以素吃,也可以和肥肠、牛肉、猪肉、锅魁(夹心饼)和着吃,千变万化,内容相当丰富。由祖上传到释镇福大师这里,又由他侄子继承和发扬。
玉蟾寺释镇福“川剧变脸、吐火”川剧变脸,是川剧的一大特色,源自古代人们吓唬或迷惑野兽,在脸上画成大花脸,引入川剧后,用变脸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变化,刚开始是去后台画,最后发展到戏台上变,其手法大体有用油彩“抹脸”、用粉末“吹脸”、用丝绸画上脸谱“扯脸”和“运气变脸”,释镇福大师青少年时学川剧,得到“川剧变脸、吐火”的真传,如今八十多岁还可以登台表演。
玉蟾寺“贡茶”:玉蟾寺历来产茶,闻名遐迩,成为川内一绝,在明末崇祯皇帝的妹妹到玉蟾寺出家,当地人称为皇姑。如今玉蟾寺还有皇姑洞,皇姑要回京看望崇祯帝,就带了玉蟾寺的茶叶,崇祯皇帝泡茶饮后称玉蟾茶味香、甘脆,要求玉蟾寺每年进贡玉蟾茶,从此玉蟾茶成为贡茶,崇祯皇帝派人到玉蟾寺宣旨,宣旨处建有一牌坊为“圣旨颁”,释镇福大师获得玉蟾茶制茶的技艺。(皇姑塑像)
其他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