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钟振振博士 1950年生,南京人。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古文献整理研究所所长。兼任国家留学基金委“外国学者中华文化研究奖学金”指导教授,中国韵文学会会长,全球汉诗总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顾问,中央电视台“诗词大会”总顾问、《小楼听雨》诗词平台顾问、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特聘教授等。曾应邀在美国耶鲁、斯坦福等海外三十多所名校讲学。
始闻秋风
【唐】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德宗贞元九年(793)进士,同年复中博学宏辞科。顺宗时积极参加王叔文等领导的新政,判度支、盐铁案,协助理财。新政失败后,贬朗州司马。宪宗元和中召还,旋又谪为连州刺史。此后历任夔(今重庆奉节一带)、和(今安徽和县一带)、苏(今属江苏)、汝(今河南临汝一带)、同(今陕西大荔一带)等州刺史。晚年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洛阳)。著有《刘梦得文集》(或题《刘宾客文集》)。其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创作上,有“诗豪”之称。
“始闻秋风”,谓初秋时节刚听见秋风的声音。
诗人晚年多病,这大约是其晚年的作品。
首联“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用拟人化的手法,视“秋风”为老朋友,以“秋风”与“我”叙旧的口吻写道:去年看罢黄菊盛开,我与您离别;今日听到玄蝉咏唱,我又回转了来。
菊花在农历九月开放,九月是秋天的最后一个月;玄蝉即秋蝉,农历七月开时鸣叫,而七月则是秋天的第一个月。“却回”,即返回。
奇特美妙的艺术构思,有“声”有“色”的文学语言,活画出了“秋风”与“我”的交情,将人们心目中那冷酷无情的“秋风”,写得温婉可人,充满了人情味。
出手不凡,我们不能不佩服诗人的才思!
颔联以下,转换为诗人的口吻。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五夜”,泛指夜晚。古代夜晚分五个时段,故称。
“飕飗”,风的象声词。
“枕前觉”,在枕上感知到。扣题中的“闻”字。
“颜状”,面容。
又过了一年,面容当更显衰老。而这变化因照镜而看出,故曰“镜中来”。
人当老去,对时光的流逝与年龄的增长特别敏感,这是人之常情。但究竟是“人情老易悲”(杜甫诗句)呢还是“老当益壮”(汉马援语)?却是常人与志士的区别。
作者是志士。何以见得?请看下文。
颈联“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宕开一笔,不紧承上文以直抒其情,明言其志,而设置了两个动物意象:战马与大雕。
“边草”,边疆的草野。
“拳毛”,卷曲的鬣毛。
“雕”,鹰科猛禽。
“眄”,斜视。
“青云”,指天空。
北方游牧民族的军队常在秋天南侵,故我汉族军队的战马到了秋天也鬣毛耸动,跃跃欲上战场。
秋季天高云淡,大地草木萧疏,禽兽不易隐藏,正是大雕猎食的绝好机会。故大雕到了秋天也睁开眯着的眼睛,斜望天空,欲展翅翱翔,巡捕猎物。
此二句不但意象新警,而且遣词精悍。
所采用的写作技巧,唤作“兴寄”。
“寄”者寄托,诗人的豪情壮志,即寄托在这两个意象之中。
“兴”者引发,诗人的自我形象,即由这两个意象引发出来。
于是,尾联“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便收拢笔墨,回归自身。
“肃清”,肃爽、清朗。
“堪”,可。
“君”,对“秋风”的拟人化称呼。
“扶病”,支撑病体。
此二句谓我当此天地肃清,正可四面眺望之际,为您“秋风”抱病而登高台。
自战国楚人宋玉的辞赋《九辨》以来,“悲秋”便成了历代怀才不遇的文士及其文学创作的常态。
刘禹锡一生的政治道路十分坎坷,何况人到晚年,已进入生命的“秋天”,更有“悲秋”的充分理由。
可是,性格豪爽而倔强的他,在这首七言律诗中,却一笔颠覆了“文士悲秋”的思维定式,以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姿态,亲近“秋风”,迎接“秋天”的又一次到来。
积健为雄,所以为佳。无怪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评曰:“下半首英气勃发,少陵(杜甫)操管,不过如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