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中主人公赖朝晖2019.12.在汕尾
1955年9月到 1957年7月这3年里,我是以钱良州的姓名,在外祖父的村里,入读盐町头中心小学的。1957年9月到 1961年7月这4 年时间,我被母亲接回到身边后,在汕尾中心小学读完了小学。当时,我母亲与继父赖娘求结婚后,组建了新的家庭,一家人就住在掇鸟街的一栋临街的小楼里。由于继父很关心我,处处都照顾我,所以那段生活相对来说,是比较稳定和美好的。

文中主人公赖朝晖的继父赖娘求
我的继父名叫赖娘求,他心地非常的善良,待我一直不错。1928年4月24日,我的继父出生于广东省五华县安流镇。他身高约166厘米,中等身材,体格壮实,眉清目秀。作为继父的他,为人忠厚老实,勤奋手巧,手艺精湛。由于早年家境贫寒,年纪轻轻时,他就一人远离家乡,出外闯荡了。到汕尾定居后,我的继父以打铁为生,他从学徒工做起,一步步刻苦学习,很快掌握了打铁的多项工艺技巧,慢慢成为了铁匠师傅。又经过几年的努力,他在汕尾城区买了自己的房产和铁铺档面,成为远近闻名的一个老铁匠。

文中主人公赖朝晖的继父赖娘求
1950年,继父和我母亲相识后结了婚,为了这个来之不易的新家,继父在铁匠铺干活,也更加的努力了。他的铁铺,主要打制锻造农用锄犁等铁器为主,平时也加工一些船用铁锚、铁钉等。一年四季,铁匠铺都生意十分红火。每逢农忙时节,他还要送农具下乡,顺便也收些铁料回去加工。他每到一村,稍加吆喝,村民们便知道是“求兄”来了。当地村民们不管老小,都亲切的称我的继父为“求兄”。有原先托办的器具,马上都围过来领了回去;要重新加工的,也送到他面前,让下次给加工好。由于服务周到,大家都感觉和这位老铁匠打交道,是十分的诚信和方便。就这样,继父每天都要跑好几个村,用两个箩筐担着铁器迎来送往。长期以往,他与周围的村民们,结下了深厚友情,大家像亲戚一样,互帮互助着。 建立合作社以后,个体户铁匠们都被并入到了汕尾镇二轻局的大炉灶厂,把电气焊,鱼钓厂,电镀,铁匠业等统称为大炉灶厂。当时我继父是一名共产党员,由于踏实肯干,技术全面,被任命为副厂长。后又因工作积极,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受到大家称赞,不久又被任命为厂长。在继父的领导下,大炉灶厂经过一段时间的整合和技术革新,曾一度创造出较好的经济效益,在四邻八乡红极一时。

主人公赖朝晖和外祖母、母亲、继父和8个弟妹的合影
继父和我妈建立了新的家庭后,又生养了8个子女,他们分别是:赖丽卿(女)、赖丽华(女)、赖贤如、赖贤光、赖丽玲(女)、赖贤斌、赖丽云(女)、赖贤坤。如果再加上我,全家一共是兄妹9人。

继父赖娘求和主人公赖朝晖弟妹亲友们的合影
继父虽自己生有8个子女,但对我这个由母亲带来的“老大”儿子,却非常的喜欢,从没有打骂和歧视过我。他性格比较内向,一般也不擅言词表达,却在细微之处,特别眷顾我。大家一起吃东西的时候,我的那份,绝对要比其他人要大些和多些,继父的一举一动,虽然都是些小事,可这些我一直都看在眼里,铭记于心中。我在外地读书时,每一次回家,继父总是笑呵呵的迎过来,嘘寒问暖,总怕我在外面吃亏受委屈,而且进门的当天,一定会改善伙食,好菜相待。继父很关心我的成长,会像对亲生子女一样,关注我进步。任何时候,他都会因我的忧伤而忧伤,也会因我的快乐而快乐!有这样一位慈爱的继父,我心怀感恩,感激他对我的操劳,终生难忘他的养育深情。

继父赖娘求和文中主人公赖朝晖家人的合影
说到这里,有一段父母言传身教的往事,让我终生难忘。我有一个弟弟,最早他曾开了一间饮食店,虽然早出晚归,惨淡经营,但最终还是亏本倒闭了。后来按照条款,他的住宅被抵押没收,最后自己连住的地方都没有了。我的三弟和最小的弟妹等人得知情况后,大家自愿筹了40多万元钱,给他另外买了一套不错的居屋。这事如果摆在一般的家庭,兄妹们是难以做到这一切的。通过这件事,说明过去父母对儿女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父母的家风和家训,无形中加强了我们兄弟姐妹之间的团结。

继父赖娘求参加文中主人公赖朝晖孩子的婚礼
继父退休之后,与小弟赖贤坤一块生活。他很难闲得住,就常到杂货铺中走走,说是可以帮着小弟看护货物,实际上是想在那里泡茶坐坐,会会过去的朋友。我小弟也很懂老人的心思,专门买了小桌凳子和茶具等,摆在小店旁边的空地上,让继父与朋友们高高兴兴的在一起聚会。 说到我最小的弟弟赖贤坤,他的表现也令人佩服,值得夸奖。他做事非常大度豪气,从不计较鸡毛蒜皮的小事,对兄姐们一直尊敬有加,情深意浓。老父亲长期在他家生活,他从来都没有过怨言,也一次没有向各兄弟索取什么赡养费,常常是随便由大家根据能力给予一些就是了。

本文作者赵明2020年10月在温州照片
1983年,继父突然得了一场大病,它惊动了全家所有的人。这一年他因肺炎入住汕尾人民医院,记得当时医生用的药是菌必治,用点滴输液进行治疗。但病况不但没有好转,反而越治病情越来越重。看到这情况,我们大家全都急了,准备送广州最好的医院去治疗。经大家商议,用一部7座小车并伴随护士一起,直接送广州中山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后经一般常规检查后,医生还是按肺炎继续治疗,使用的药物也还是菌必治输液,结果医治效果越来越差,肝肺胃肾都出现了衰竭迹象。一星期后,医院只好给我们发出了病危通知。兄妹们商量后,决定由大弟赖贤如回汕尾准备后事,选好坟地,再准备一部车辆把继父拉回老家办理后事。

赖朝晖和妻子张惠玲在深圳朋友家中
但正当我们这边要办理出院手续时。我三妹夫陈东平,急速赶到了医院,他把我们统统拦下来,要我们重新把继父送回住院部。我们问他为什么?妹夫告诉我们说,他特意咨询了一位老中医的朋友,断定说我继父的病情应该是菌必治中毒,要解毒的话,需要一种日本产的药物来进行治疗,这时候我们如果叫老人出院,那就会必死无疑。我们赶忙把意见和采用的药物和主治医生做了沟通,医生果断的采纳了我们的意见,并改用了日本产药物,进行解毒治疗。说也奇怪,继父的病情一天天的好起来,最后是完全康复出院。当时有医生告诉我们,继父一度出现了肝衰竭,就是说他体内红白血球都被杀灭了,连过去一些老病,也可能会消失的没有了,这样一旦恢复以后,身体反而会更健康。果然,他现在90多岁了,依然身体健康,没有其他的病痛。

赖朝晖2020年与战友在深圳聚会
继父用的日本的那个药名我忘了,只记得很贵,打一针需要2000多元人民币,光这一项药费,就花去了6万多元。 继父为人慈善,对我也很好。在9兄妹中,他对大家都是一视同仁。更重要的是继父做人很正派,对国家很爱戴。在1962年逃港旺盛时期,他用爱国的理念教育家人,不许家人逃港。我家离海边很近,偷渡越港十分方便,在我们邻居中,没有外逃的家庭可能就只有我们一家。

文中主人公赖朝晖2019年12月与铁道兵战友在汕尾合影
我爱我的继父,虽然我的全家搬离汕尾,到了香港居住,但我嘱托弟妹和下一代的儿女们,要尊重和孝顺爷爷,要常去看看他老人家。儿女们也听话,常会回去看望老人,还经常捎些钱给他用。

文中主人公赖朝晖与战友封奕和作者赵明在汕尾合影
我们这个9兄妹的大家庭,到现在已经发展到有近80人的大家族了。每次回来家庭聚餐,都摆8张大台以上才能够用。我一直很爱我的继父!祝愿他老人家能够健康长寿!

赖朝晖夫妇与战友封奕夫妇2019年12月在汕尾合影
在这一篇里,我主要是讲了我继父的一生,和他长期以来,对我的关照和影响。我前面说过,我有一个悲喜交加的童年,今后要想出人头地,关键是看我上学读书的成绩够不够好,够好的话,才能够继续上学。但是,上学是需要家里花钱的,没有父母的支持,要想上学就会成为一句空话。继父家里,连我在内共有九个孩子,负担之重可想而知。

作者赵明
在九个孩子中,唯有我读的书最多,而且最终成了家里孩子中,比较有出息的唯一国家公务员,受到了周围人们的称赞和羡慕。我能够去读书,除了妈妈的坚持外,也与继父的鼓励和帮助是分不开的。他能够在那样贫苦的条件下,供养我去读书,说明他的内心是善良和真诚的。可以这样说,继父是看到我喜欢读书,才全力支持我的。有时手头紧一些,钱不够交学费,他就是四处借钱,也要尽量满足我,让先交了学费后,进学校学习文化知识。这说明,他的眼光和肚量都是高远和宽广的。如果当时我没有能继续去学校读书,那么我自己的历史就会改写,也就没有那么多精彩的故事,能在这里跟大家一起分享了。所以可以肯定的说,继父才是我读书时代的大恩人。

赵明简介
赵明:一个退休的老新闻工作者。1977年年底考进新疆人民广播电台任播音员、主持人、记者和编辑。30岁时,获全国优秀广播节目一等奖和全国好新闻二等奖。1992年起从事电视事业。在新疆电视台拍过很多纪录片,作品多次获全疆优秀电视节目大奖。39岁时破格评为主任记者职称。2000年在深圳拍摄20集纪录片“外国人在深圳”来深圳电视台工作。所拍20集纪录片“道德的力量”,在中央台播出获奖。2017年在深圳电视台退休。现居住在深圳市龙岗区。本人爱好广泛,除了朗诵外,摄影水平也不错,另外多年的新闻生涯,也练就了很好的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