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申时恒
编辑: 艾宗升
游过乌峰山的人很多,关于乌峰山的书籍、文章却很少。我往游乌峰山,距今已三十多年,印象淡忘而模糊。
乌峰山又称乌通山。《乾隆镇雄州志》曰:
乌通山,在城东北二里,为州巨镇,七峰耸翠,巍然插云,如人翘首独立。夷语谓“首”为“乌”、立为“通”。或曰“昭通”旧名“乌蒙”,陟巅展眺,依稀可通也。有泉出崖半,甚清洌。为州八景之一。

从县城看,乌峰山像架迎面竖起的屏风。镇雄阴天多,雨雾浓厚。下罩子(雾)时,罩子在乌峰山横溢、忽浓忽淡,平铺开来, 停留不散,树木若隐若现。乌峰山起罩子,带来了湿润,带来了雨意,县城笼罩在烟雨蒙蒙中,街上剩下行色匆匆的路人。想起乌峰山,总会联想到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此诗是为客居他乡的游子写的。乌峰山有时会引起离开家乡的镇雄人一点淡淡的乡愁的。

乌峰山没有亭台楼阁,也没有绝世遗名的隐士。除端午节外,平常上去的人不多,携酒来游的人则更少。晨起拾级登山,暮看倦鸟投林,在乌峰山眺望层楼叠榭的县城,应是人间一乐。

乌峰山背面的山脚住户聚集。这些人家是老住户,有的已经住了几辈子。八六年我读初中时,一个夏日炎炎的早上,我和几个初中同学登过一次乌峰山。我们在山背后、石和尚处开始攀爬。山脚到半坡有绿油油的庄稼,没庄稼的草地有低头吃草的牛。沿途有很多坟,给人阴森惨淡的感觉。古人云:“孤坟沿路有,浮世几人闲”。爬到半山后庄稼少了,只见土石相间,灌木丛杂。野兔见到我们后,慌慌张张的钻到林子里。夏天杂树和草长势好,路影看不清楚,路极险峻,很不好走。从山脚爬到山顶大约用了一个多小时。夏天的乌峰山是浓绿的,闻着山顶上野花野草的清香,一览众山,使人有“荡胸生层云”之想。

山上极为幽静,空气也极干净。我父亲曾说,站在乌峰山顶可以看到毕节。可我们只看到四周群山起伏连绵,没看到毕节城。山顶上是茸茸的草和杂树,我们这些农村孩子仰慕不已的电视转播塔高驚云天。

电视节目就全靠这山顶的差转台传送信号。八十年代,电视机很稀罕,电视机是家庭富裕的标志。电视信号用天线接收,刮风下雨,天线一歪,屏幕就是一片雪花。这时屋里的人盯着屏幕画面调台,大声指挥着屋外的人转动天线,有时转半天没有信号,干脆用手一拍电视机,信号来了。有电视机的人家,天擦黑后屋子里挤满了人。前面的坐,后面的站。看《霍元甲》、《陈真》,看《西游记》和《射雕英雄传》。
乌峰山与峰峦参差的凤翅山相连。在山顶东游西逛得差不多后,我们就朝凤翅山这个方向下山,下山时觉得轻了许多。
乌峰山和凤翅山之间是黄鹰坳垭口 ,这道垭口是东半县人进县城的必经之路。七八十年代,这里还很荒僻,天黑后,在这垭口附近常有蒙面打劫的强盗不少。我小时候总疑心,这些强盗打劫后是躲在乌峰山上。胆子小的人路过这个垭口,多少有点毛骨森竦。

三十多年后,我还忘不了登乌峰山的情景,想了四句诗:
雨洗乌峰月色清,
杂树密掩断人行。
山下牧童觅归路,
应闻石佛诵经声。

二零二一年七月十六日
歌曲:《我是镇雄人》演唱:鲁朝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