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 山 的 回 忆
(一)
前言:那是30年前遥远的回忆了。30寒暑,弹指一挥间。那个时候的瑶家,何曾敢想今天脱贫之后的幸福日子!
一九九一年的上学期末,团省委学少部发出通知,要求全省的大中专院校的团组织利用暑假组织共青团员和基层团干深入到厂矿农村,开展社会调查。
并要求写出一批有质量的论文和调查报告。
当时,我在邵阳市供销学校担任校团委书记。
接通知后,我立刻召开了校团委会议,并邀请了学校学生会的主要领导参加。
会议决定,将团省委的通知下发到每个团员的手中,要求他们在暑假期间一定要参加假期社会实践活动。
同时,由学校团委组织一次到我市贫困地区的社会实践活动。
这次社会实践小分队由师生七人组成。
我带队,团委和学生会的蒋康建、吴芳、王艳君等六名毕业班、高年级学生参加。
实践活动的第一站是闻名全国的贫困山区,隆回的小沙江。

小沙江属雪峰山脉,有小西藏之称。
这里海拔很高,平均达一千四、五百米;最高的白马山高达一千八百多米。
这里终日云雾缭绕,气候寒冷。山多田少,土地贫瘠,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粮食产量非常低,人民的生活十分困难。
小沙江是隆回县比较大的一个区。有小沙江、梅坪、麻塘山、青山、毛坳、虎型山等近十个乡。
五万余人口中,有五分之一是瑶、苗、侗族。
相比起来,少数民族的生活水平更是远远低于当地的平均生活水平。
接待我们的是区供销社的副主任李梦昭。(如今,他已经是一位县级领导。)
李是我校的毕业生,跟我的关系不错。见我们去了十分高兴,主动提出要为我们做向导。这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
小沙江镇上有许多瑶族妇女。不管年老年少,都穿着色彩艳丽的民族服装。

她们的传统外衣是镶了红布边、缀着红布扣的黛蓝色无领对襟长衫,下着花筒裙。
垂叠于脐下的两页前襟,用五彩缤纷的丝线或毛线缀成,艳美异常。
而从腹部两侧向臀后围拢缝合的两页主片,则出人意料地选用单一的白线,在靛蓝色的粗纱布上,挑绣出各种精美新奇的图纹,素丽无比。
头上则用红黄两色丝带编织成一个像斗篷一样的头饰戴在头上。

据说,编织一个这样的头饰非常麻烦,往往要花去女子们一、二个小时的时间。
李梦昭介绍说,小沙江的瑶族是瑶族中比较独特的一支,称为花瑶,也许是他们的女人们都比较爱美的缘故。
但奇怪的是,花瑶都不知道他们的祖先盘王是何许人。
花瑶的姑娘们打从六七岁起,就要在娘手把手的严格规训下穿针走线,学着挑花。年复一年,倾其心智,从不间断。
见什么就绣什么,无须设计、打稿、描图。
谁个聪慧能干、谁个技艺高超,一俟出嫁的季节,只需开启瑶山那一个个女性专有的“女儿箱”,把那凝聚数载心血挑绣而成的二三十件陪嫁的花裙轻轻抖出,便足以说明问题了。
但也不是很容易就能分出优劣,因为几乎每一件花裙都是精致的艺术品,都令人惊叹不已。

李梦昭的介绍使我们听得津津有味。
他毕竟在这个少数民族地区工作了十几年。(李是带职进修的学生)他还给我们介绍了花瑶的婚俗。
花瑶的婚俗,当属世界上最古老、最具民族个性的婚俗。
没有“媒婆”。上门提亲说媒的大多是些能言善道、知识广博而受人尊重的汉子,人称“媒人公”。标志是手拿一把不打开的油纸雨伞。
婚礼中唱主角的是宾客。
新郎只是帮做家事,或同样挑着礼担随意夹行在送礼、迎亲的队伍中。
新婚之夜,新娘不得入洞房,而要在堂屋里独坐冷板凳。不吃不喝,静静地捱过寨子里这欢腾、喧闹、多情的夜晚。
瑶族婚礼上,女孩子们最恨的是媒公公。因为他把她们从小一起长大、形影不离的好姐妹给夺走了。于是,她们要给他一点厉害看看。
当婚宴开始的时候,媒公公鼓足了勇气,从屋里拼命冲出来夺路而逃的时候,立刻被尖叫的女孩子团团包围,把大砣的泥巴往他身上抹。
媒公公尽管撑开了那把伞,但还是被抹成了泥猴。
新婚之夜是没有人睡觉的,大家通宵达旦地唱歌跳舞。
玩得兴起的时候,女孩子们就会玩一种叫“打滔”的游戏。
她们会提起裙子,轮流往男人们的大腿上坐,越坐越重。
最后她们会像发了疯一样,高高地跳起,然后狠狠地坐下去。她才不怕把你的腿骨坐断呢。
青年男女们会玩得热火朝天,乐不可支。

(未完待续)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