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池浅浅深如海
---孙和平书法漫谈
文/崔士军
因为朋友间的一个小聚,得识和平兄并得知他最近要出版个人书法作品集。大家向他道贺之际,和平兄赠我书样一本,命我看图说话、谈点意见和看法。
和平兄说自己与书法结缘,是因为初中时学校要求抄写大字报。这个别人躲都躲不及的苦差事,居然让他喜欢上了写毛笔字。后来下乡、当兵、参加工作,虽然总体上断断续续,却一直没有把毛笔放下,终于坚持到了现在。他说自己长期在机关从事刀笔吏的差事,不仅仅是得益于书法,更重要的是真正体会到了书法所带来的满足和快乐。
翻看和平兄的作品,我惊诧于他的涉足甚广。不只是篆、隶、楷、行、草诸体兼备,从商周金文直到明清诸家他几乎无不涉猎,他不只是在《毛公鼎》、《散氏盘》、二王、欧颜、孙过庭、苏黄米、赵董、王铎那些公认的经典作品中汲取营养,连个性化太强、常人不敢轻易上手的《天发神谶碑》、《爨宝子》、怀素《自叙帖》和何绍基、伊墨卿、金冬心、郑板桥等人的作品都反复揣摩临写。和平兄说,当初自己学写字,很难找得到一本像样的字帖。现在条件好了,各种碑帖印刷精美、琳琅满目,自己于是变成了新华书店、古籍书店里的常客,如饥似渴地买、买、买,几乎收集了历代名碑名帖和重要书家的作品集。
和平兄坚信读帖临帖是书法学习的必由之路。他说自己最享受的,就是每天清晨早起、夜深人静的时候,独坐书房读帖临帖。或者打开那部印刷并不太好、纸张已经泛黄的《淳化阁帖》,张芝、索靖、羲之、献之,这些千百年来为人尊崇、被人师法的书法圣贤巨迹尽收眼底;或者翻检斑驳恣肆、仪态万方的《毛公鼎》、《散氏盘》,为其淋漓宏大、奇诡朴茂的气势所震慑;或者摊开新购墨色清晰、神形毕现“下真迹一等”的唐、宋、元、明、清历代法书墨迹。一字一句默读着书帖的文字,一点一画思忖着笔毫的行迹,冥冥中似乎听到了古贤锋颖杀纸的声音、看到了墨液顺锋流出的欢然,笔如一根线、墨似一缕烟,仿佛作者正在为自己援笔示范:“字要这样写……”。和平兄说每当此时,他便再也无法抑制自己书写的冲动,于是“兴来小豁胸中气”,铺纸濡墨以效古人,如醉如痴直至纸墨两尽方能尽兴。
除了深厚的文字功底和文学素养,和平兄对中医也深有研究。他说当年凭着一股子拼劲,攻下了包括《医古文》在内的十几门中医自学考试课程,收获的不仅仅是那张中医专业的大专毕业证书,还有对书法、文字学和古汉语等传统文化的学习能力。我对和平兄说,中医强调的是系统论,用联系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这种思维方式一定从骨子里影响着他对书法的理解和学习。和平兄深以为然,说正是因为如此,他在学书过程中一直在三个方面用心用力:一是理论先行。力图从文化史、文字史和文学史各个层面来观照书法自身的内在规律性;二是把握重点。突出笔法、笔势、笔意三个方面,力图掌握书法传统中最核心、最关键的技法要素;三是修身养性。通过对书法的修炼享受心灵的慰籍,保持良好的心态,力图达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的自然状态。
和平兄让我对他的书法多提意见。我说其实很简单,不只是书法,也不只是和平兄的书法,大多数事情道理都相通,大家都看得到公认的优点和长处,往往正是事物本身最根本的缺点和不足。拿和平兄的字来说,广揽博采、遍临百家是优点是长处,但是涉猎既广,往往会失于浅尝辄止、专精不足,造成广度有余、深度不足的问题。希望和平兄更好地找准学习的切入点与突破口,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更加“贴近古人”,让学习书法之路走出自己的特色。
我是笃信字如其人这个命题的,正像刘熙载在他的《艺概.书概》里所说,“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和平兄作字干净硬朗,有磊落君子之风,或可以温润绵厚滋之养之。而和平兄人情练达、深心淡泊、学力深厚,当然不需要我来饶舌,他正走在通往书法艺术殿堂的大路上。
“墨池浅浅深如海”,是唐代诗人裴说《怀素台歌》中的句子,被我取来用作这篇文字的题目,因为它的上联是“笔冢低低高如山”。书法虽小道,但是一艺之成,“看似容易却艰辛”,拿古人笔成冢、墨成池的精神与和平兄共勉。在新的一年里,衷心祝老兄书法百尺竿头,有更大的进步、更多的收获!
(作者系书法艺术评论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