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氏里的故事
文/朱双顶
流传至今的《百家姓》,为中国早期儿童的蒙学读本,内收当时常见的单姓408个、复姓76个,其中首句以“赵钱孙李”打头,是有着一个记念的意蕴。据说,《百家姓》为宋代初年钱塘(今杭州市)的一位读书人所编,由于宋朝皇帝姓赵,钱塘所在的吴越国皇帝姓钱,其后妃姓孙姓李,所以就有了“赵钱孙李”的开头。中国的姓氏远非《百家姓》中所纳的近500个,据《中华姓氏大辞典》统计,中国历史上共有姓氏11969个,但常用的不过200个左右。中国古代的姓氏为何这样多,它们又是来源哪呢?
中国的姓氏,说到底是标志社会结构中的一种血缘关系的符号,它既是氏族血缘关系的产物,也是宗法制度的体现。“血缘+宗法”就构成了中国姓氏最显著的特点,使其历史渊源非常久远,成为世界上最古代的姓氏制度之一,随便某个姓氏,如果溯源的话,差不多就可以回到数千年以前。这也常构成了某些景区姓氏溯源的一个景点,人们总是乐此不疲地探寻一下自己姓氏的源头。

循着血缘关系追溯姓氏的源头,自然而然就到了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时代,可以说这样的追溯才是姓的本源之寻。在最初的原始氏族社会,人类是按母系血缘分成若干氏族而居,每个氏族都以图腾或居住地形成互相区别的族号,这个族号就成了氏族最初“姓”的雏形。因为在人类进化初期是处在“知母不知父”的朦胧状态之中,是不知因何而孕的。于是就有了许多生子的神话传说故事。说商族的祖先契是其母简狄吞玄鸟之卵有孕而生,周族的祖先稷是其母姜嫄踩了天帝的脚印感孕而生。这样远古帝王的姓就留有女人的痕迹,他们的姓都常带上女字旁,如炎帝姜姓,黄帝姬姓,少昊嬴姓,虞舜姚姓,夏禹姒姓等。所以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从女从生。”说得再明白不过,就是“知母不知父”的“感天而生”,姓才是一种真正的血缘关系。可见,姓的多少,实际上决定于最初氏族的个数多少,是一种血缘传承关系的区别而已,且具有不变的恒性。
循着宗法制度溯源姓氏的源头,可谓“千树万树梨花开”了,氏就走上了台面。氏的产生相比较而言,以姓要晚一些,这是因为氏是姓的派生。同一母系血统的氏族,因子孙繁行而人口逐渐增加,于是就不得不分裂为若干支族而迁往不同的地方居住与生活,而每一个支族又同样需要区别于其他支族的称号,氏也就这样产生了,一个氏族分成多少个支族,就有多少个氏,这种变在不断地进行之中,氏的多样性由此而发展去。

由上可见,姓与氏在最初是有本质区别的:姓为本体,有着母系血缘传承符号标志的不变性;氏为派生,是代表着氏族传承的分支标志的可变性;姓区别于血统,氏区别于子孙。更重要的是,氏受到宗法制度调整的影响更大,尤其是到了阶级社会,氏却成了由统治者赐封而得。这点,《左传•鲁隐公八年》中给予了记载:“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谥,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为官族;邑亦如之。”意思说,天子立那些有德的人为诸侯,根据他的出生赐姓,分封给他土地,并且由此确他的氏号。诸侯以字作为谥号,他的后人就用他的谥号作氏;世代为官且有功者,他的后人就可以官名为氏;有封邑的就以邑名作氏。氏的这种可变性,导到了姓氏溯源的复杂性,于是便产生了历史姓氏研究的种种之异。《左传•鲁隐公八年》有五种之源,汉应劭的《风俗通义•氏族篇》有九种之源,宋代郑樵的《通志•氏族篇》更有三十二种之源。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姓与氏也就合二为一了,大约到了秦汉时,姓与氏就混合不清了。现如今,姓氏已是同义复合词了。今天我们再来了解姓氏背后的故事,主要是寄于对姓氏文化的传承和国人对祖先信仰的了解,也是对自我姓氏这个标签的认识。不妨来领略一下它的风趣。
成为婚姻代名词的“秦晋之好”,竟然蕴藏着姓氏的制度趣闻。在远古时代,人类群居野外,是一种非常混乱而又自由的性关系,《吕氏春秋•恃君览》中称为“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也就是原始群婚阶段。到了旧石器时代中期,人类进入了血缘群婚阶段,就是同血缘的氏族内,相同辈份的男女互为夫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使人类逐渐认识到血缘婚姻的危害并逐渐产生明确的婚禁,即禁止一切血缘亲属间的性关系,于是就有了“同姓不婚”的规定。他们充分地利用了姓是标明血统的事实来为其服务,夏、商、周三代严格实行“同姓不婚”的制度。周代时,秦国姓嬴,晋国姓姬,于是可通婚,王室之间就以婚姻为纽带而缔结友好,于是就有了“秦晋之好”联姻之说;但晋鲁两国都为同姓姬,因此不能通婚。为了避免这种血缘关系的错乱,就规定了女子在出嫁时都以姓标明血统,在姓之前冠以孟、仲、叔、季等排行,像传说中哭倒长城的“孟姜女”,就是指姜家长女之意,姓姜而非姓孟。女子嫁于他国,在姓前冠本国国名,像烽火戏诸侯中的周幽王宠妃褒姒,就是指褒国姓姒的女子,姓姒非姓褒;但如果出嫁给国君,则可以在姓前冠以夫国的国名,像卫庄公的妻子姓姜,来自齐国,既可以叫“齐姜”,也可以叫“卫姜”。“同姓不婚”就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婚姻,至今仍留有它的影子,姓在这里就成了血统的标签。
一人多姓氏,则关联着宗法制度的体现。为秦统一天下而奠定强基、法家最为杰出人物的商鞅,一人三变氏,就是其中一个代表。原来,在中国远古时代,根据宗法制度的规定:贵族男子的氏,既可以按他的封邑、官职或住地来获得,也可以按祖父或父亲的名或字来确定;天子的儿子称“王子”,王子的儿子称“王孙”,王孙的儿子则以其祖父的名或字为氏;诸侯的儿子称“公子”,公子的儿子称“公孙”,公孙的儿子也以其祖父的名或字为氏。封邑、官职、住地变了,姓氏当然可以变。商鞅原为卫国公族,所以叫“公孙鞅”,也可称“卫鞅”,后来到秦国因变法有大功,被秦王封于商地,故而又称“商鞅”,一人三变姓氏就这样不足为奇了。
以官职为姓更是司空见惯了。史学巨匠双璧司马迁、司马光,以《史记》与《资治通鉴》光耀千古。他们就是以官职为姓氏的。原来“司马”与“程”同出一姓,只因周宣王时,程伯休父当了司马一职,他的后人遂以“司马”为氏,而司马迁与司马光均为其后裔,西晋的开国之祖司马懿也是。像这种以官职为姓的还有司空、司徒、司寇、史、理、钱、宗、帅等。
“孔孟之道”中的孟子,其先祖原也不姓孟。原来其先祖为鲁桓公的次子庆父,史上是一个臭名昭著的弑君人物,以惯于制造内乱而祸害鲁国,有着“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之说。在周代,以孟(伯)、仲、叔、季作为子孙排行的次序,其后裔则可称孟氏、伯氏、仲氏、叔氏、季氏,这就是以排行次序为氏的宗法制。庆父因排行第二,称为“仲孙”,就因其犯有弑君之罪,其后代深以为耻,为避羞就以他在庶子中排行第一的名义,将其改称为“孟孙”,以孟为氏,孟子即其后裔。

因皇帝所赐而改姓的也不在少数。唐玄宗李隆基即位时,为避讳,因姬与基同音,姬姓只好改为周姓。唐宪宗李纯即位时,因淳与纯同音,于是将“淳于”姓改为“于”姓。明末郑成功因收复台湾有功,被赐姓为朱。
在姓氏来源中,也有少数民族之贡献。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化改革,推进民族融合,其中有一条重要措施,就是命令鲜卑族改汉姓,他自己带头将“拓跋宏”改为“元宏”。于是鲜卑贵族只好纷纷改为穆、陆、贺、刘、楼、于、尉等。像这样,在民族融合中形成的姓氏也就成了如今姓氏的一大源头。
姓氏来源错踪复杂,或因帝王分封而遍布全国,或因战乱外迁而流散,或因做官外任而繁衍,或因移民而客往他乡,“问我祖先来何处”,就因同姓之族、同族之人的不停散落繁衍而越来越不清晰,世界之大,无处不有。但黄皮肤的炎黄子孙,因华夏基因相同而相通,因姓氏血缘相传而相联,是打断骨头连着筋,血脉基因代代传。也许从了解自己的姓氏开始,也不失为告慰先人的一种方式。
二〇二一年五月二十七日

【作者简介】
朱双顶,网名东香人,安徽省直机关退休人员,在家以读书为乐,近年内重拾旧时雅好,不时写点扎记、散文、随笔、诗歌等,先后在多家微信公众平台上发表二百余篇。
【热评精选】
朱双顶老师的《姓氏里的故事》,里面涵盖着很大的知识面。要阐明百家姓里的道理和知识点,需要查询大量的文献资料来佐证写作观点,费时费力。无疑,朱老师是一位长期执着,善于钻研,勇于探索,勤于笔耕的勤奋者。老师的大多数文章都是围绕历史人物和事件以及文史记载来著作文章,带给读者大量的知识要点,这对于传承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透过朱老师的文章,我们可以知道赵钱孙李的来历,中国百家姓有多少,常用多少,老师的一组数据便让人一目了然。
虽然姓氏连着一村一族的亲戚关系,不同姓,不同族只是没有近亲关系而已,但中国五千年的文化流传,如果追根溯源,我们便是同一中华民族,同一祖先,同肤色,同血脉的打断骨头连着筋的中国人,不管姓什么,都是民族一家亲的华夏儿女。姓氏家族和名字只是一个小团体和小村落的个体代表。因为相同的气血,中国人是具有钢铁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品质的民族,讲道德,讲礼仪,讲信誉,讲团结是我们民族的基本要素。很庆幸我们都是中国人!欣赏学习,大涨知识。(点评:李花满园)
欣赏朱双顶老师的《姓氏里的故事》,朱老师先从我们熟悉的《百家姓》说起,引出了姓氏这种血缘关系符号的历史,以及姓氏发展过程中蕴涵的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读朱老师的文章才知道百家姓里的姓氏岂止是百家!知道了“钱”与“孙”居于《百家姓》之首的原因。中国人的姓氏起源于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伴随人类文明的进步不断发展一步步演变而来。
中国的姓氏代表的是一种亲缘关系,以我们今天的观点来客观地看待姓氏,姓氏确实是宗法制度的体现,当然这也是中国姓氏的显著特点。朱老师追根溯源,从历史与文明起源的以发展的观点,给我们解说了,姓氏发展过程中的轨迹无不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伴随社会社历史的进步而发展演变而来。
一、与史同源,寻着母系社会的印记回看“姓”的雏形,因“知母而不知父”,不知因何而孕,所以产生了许多神话传说,而流传至今,也是远古帝王的“姓”都常有含有“女”字旁的原因。朱老师列举了商族祖先“契”的母亲简狄是因吞玄鸟之卵有孕而生,和周族的祖先“稷”因其母踩天帝脚印感孕而生的神话故事,都是感天而生,从母而姓。明确地说明了姓在母系社会“姓”是一种真正的血缘关系。
二、循宗法制度溯源姓氏之根源。宗法制度因母系血统,子孙繁衍人口增加,于是就有了“氏”的派生,氏是姓的分支。通过朱老师的文章我才明白:“姓为本体,有着母系血缘传承符号的不变性,氏为派生,代表着氏族传承的分支标志的可变性”。了解了姓是区别于血统,氏是区别于子孙。
三、婚姻关系中蕴涵的姓氏故事。“秦晋之好”与“同姓不婚”的故事。以及以官职为姓,帝王赐姓等等姓氏故事,姓氏来源纷繁复杂……朱老师不愧为文学讲堂大家!涨知识!点赞!(点评:何莲)


